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描述】冯玉祥(1882-1948),原名基善,字焕章,安徽省巢县(今安徽巢湖市)人,生于直隶青县(今属河北沧州市),民革创始人之一。民革第一届中央常委,政治委员会主任。1948年7月回国参加新政协会议途中遇难。
在创建新中国、人民政协伟大事业的进程中,民革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中的一员,作为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始终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参与者。在重要历史节点,回顾民革和民革前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新中国建立和建设的历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极强的现实意义。
——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
《民革前辈与新中国》|连载第21期民革中央宣传部编
冯玉祥(1882-1948),原名基善,字焕章,安徽省巢县(今安徽巢湖市)人,生于直隶青县(今属河北沧州市),民革创始人之一。民革第一届中央常委,政治委员会主任。1948年7月回国参加新政协会议途中遇难。
1947年10月10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职员俱乐部正在举行中国学生欢迎庆祝会。中国留学生、华侨和关心中国的各界人士以及美国记者,500多人出席大会。现场气氛热烈、掌声雷动、群情激昂。一位身着西装、身材魁梧的老者正在慷慨陈词:
“中国今天的形势,就好像1927年北伐大革命成功的前夜,只要把各党派各阶层一切民主的力量都联合起来,向贪污无能的旧势力进攻,精诚团结,坚强组织,我们便是不能摧毁的革命力量,我们便可以促进民主胜利的更早到来。”“民主的胜利已经为期不远,你们要效法孙中山先生在美国睡洗衣馆熨衣板的精神,要有孙中山先生伦敦蒙难不畏惧的精神。大家携起手来,团结起来为真正的联合政府而奋斗!”
这位演说人,是西北军领袖、曾经与蒋介石结拜的国民党上将冯玉祥,他所作的是轰动一时的《国庆演词》,《国庆演词》不负众望,在美国打响了反美反蒋的第一枪。次日,纽约各大报纷纷以“中国基督将军公开谴责蒋介石,美国不要支持蒋”“基督将军说蒋介石是希特勒第二”等为大字标题,详尽报道了冯玉祥的讲话。《国庆演词》还以专辑形式,发往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地,影响波及甚广。
▲冯玉祥在美国街头演讲。
叱咤风云,谱写传奇
1911年,武昌首义后,冯玉祥等人领导陆军第二十镇与第六镇第二混成旅在滦州起义,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通电全国,力主共和,冯玉祥任参谋总长,后因准备不充分等原因而失败,但对推翻清廷统治起了积极的作用。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宣布称帝,冯玉祥不顾其威胁利诱,毅然加入讨袁护国的行列。1917年,冯玉祥率部队攻入北京,参与平定张勋复辟。他支持孙中山护法运动,公开通电全国,主张罢兵息争,南北议和,并反对曹锟贿选和军阀混战。1924年9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出任国民军总司令,并电请孙中山先生北上,主持国家大计。
北伐战争中,冯玉祥接受李大钊的建议,成立国民军联军总司令部,并就任联军总司令,举行五原誓师,有力配合北伐。此后,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他在陕甘等地颁布治理条例,改革地方行政机构,扶助工农运动。九一八事变后,冯玉祥发表通电,指责国民政府“压制民众、诚心媚外”,提出了抗日救亡的13项主张。他支持十九路军英勇抗敌,强烈反对国民党的卖国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冯玉祥成立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亲任总司令,收复察东四县,实现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首次从日伪军手中收复失地的壮举。
