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现代马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年)

发展现代马产业有利于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农牧民增收,有利于满足群众多元文化需要,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固边富民,对促进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2016年12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马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新政发〔2016〕129号),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新疆马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为抢抓发展机遇,强化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现代马产业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一)发展成就

1、马产业生产总量初具规模。2018年末,新疆马存栏73万匹,马肉年产量5万吨,马奶产量2万多吨,马匹存栏数、出栏数及肉产品均位居全国前列。

2、马繁育生产体系不断健全。新疆现有哈萨克马、焉耆马、巴里坤马、柯尔克孜马4个原始品种和伊犁马、伊吾马2个培育品种。有重点种马场7个。培育的伊犁马已成为国产运动马第一品牌。

3、马产品综合开发逐步引向深入。传统的马肉、马乳生产逐步向深度开发、精深加工利用方向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马产品开发迅速发展,孕马尿结合雌激素生产占全球份额20%以上,马脂开发取得积极进展。

4、马产业科技支撑能力增强。马病防控能力明显提高。“十二五”以来先后实施了国家科技支撑、国际科技合作、自治区马产业科技重大专项等多个科研项目,一批先进生产技术得到推广。

5、马文化旅游迅速发展。各地传统民族马术活动和以马术体育竞赛、骑马旅游、民族马术演出为主题的节庆活动日益频繁,有力带动了当地旅游、民族餐饮、民族手工艺及育马、驯马等产业的发展。

(二)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优越。全疆可利用天然草地面积7.2亿亩,以伊犁河、额尔齐斯河、开都河、额敏河等水系发源地或水源补给地所形成的巴音布鲁克草原、昭苏草原、那拉提草原、喀拉峻草原、库鲁斯台草原等优质草原为马匹放养提供了丰富的牧草地。

2、地缘优势突出。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已成为通向中西南亚、贯通河西走廊、连接东部发达省区的重要陆路通道。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将成为与各国马产业文化交流的重要承接地。

3、政策机遇明显。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都对加快马术运动、马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出了要求。

4、人力资源充裕。新疆各少数民族养马历史悠久,养马、驯马、赛马、马术表演技术娴熟。“十二五”以来,依托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培训马产业技术人才已达3万余人次,为马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5、市场需求旺盛。随着疆内外马术赛事、民族节庆赛马活动以及马术俱乐部的发展,对运动马的需求将大幅增加。优质安全的马肉、马奶以及马生物制品日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市场前景看好。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对马文化旅游的需求将逐步增强。

(三)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新疆体育赛马、现代马术、休闲娱乐、马文化等高附加值的产业尚在起步阶段,马肉、马乳深加工及马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产值小,资源优势和产业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

2、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马匹改良育种、疫病防控、调教训练、拍卖交易、饲料加工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专业的马性能测定机构和马疫病检疫及诊疗机构,马产业保障和支撑体系仍不完善,难以满足现代马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3、基础性工作相对滞后。支撑现代马产业发展的马品种登记、马匹鉴定、马赛事规则制定、马产品研发、马技术质量体系建设等工作总体推进缓慢。受生产管理体制影响,重点马场育种种群不足,同时,马繁育体系松散,马群体改良进程缓慢。

4、科技支撑能力亟待提高。现有马产业技术培训机构和培养计划,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马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马产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育马场、科研院校和技术推广部门协作不紧密。

5、消费市场培育有待加强。受远离国内消费市场和疆内人民消费水平偏低影响,马文化旅游消费群体增幅缓慢,大众参与马产业活动的意识不强,发展马术表演、马健身疗养、青少年马术、马休闲骑乘等业态后续消费群体培育难度大。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紧紧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按照自治区党委“1+3+3+改革开放”工作部署,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推动现代马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旅游兴疆战略、民生持续改善、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打赢脱贫攻坚战紧密结合。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对口援疆建设”发展机遇,以推动传统马产业向现代马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快建立完善马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壮大新疆马产业经济,将新疆打造成全国现代马产业强区,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和谐稳定繁荣。

(二)战略定位

1、发展定位。依托新疆深厚的马产业资源禀赋、文化底蕴、历史传承和发展基础,顶层设计,高位推动,统筹推进现代马产业建设,走出一条符合新疆实际、体现时代特征、值得借鉴推广的现代马产业发展之路。力争将新疆建成全国最优、最强、最大和知名的马种质资源创新基地、马匹调训基地、赛马赛事示范基地、马文化休闲旅游体验基地、马产品加工基地、马产业人才输送基地、马文化交流中心和沿边展示窗口。

