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质价皆优的浙江生猪,一方面是公司严格的检疫程序,无锡某食品公司的屠宰户们相互间也多有抱怨,但苦于无法拿到检疫合格证明,都不敢轻易去收购。直到有一天,这个难题被一名屠宰户“解决”了。姚雯/漫画
通过中间人或相互转卖,从安徽买来空白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在浙江收购生猪后,自行填写生猪检验检疫情况,致使大量未经检验检疫的生猪顺利流入江苏市场。
近日,经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检察院提起公诉,被告人管守柱买卖国家机关证件案在法院公开开庭审理。至此,这宗涉及1家食品厂、18名屠宰户、1200余张空白检疫合格证明、6万余头生猪和9000余万元资金的特大案件,终于接近尾声。
一条线索揭开重大案情
2013年9月4日,江苏省公安厅接到了该省商务厅转交的一条线索,称无锡某食品公司的多名屠宰户在生猪检验检疫过程中弄虚作假,致使大量未经检验检疫的生猪流入市场。无锡市公安局治安支队于2013年10月7日对此线索立案调查。
警方调查发现,无锡某食品公司蔡士坤、曹波、荣先发等生猪屠宰户在浙江省嘉兴市收购生猪时,使用安徽省六安市、宿州市等多地动物卫生监督所的空白动物检疫合格证明,自行填写生猪检验检疫情况。而这些空白证明均系这些生猪屠宰户通过许涛等6名中间人向安徽省六安市、宿州市等地动物卫生监督所检疫人员购买的。
经调查证实,无锡某食品公司的18名屠宰户均通过中间人或相互转卖,从安徽买来1200余张空白的动物检验检疫合格证明,自行填写后,用于从浙江嘉兴等地购买未经产地检疫的生猪6万余头。这些生猪在无锡某食品公司屠宰后,均被零散出售到无锡市场。
喜忧参半的异地收购
43岁的安徽人荣先发曾自己养猪15年,后转行做生猪屠宰生意。荣先发称,本来无锡大部分屠宰户一直选用的是本地生猪,但是随着无锡老房拆迁,近几年无锡本地猪产量减少。目前,大部分屠宰户的生猪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个是自己出去收购,另一个则是客户购买后到屠宰户处代为屠宰。为了多赚钱,大部分屠宰户都是雇车到外地去收购生猪。
据荣先发交代,他所在的无锡某食品公司里,九成以上的屠宰户都是外出收购生猪,即通过中间人,也就是俗称的“猪中介”,帮助联系养猪户,再与养猪户协商好收购的价格和数量。买卖谈成后,屠宰户按照每头猪5元钱的价格,向“猪中介”支付介绍费。
“出生证明”有多重要
一方面是质价皆优的浙江生猪,一方面是公司严格的检疫程序,屠宰户们相互间也多有抱怨,但苦于无法拿到检疫合格证明,都不敢轻易去浙江收购。直到有一天,这个难题被屠宰户谢承樊“解决”了。
浙江生猪变成“安徽出品”
拿到来自安徽灵璧的空白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后,谢承樊放心地到浙江嘉兴等地收购生猪,其间遇到正为合格证明苦恼的荣先发,便提出可以帮他介绍出路。于是,2012年12月底至2013年8月,荣先发以每张120元至200元不等的价格买进了335张空白产地检疫合格证明。买来的证明,荣先发除了自用外,还将其中的197张转卖给了本公司的其他屠宰户。同在无锡某食品公司做屠宰生意的曹波等10余人,也各自与在安徽收购生猪时认识的中间人或者检疫工作人员联系,购买空白检疫合格证明,用于在浙江收购生猪。如此一来,本无“出生证明”的浙江嘉兴一带的生猪,通过屠宰户们自行填写检疫情况后摇身一变,成了“安徽出品”,顺利通过了无锡某食品公司工作人员和驻公司兽医的检查,最终进入了屠宰、销售等环节。
检察建议堵塞监管漏洞
据办案检察官介绍,为防止问题猪流入市场,国家对生猪在收购环节强制检疫。而按照正常程序,生猪从收购到走上百姓餐桌,要经过6道检疫程序,荣先发等屠宰户明知操作流程,却逃避产地检疫,致使生猪检疫程序缺失了一道重要关卡,使可能存在问题的猪肉流入了市场。
经锡山区法院陆续开庭审理,荣先发等18名屠宰户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系列案件相继宣判。法院经审理,依法判决荣先发等人犯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其中,购买空白检疫合格证明数额较多的荣先发、陈毕文、谢承樊、葛光明等8人分别被判处四年零六个月至二年零三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其余人员也分别被处以相应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