冯玉祥积极促进抗日爱国力量的发展,参与福建事变,调停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冯玉祥抱着共赴国难的决心,以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身份,奔走各地,呼吁团结抗战。
冯玉祥身经百战,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的关键时刻,作过重大贡献。他出身贫苦,对劳苦大众情深义重,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被世人称为“布衣将军”。周恩来评价他:“自滦州起义,中经反对帝制,讨伐张勋,推翻贿选,首都革命,五原誓师,参加北伐,直至张垣抗战,坚决御侮,都表现出先生的革命精神。”
坚持团结,反对内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违背全国人民和平建国的愿望,再一次燃起内战的战火。“本来抗战十四年,胜利之后,无论是全国军人或者是全国国民,都盼望重新建设一个民主幸福的国家。因此许多人一听见又要内战都觉得痛苦万分。”在这种情况下饱受政治迫害的冯玉祥,深感在国内难以继续立足,遂动意出国远行,向蒋介石提出去美国考察水利的请求。这也正中蒋介石的下怀,为借此机会把冯玉祥放逐海外,他给了冯玉祥一个“水利特使”的头衔,并且未征得冯玉祥同意,就给他办了退伍手续,使冯玉祥被迫离开了军界。
1946年9月1日,冯玉祥夫妇一行人以“考察水利”的名义出使美国。同日,他在《大公报》发表了致蒋介石的一封公开信,再次劝他停止内战,实现民主和平。信中有这样一句:“今日大局以和平为天经地义,国际要和,国内也要和。与其将来和,何如现在和。故和平为不二之计。”
▲1947年,冯玉祥、李德全与女儿冯理达在美国太平洋西岸留影。
从1947年1月13日起到3月底,冯玉祥先后到美国东部和南部八个州,参观考察水利工程和水利机构,来回78天,行程3万多里,获得了不少一手资料。关于水利问题,冯玉祥得出的结论是:“水利是关系全民族性命的根本大事。”对于美国的经验,他对随员们说:“美国的经验,我们不能抄了就用,但他们的研究方法,实在值得我们学习。至于他们不说空话,注重实干的精神,我们更应效法。他们利用机械的各种方法,我们更应迎头赶上。”
身在美国,心系祖国
进入1947年,国内局势更加严峻。蒋介石已经放手,挑起了全面内战。美国的报纸上对中国内战的报道很详细。每当看到这方面的消息,冯玉祥就感到心像被刀子扎一样痛苦。他常和人谈到,重庆谈判时,毛泽东亲自到重庆,可见他心地光明、行事坦荡。国共重庆谈判后,本应和平可期,可是蒋介石出尔反尔,害苦了全国老百姓,真是上无以对同胞,下无以对子孙,也无以对先烈和孙中山总理的在天之灵。他向报业指出:“而今中国内战之炮火惨烈,为抗战十四年中所未见。同胞们死的死,伤的伤;饿殍载道,百业凋零,人人都已走投无路。苟无有效之方法制止,中国将成何局面?中国将成何国家?”
延长留美,继续斗争
1947年9月,转眼冯玉祥出国考察一年期满。他知道此时回国,一定会遭到蒋介石的报复。因此,他决定以继续考察水利为由,给行政院长张群写信要求延期一年。同时,经过努力,冯玉祥留在国内的其余三个儿女也于9月底来到美国,实现了全家团聚。解除了后顾之忧,冯玉祥准备大干一场。他在日记里自勉自励道:“要敢说、要敢做,要为人民受难,要为人民死,不要东西,不要钱,不为自己,不怕一切,不为自己活着。”再一次显示了他为国家、为人民勇于赴难、视死如归的决心。这年的9月,应在美国纽约的爱国进步人士赖亚力、吴茂荪、王枫等人的邀请,冯玉祥决定从美国西部迁居纽约,以便领导大家开展反美援蒋的斗争。10月9日,冯玉祥到达纽约,第二天下午即在旅馆举行记者招待会,公开表明了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反对美国援蒋打内战的政治态度,并直言不讳地批评“美国的对华政策犯了严重的错误”。当晚,冯玉祥发表了《国庆演词》。
▲冯玉祥《我为什么与蒋决裂?》。
