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动物隔离制度1、为进一步防控动物疫病流行,防止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2、动物饲养场、屠宰场及动物诊疗场所应当建有隔离区或隔离设备定期消毒。3、动物饲养场在引进种用、乳用动物按规定先申报检疫,凭产地检疫证入场时,必须先隔离观察,确认无规定动物疫病时方可入圈饲养,在发生可疑畜禽疫病时须隔离治疗。4、屠宰场待宰可疑畜禽隔离观察作无害化处理。5、诊疗场所对染疫动物应使用隔离设备进行治疗预防,确保卫生安全。6、隔离区或隔离设备严禁无关人员接触或随意出入。动物免疫制度1、对国家规定的重大动物疫病进行强制免疫。2、坚持常年按程序免疫,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档
6、量减少损失,保护环境,不污染空气、土壤和水源为原则。四、无害化处理的方式一般为高温、深埋和销毁。五、本场选择的害化处理场所在饲养场附近,远离居民区、水源、泄洪区和交通要道。六、对污染的饲料、排泄物和杂物等物品,也喷洒消毒剂后与尸体共同深埋。七、无法采取深埋方法处理时,采用焚烧处理。焚烧时应符合环境要求。清河县畜禽养殖场消毒制度一、消毒方法:(1)喷雾消毒用一定浓度的次氯酸钠、有机碘混合物、过氧乙酸、新洁尔灭、煤酚等对清洗完毕后的畜禽舍、带畜禽环境、道路和周围及进入场区的车辆用喷雾方法进行的消毒。(2)浸液消毒用规定浓度的有机碘混合物、新洁尔灭、煤酚的水溶液对常用的兽医器械、工作人员用具进行
7、的消毒。(3)紫外线消毒在畜禽场的入口处和更衣室设置紫外线照射消毒。(4)喷洒消毒在畜禽舍周围、入口、产床、培育床、猪舍地面等撒生石灰或火碱以杀灭大量细菌和病毒的消毒方法。(5)火焰消毒在畜禽经常出入的地方用喷灯的火焰依次瞬间喷射消毒。(6)熏蒸消毒用甲醛对饲喂用具和器械在密闭的室内或容器内进行熏蒸。二、消毒范围(1)环境消毒畜禽舍周围环境每23周用2%火碱溶液或生石灰消毒1次;畜禽场周围及场内污染池、排粪坑、下水道出口每月用漂白粉消毒1次;畜禽场、生产区、畜禽舍入口设消毒池,使用2%火碱溶液或煤酚溶液,定期更换消毒液。(2)人员消毒包括工作人员和外来人员,进入畜禽舍生产区必须消毒
8、(3)畜禽舍消毒每批畜禽调出后,都必须彻底清扫,高压水枪清洗,0.1%新洁尔灭或4%来苏儿等消毒液喷洒,福尔马林熏蒸消毒。(4)用具消毒定期对饲喂用工具、食槽、饮水器及兽医用具用0.1%新洁尔灭等消毒液进行消毒。(5)带畜禽消毒根据需要,每1-2周进行带畜禽消毒,以减少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6)有效杀灭鼠、蚊虫等选择的药物应符合有关规定并对杀灭物应做无害化处理。畜禽养殖场兽药投入品使用准则一、用药原则:1、尽量减少用药,确需用药,兽医指导。2、建立进货台帐记录,确保采购药品质量合格。3、所用兽药全部来自具有兽药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批准文号的生产企业;或者具有进口兽药许可证的供应商。4、必须
12、称畜禽标识是指经农业部批准使用的耳标、电子标签、脚环以及其他承载畜禽信息的标识物。第三条畜禽标识实行一畜一标,编码应当具有唯一性。耳标供应由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供应,逐级发放。散养户由村级动物防疫员代领取耳标;规模饲养场由场方防疫员领取耳标。耳标使用耳标由畜禽养殖者向当地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申领并负责加施:新出生畜禽,在出生后30天内加施畜禽标识;30天内离开饲养地的,在离开饲养地前加施畜禽标识;从国外引进畜禽,在畜禽到达目的地10日内加施畜禽标识。猪、牛、羊在左耳中部加施畜禽标识,需要再次加施畜禽标识的,在右耳中部加施。第四条畜禽标识严重磨损、破损、脱落后,应当及时加
13、施新的标识,并在养殖档案中记录新标识编码。第五条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实施产地检疫时,应当查验畜禽标识。没有加施畜禽标识的,不得出具检疫合格证明。第六条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当在畜禽屠宰前,查验、登记畜禽标识。畜禽屠宰经营者应当在畜禽屠宰时回收畜禽标识,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保存、销毁。第七条畜禽经屠宰检疫合格后,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当在畜禽产品检疫标志中注明畜禽标识编码。第八条畜禽标识不得重复使用。清河县养殖场档案管理制度第一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第二条规模养殖档案:由畜禽养殖场(小区)负责建立,农业部统一格式,主要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