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畜共患传染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在人畜共患传染病中,大多数是动物作为传染源,如饲养的家畜、家禽、犬、猫、观赏鸟类、鱼、虾、野生动物等。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的传播途径有被动物咬伤、舔舐、抓伤以及通过空气、水、食物、虫媒等进行传播。特别在深圳,饲养宠物的人群大,容易互相传播疾病。
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防治方法。定期对动物进行免疫,对饲养动物场所进行消毒,对患病动物进行隔离、封锁、治疗、扑杀或淘汰。由于职业等原因与动物接触频繁的人,要经常注意个人卫生防护,当身上皮肤有破损时,要小心防止从畜禽感染上病毒或病菌。饲养宠物的人士要学习一些有关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知识,应对宠物定期进行某些疾病的预防接种,尽量避免任意与宠物拥抱、亲吻、食同桌、寝同床这些过分亲热的行为。食物要讲究卫生,如选用经过检验的乳、肉、蛋品,并提倡熟食。食生蛋、食鱼生、饮蛇血、吃醉蟹等不良爱好,都有可能从动物染上共患病,小心为好。
高致病性禽流感
什么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A型禽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家禽和野禽)传染病。根据禽流感病毒致病力和毒力的不同,可以将禽流感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和无致病性禽流感。禽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由H5和H7亚型毒株(以H5N1和H7N7为代表)所引起的称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影响到人类自身的健康,甚至造成人的死亡。
高致病性禽流感如何传播?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也可通过伤口、呼吸道、眼结膜传染,病毒在禽群之间的传播主要依靠水平传播如空气、粪便、饲料和饮水等。
高致病性禽流感毒株(H5N1亚型)可直接感染人类,甚至导致人的死亡。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统计,自2003年以来,已有30多个国家发现人禽流感疫情,到2010年,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累计达507例,死亡302例。
高致病性禽流感能否在人际间传播?目前,高致病性禽流感仍然主要是禽类疾病,尚没有充分证据表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具有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能力,与禽鸟密切接触仍是人类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主要原因。
食用禽类是否安全?流行病学调查证明,高致病性禽流感为水平传播,切断它的传播途径,就可控制该病的流行蔓延。另外,该病毒对热比较敏感,60℃加热10分钟,70℃加热数分钟即丧失活性。正规市场上销售的经过煮熟的禽肉、蛋、及其禽类制品可放心食用,不必恐慌。
狂犬病
被犬猫咬伤后须马上处理。被犬猫咬伤后必须对伤口作紧急处理。首先用流动的水冲洗伤口,尽可能把病毒冲走,把血挤出;如果有条件,最好用20%的肥皂水进行冲洗,连续冲洗20-30分钟;然后用2-5%的碘酒和75%的酒精涂擦伤口。如此反复3次,以清除或杀灭局部的病毒。伤口较深时,应做好彻底清创。伤口尽量不要缝合,也不必包扎。及时彻底清创后,应立即注射抗狂犬病血清或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及时获得被动免疫。
一、屠宰出售运输动物要申报检疫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四十二条屠宰、出售或者运输动物以及出售或者运输动物产品前,货主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接到检疫申报后,应当及时指派官方兽医对动物、动物产品实施现场检疫;检疫合格的,出具检疫证明、加施检疫标志。实施现场检疫的官方兽医应当在检疫证明、检疫标志上签字或者盖章,并对检疫结论负责。
二、开“动物医院”要先领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五十一条设立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机构,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申请动物诊疗许可证。受理申请的兽医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进行审查。经审查合格的,发给动物诊疗许可证;不合格的,应当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申请人凭动物诊疗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取得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动物诊疗活动。
三、集贸市场动物和动物产品交易区要相对隔离
《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第二十五条兼营动物和动物产品的集贸市场应当符合下列动物防疫条件:(一)距离动物饲养场和养殖小区500米以上,距离种畜禽场、动物隔离场所、无害化处理场所3000米以上,距离动物诊疗场所200米以上;(二)动物和动物产品交易区与市场其他区域相对隔离;(三)动物交易区与动物产品交易区相对隔离;(四)不同种类动物交易区相对隔离;(五)交易区地面、墙面(裙)和台面防水、易清洗;(六)有消毒制度。活禽交易市场除符合前款规定条件外,市场内的水禽与其他家禽还应当分开,宰杀间与活禽存放间应当隔离,宰杀间与出售场地应当分开,并执行休市清洁消毒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