2、发展重点。立足马产业全产业链建设,按照“一产打基础、二产上水平、三产大发展”总要求,优化马产业层次水平。建强一产打基础,发展产品马业、育马业,提质增效,带动农牧民增收;促进二产上水平,发展产品加工业,上联下延,打造现代马产业中轴;推动三产大发展,发展马文化旅游、体育运动产业,积极为新疆马产业创新产业价值和消费场景,抢占国内马产业发展高地。

3、发展方向。推进传统马产业向现代马产业转型,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优化产业层次,建立现代马产业体系;着眼发展朝阳产业,拓展马产业功能,丰富发展内涵,培育壮大消费群体,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挖掘传承悠久民族马文化精髓,兼收并蓄国外马文化元素,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内容;统筹马产业协调发展,建强马产业生产体系、完善马产业经营体系,实现马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优化布局、突出特色、融合发展。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突出优势区域、强势领域发展,实现资源集约集聚利用;突出特色、差异化发展,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建立门类齐全、设施完善、经营持续的产业基地,构建以马产业为要素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2、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以马产业带动农牧民增收为主,将马产业发展与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资源保护、农牧民就业统筹部署,充分发挥马产业增加就业容量和带动偏远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推动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将马产业发展与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赛事基地、休闲体验、绿色产品、绿色基地建设和发展有机结合,将绿色发展贯穿整个产业链条,营造马产业绿色发展氛围。

4、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内引外联、扩大交流,拓展外向型马产业。围绕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以科技、文化为载体,以现代马产业、马文化旅游业为纽带,加强与中亚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人文、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将马文化打造成“一带一路”内引外联的文化纽带,让马产业成为引领新疆经济腾飞的新兴产业。

5、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政府扶持、市场引导、培育主体,确保发展成果最大惠及于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政府扶持、企业拉动、协会服务、科技创新,强化基础设施、产业网络、服务体系等建设,夯实现代马产业惠民根基,保障新疆特色马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马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40亿元以上,一、二、三产比重达到58%、13%和29%。以育马养殖为基础,赛马赛事为牵引,文化旅游为重点,产品马业上规模,饲草训教成产业,交流交易成常态的现代马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区内马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马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产业效益明显提升,各族群众马产业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传统马产业向现代马产业转型发展取得明显进展。

到2030年,马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20亿元以上,一、二、三产比重达到46%、14%和40%。马产业物质装备水平大幅提高,成为全面实现马产业现代化的坚实基础;马产业科技应用及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成为推动现代马产业发展的强力引擎;参与国际、国内马产业发展的竞争实力逐步提升,现代马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现代金融保险体系日趋完善,成为现代马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马产业数据信息化基本建立,成为现代马产业重要标志,基本实现全国现代马产业强区建设目标。

(五)预期效益

——建强一产打基础顺利推进。到2025年,大众骑乘马、竞技运动马和乳用肉用马等不同用途马的育种核心群达到4000匹,培育2-3个马专门化新品系,马肉、马乳产量达到6.5万吨和2万吨以上,一产马肉、马乳、马饲草料种植等产值年均增长率在1.8%左右,运动马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0%。到2030年,马匹存栏稳定在100万匹,其中:产品及役用马65万匹,马文化旅游用马20万匹,育马业用马12万匹,体育竞技比赛用马3万匹。马肉、马乳产量分别达到7.5万吨和2.5万吨以上,年调教训练休闲、骑乘和运动马10万匹以上。

——促进二产上水平成效显著。到2025年,马肉、马乳加工率达到20%,加工增值达到4亿元以上,马药品及马疫苗产值达到4亿元以上,二产各类马产品、马饲料、马具用品、马药品疫苗等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0%。到2030年,马肉加工率达到50%以上,马乳加工率达到40%以上,孕马尿年加工规模达到2万吨以上,马产业二产产值达到30亿元,其中:各类马产品加工增值达到20亿元以上,马专用饲料、马药品及疫苗生产加工产值达到10亿元。

三、发展布局和发展模式

(一)空间布局及功能定位

按照优势优先、抓点带面、多方发力、梯度推进的原则,规划围绕“一轴”“两区”“三园”“六镇”“十场”布局,“一轴”“两区”“三园”“六镇”“十场”是规划建设的统一整体,相互衔接,互为支撑,并依次传递,形成产业梯度效应。