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反对美国援蒋打内战的斗争,冯玉祥有了准备在美国建立一个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的想法,得到了旅美爱国民主人士的积极响应。经过近一个月的紧张筹备,1947年11月9日,旅美中国和平民主联盟(简称“旅美联盟”)在纽约正式成立,冯玉祥主持大会,通过了联盟章程和宣言,选举王昆仑、赖亚力、吴茂荪等13人为执行委员,冯玉祥被公推为主席。这个组织有国民党民主派、民盟、共产党员及无党派人士参加,很快拥有会员200余人,先后在旧金山、华盛顿、明尼苏达等地成立了分部。他们演讲、办刊物、组织多种活动,为争取各界人民对中国和平民主力量的同情与支持,开展反对美国援蒋的运动,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冯玉祥在美国《民族报》上发表的《我为什么与蒋决裂?》的檄文,对美国政府和蒋介石进行严正指控,告诫美国政府:“历史证明,用外国金钱来干涉中国的政治斗争是白费的,这种做法只能唤起中国人民的仇恨。”他用事实揭露蒋介石暴戾恣睢的种种无道以后说:“蒋政权是所有中国坏政府的顶点,无论多少外国金钱也不能挽救他的垮台。”“我为什么与蒋决裂,不为别的,就是出自上面诸种政治原因。”
各地演讲,大声疾呼
冯玉祥对国内局势的分析,赢得了美国进步人士的广泛支持,就连教会中许多正直善良的人对他的主张也极表同情。他的讲话生动具体、深入浅出、富于幽默感,极受中外听众欢迎。各种团体纷纷邀请他到美国各地讲演,日程一直排到了1947年年底。
为了团结争取侨胞,冯玉祥事无巨细,有求必应。当时有个团体主办了一个国语班,他们特别来商请冯玉祥亲自去讲授,每周一次,晚8时至9时上课。这样的事情,按照常情而言,以他的声望和地位,是断难应允的,但他却欣然接受了,并且说明纯当义务,不收分文。他亲自动手,认真热心地编写了教材。他讲授时,像个彬彬文人。如不是课前听了冯玉祥的简介,学生们真不敢相信眼前这位温和的老人,竟是过去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
义无反顾,为革命而流亡
斗争的日益激化,最终促使冯玉祥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宣告和蒋介石彻底决裂。
民革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冯玉祥和国民党的进步同志兴奋欣喜。冯玉祥当即挥笔疾书,向委员会的同志们表示,他认为委员会的宣言和行动纲领的理论与主张均极正确。民革的成立,实现了在美国的国民党内进步同志的心愿。2月初,冯玉祥组织国民党在美进步同志成立了民革驻美总分会筹备会组织,冯玉祥并以驻美代表的资格向美国司法部作了正式登记。筹备会每两周开一次会,与旅美和平民主联盟间隔举行。冯玉祥十分重视民革的工作,当吴茂荪、赖亚力、刘良模等几位同志告诉他民革的四大文件复印五百本即可印好时,他当即表示印刷费由他捐献。
冯玉祥不是等着朋友们拿起笔杆当武器,他首先身体力行,带头实干起来。1948年1月17日这天,吴茂荪等几位朋友去看望冯玉祥。他同他们谈起打算写一本书,这本书要写出20年来他对蒋介石的亲身见闻,书名他已经想好了,就叫《我所认识的蒋介石》。大家听了,热烈赞成,马上就和他讨论如何着手。
▲1948年2月1日,冯玉祥为反对美国援助蒋介石发动内战给李济深写的亲笔信。
《我所认识的蒋介石》由冯玉祥口述,冯夫人记录,工作进行得异乎寻常的紧张。全书写完,大大超过原定计划,共77章。由于冯玉祥在中国政界有几十年的资历,又是一个对蒋介石知底很深的军政要人,所以他的著述,生动真实,极具感染力。《我所认识的蒋介石》在国外曾一版再版,在香港又曾重新出版,它像一发发重型炮弹般对蒋介石及其政权予以沉重打击。
给国会议员发亲笔信
反蒋反美的斗争,尖锐、激烈而又错综复杂。冯玉祥和他的同志们,勠力同心,挫败了美蒋一个又一个阴谋。
冯玉祥态度如此坚决,朋友们便决定按他的意志行事。大家紧急行动,分头为他准备传单和华盛顿记者招待会用的讲话稿。当一切准备就绪,正待启程时,美国朋友们获悉了冯玉祥的决定,也都纷纷赶到他的住所力阻,其中有一位是律师,他从美国法律的观点向冯玉祥力陈此举不可行的道理。冯玉祥最后妥协了。虽然这个方式行不通,但斗争仍必须进行下去。大家又想出了一个办法:以冯玉祥的名义,给每位国会议员发一封信。
