冯玉祥(1882-1948),原名基善,字焕章,安徽省巢县(今安徽巢湖市)人,生于直隶青县(今属河北沧州市),民革创始人之一。民革第一届中央常委,政治委员会主任。1948年7月回国参加新政协会议途中遇难。
1947年10月10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职员俱乐部正在举行中国学生欢迎庆祝会。中国留学生、华侨和关心中国的各界人士以及美国记者,500多人出席大会。现场气氛热烈、掌声雷动、群情激昂。一位身着西装、身材魁梧的老者正在慷慨陈词:“中国今天的形势,就好像1927年北伐大革命成功的前夜,只要把各党派各阶层一切民主的力量都联合起来,向贪污无能的旧势力进攻,精诚团结,坚强组织,我们便是不能摧毁的革命力量,我们便可以促进民主胜利的更早到来。”“民主的胜利已经为期不远,你们要效法孙中山先生在美国睡洗衣馆熨衣板的精神,要有孙中山先生伦敦蒙难不畏惧的精神。大家携起手来,团结起来为真正的联合政府而奋斗!”这位演说人,是西北军领袖、曾经与蒋介石结拜的国民党上将冯玉祥。
叱咤风云,谱写传奇
1911年,武昌首义后,冯玉祥等人领导陆军第二十镇与第六镇第二混成旅在滦州起义,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通电全国,力主共和,冯玉祥任参谋总长,后因准备不充分等原因而失败,但对推翻清廷统治起了积极的作用。1924年9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出任国民军总司令,并电请孙中山先生北上,主持国家大计。
北伐战争中,冯玉祥接受李大钊的建议,成立国民军联军总司令部,并就任联军总司令,举行五原誓师,有力配合北伐。此后,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他在陕甘等地颁布治理条例,改革地方行政机构,扶助工农运动。九一八事变后,冯玉祥发表通电,指责国民政府“压制民众、诚心媚外”,提出了抗日救亡的13项主张。他支持十九路军英勇抗敌,强烈反对国民党的卖国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冯玉祥成立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亲任总司令,收复察东四县,实现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首次从日伪军手中收复失地的壮举。
冯玉祥积极促进抗日爱国力量的发展,参与福建事变,调停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冯玉祥抱着共赴国难的决心,以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身份,奔走各地,呼吁团结抗战。
1946年9月1日,冯玉祥夫妇一行人以“考察水利”的名义出使美国。同日,他在《大公报》发表了致蒋介石的一封公开信,再次劝他停止内战,实现民主和平。信中有这样一句:“今日大局以和平为天经地义,国际要和,国内也要和。与其将来和,何如现在和。故和平为不二之计。”
从1947年1月13日起到3月底,冯玉祥先后到美国东部和南部八个州,参观考察水利工程和水利机构,来回78天,行程3万多里,获得了不少一手资料。关于水利问题,冯玉祥得出的结论是:“水利是关系全民族性命的根本大事。”对于美国的经验,他对随员们说:“美国的经验,我们不能抄了就用,但他们的研究方法,实在值得我们学习。至于他们不说空话,注重实干的精神,我们更应效法。他们利用机械的各种方法,我们更应迎头赶上。”
身在美国,心系祖国
进入1947年,国内局势更加严峻。蒋介石已经放手挑起了全面内战。美国的报纸上对中国内战的报道很详细。每当看到这方面的消息,冯玉祥就感到心像被刀子扎一样痛苦。他常和人谈到,重庆谈判时,毛泽东亲自到重庆,可见他心地光明、行事坦荡。国共重庆谈判后,本应和平可期,可是蒋介石出尔反尔,害苦了全国老百姓,真是上无以对同胞,下无以对子孙,也无以对先烈和孙中山总理的在天之灵。他向报业指出:“而今中国内战之炮火惨烈,为抗战十四年中所未见。同胞们死的死,伤的伤;饿殍载道,百业凋零,人人都已走投无路。苟无有效之方法制止,中国将成何局面?中国将成何国家?”
义无反顾,为革命而流亡
进入1948年,决心推翻蒋介石反动政权的各方爱国民主力量,以更快的速度进行集结。其中由中国国民党民主派和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组成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于1948年1月1日在香港成立,由李济深任主席,远在美国的冯玉祥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和中央政治委员会主任。
民革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冯玉祥和国民党的进步同志兴奋欣喜。冯玉祥当即挥笔疾书,向委员会的同志们表示,他认为委员会的宣言和行动纲领的理论与主张均极正确。民革的成立,实现了在美国的国民党内进步同志的心愿。2月初,冯玉祥组织国民党在美进步同志成立了民革驻美总分会筹备会组织,冯玉祥并以驻美代表的资格向美国司法部作了正式登记。筹备会每两周开一次会,与旅美和平民主联盟间隔举行。冯玉祥十分重视民革的工作,当吴茂荪、赖亚力、刘良模等几位同志告诉他民革的四大文件复印五百本即可印好时,他当即表示印刷费由他捐献。
冯玉祥不是等着朋友们拿起笔杆当武器,他首先身体力行,带头实干起来。1948年1月17日这天,吴茂荪等几位朋友去看望冯玉祥。他同他们谈起打算写一本书,这本书要写出20年来他对蒋介石的亲身见闻,书名他已经想好了,就叫《我所认识的蒋介石》。大家听了,热烈赞成,马上就和他讨论如何着手。
绕道回国,黑海遇难
1948年2月10日,冯玉祥在一本极普通的黑色硬壳封面笔记本里,用毛笔写下了亲笔遗嘱。谁也没想到,他会立下遗嘱。他是那么充满活力、精力充沛,在斗争中不知疲倦;他是那么富有朝气,充满了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他是那么满怀希望和信心,准备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但是,他想到了。于是,他写下了。他在遗嘱里强调“蒋是封建头子,帝国主义之狗,非铲净不可”,并对身后事作了安排:“我死后最好焚成灰,扔到太平洋。如果国内民主和平真的联合政府成立了,那还是深埋六尺种树,不要把我这肥料白白浪费了。将来树长成好给学校和图书馆做桌椅用。”当晚,冯玉祥在日记中写道:“我的遗嘱写好了,不怕任何时候皆可死的。”
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势如破竹,捷报频传,国民党反动派败局已定。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民主人士纷纷响应,坚决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远在海外的冯玉祥将军无比振奋,他决心响应共产党的号召,回到祖国的怀抱,出席新政协,参加新中国的建立工作。
7月30日和31日,冯玉祥先后发表《告别留美侨胞书》和《告别美国人士书》。7月31日,冯玉祥一家冲破国民党特务的重重围困,经过周密安排,终于登上苏联“胜利号”客轮,踏上归国旅途。
船行一月,9月1日,在黑海航行途中,轮船突然起火,抢救不及,冯玉祥不幸遇难。这位领导旅美联盟斗争、为新中国诞生而奋斗的老将军,竟牺牲于新中国成立前夕,终年66岁。(王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