3月27日下午,这封信迅速拟稿定稿,用打字机打出500多份。晚上,冯玉祥家里热闹起来了,赖亚力买来了大批信封,吴茂荪、刘良模来了,在国内便是知交、如今正在美国的王昆仑和他的女儿金陵以及朱启贤夫妇等也都来了,一共十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动手帮助装封信件。冯玉祥第一次用英文签名,他一边签,大家一边忙着装信封,糊封口。冯夫人则端茶倒水热情招待。气氛热烈紧张又充满革命激情。冯玉祥一口气不停在500多封信上签完了名。
随着蒋介石的节节败退,这时的美国政府也意识到继续采取一味支持蒋介石、与中国人民为敌的政策,对美国在华利益极为不利。因此美国政府开始密谋踢开蒋介石,扶持中国的第三势力改换门庭,另组织一个政府,耍一个换汤不换药的把戏。冯玉祥拒绝了美国的利诱,表现出了大义凛然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绕道回国,黑海遇难
1948年2月10日,冯玉祥在一本极普通的黑色硬壳封面笔记本里,用毛笔写下了亲笔遗嘱。谁也没想到,他会立下遗嘱。他是那么充满活力、精力充沛,在斗争中不知疲倦;他是那么富有朝气,充满了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他是那么满怀希望和信心,准备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但是,他想到了。于是,他写下了。他在遗嘱里强调“蒋是封建头子,帝国主义之狗,非铲净不可”,并对身后事作了安排:“我死后最好焚成灰,扔到太平洋。如果国内民主和平真的联合政府成立了,那还是深埋六尺种树,不要把我这肥料白白浪费了。将来树长成好给学校和图书馆做桌椅用。”当晚,冯玉祥在日记中写道:“我的遗嘱写好了,不怕任何时候皆可死的。”
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势如破竹,捷报频传,国民党反动派败局已定。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民主人士纷纷响应,坚决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远在海外的冯玉祥将军无比振奋,他决心响应共产党的号召,回到祖国的怀抱,出席新政协,参加新中国的建立工作。
▲位于山东泰安的冯玉祥墓。
7月30日和31日,冯玉祥先后发表《告别留美侨胞书》和《告别美国人士书》。7月31日,冯玉祥一家冲破国民党特务的重重围困,经过周密安排,终于登上苏联“胜利号”客轮,踏上归国旅途。船行一月,9月1日,在黑海航行途中,轮船突然起火,抢救不及,冯玉祥不幸遇难。这位领导旅美联盟斗争、为新中国诞生而奋斗的老将军,竟牺牲于新中国成立前夕,终年66岁。
冯玉祥逝世后,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致电冯玉祥家属,表示痛悼,称誉冯将军“置身民主,功在国家”。1949年9月1日,在冯玉祥将军逝世一周年追悼大会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宋庆龄、李济深等送了挽联、花圈和挽词。中共中央根据冯玉祥将军的历史功绩,同意家属的请求,决定将他的遗骨安葬在泰山。墓分三层,为金刚石砌成,庄严肃穆,巍巍壮观,墓壁上面有郭沫若题字:冯玉祥先生之墓。中间嵌有冯玉祥鎏金铜像,并刻有他生前所写自题诗:
我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讲阔只求为民只求为国奋斗不懈守诚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尽心尽力我写我说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
◎主要参考文献1.《传奇将军冯玉祥》,余华心,学苑出版社2007年。2.《民国演讲典藏文库冯玉祥卷:火光》,冯玉祥,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年。3.《冯玉祥传》,简又文,岳麓书社2016年。4.《布衣将军冯玉祥》,李定元主编,巢湖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编著,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