“一轴”即新疆现代马产业发展驱动轴,指以已具备建设新疆现代马产业优势区条件的15个县市(库尔勒市-和静县-博湖县-乌鲁木齐市-昌吉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新源县-昭苏县-博乐市-裕民县-塔城市-福海县-布尔津县-阿勒泰市)为中轴,辐射带动周边区域,通过驱动轴建设,推进马产业优势区与草原文化旅游景区、民俗文化聚集区和沿边经济发展优先区“四区合一”。“一轴”是疆内各类马产业资源实现承东启西配置的主通道,处于特殊政策、重点措施、先导工程先行先试发展位置,担负着以市场、服务、技术驱动全疆马生产格局重构、马产业链内联外延、产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和整体升级发展的重要任务。同时,发挥“一轴”辐射范围内的霍尔果斯市、阿拉山口市等口岸对外开放的“窗口”优势,开展现代马产业创新驱动试点建设。

“两区”即伊犁昭苏县国家现代马产业综合示范区和乌昌国际马文化旅游示范区,昭苏县国家现代马产业综合示范区布局昭苏县全域,乌昌国际马文化旅游示范区涵盖乌鲁木齐市、昌吉市、玛纳斯县、五家渠市、阜康市和呼图壁县。“两区”担负着现代马产业发展理念实践、马产业标准体系建设、马赛事福彩机制探索、国内外市场开拓和马产业科技创新、转型发展难点突破试点示范任务,是牵动全区马产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发展的增长极点,是未来国内马产业优势资源的汇聚地。

“十场”是指在发挥好“二区”“三园”“六镇”内国际赛马场、国家赛马场、自治区级赛马场作用的基础上,利用各地现有赛马场资源,培育建成十个标准赛马场,具体布局在库尔勒市、巴里坤县、木垒县、和布克赛尔县、塔城市、博乐市、阿勒泰市以及规划后期建设的喀什市、阿克苏市、墨玉县。“十场”主要承担区内及国内马术循环赛、民族赛马赛事活动,将群众性赛马活动、马术表演和专业马运动体育赛事相结合,促进赛事活动和马术表演定期化开展,推动赛马场市场化运作和专业化运营,提高赛马场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两区”“三园”“六镇”还主要发挥发展壮大疆内马消费群体,吸引拉动国内外消费群体功能;“六镇”“十场”主要担负培育疆内后续消费群体,满足大众马文化消费需求的功能。

(二)产业布局及发展方向

根据马产业发展规划定位、发展重点、发展方向,围绕“一轴”“两区”“三园”“六镇”“十场”空间布局,依托近年来我区马产业快速发展所形成的优势区域雏形,利用我区马产业发展现有的优势条件,以现代马产业发展需求为框架,对育马业、产品马业、马旅游文化产业、马体育竞技赛马业进行产业布局,统筹一二三产业发展,展开多维度、全方面、立体化的产业布局,加快推进我区马产业向现代化马产业快速转型升级。

1、“一产”育马业、产品马业布局

——育马业发展布局及发展模式

发展布局:根据马匹资源和自然条件优势,新疆育马业发展重点区域以北疆为主,兼顾南疆巴州地区。以位于“昭苏县国家现代马产业综合示范区”内的伊犁种马场、昭苏马场和处于“乌昌国际马文化旅游示范区”内的良种马扩繁场及马术俱乐部育马基地为主,辐射带动“一轴”范围内马产业优势县(市)马资源保护场、马扩繁场开展联合育种。

发展模式:模式1:依托重点马场现有育种群基础,通过引进国外专门化运动马品种,开展杂交育种,重点利用伊犁马培育国产速度马、速步马、礼仪仪仗马及马术用马新品系,利用焉耆马培育长途耐力马新品系,为体育竞技赛马业、马休闲文化业发展提供运动马;模式2:依托现有肉用、乳用杂种马群体加大培育力度,建立肉用、乳用马选育场,为发展产品马业提供优质种源;模式3:适度引进选育高品质国外专门化运动马品种,开展纯种繁育,满足国内对高端运动马、马术竞技用马的需求。模式4:依托“二区”“三园”“六镇”内马产业技术人才充足、良种马富集、基础设施完备的优势,发展马调教产业;依托赛马调训基地、各级马业协会、马术俱乐部会员组织,面向各马主开展马调教业务。

——产品马业发展布局及发展模式

主要布局在马匹存栏较大、产出规模较大的伊犁州直、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巴州、克州等区域,按照产品类型主要分肉用马、乳用马和生物制品马,同时,辅助发展马专用饲草料种植业,具体产业布局及发展模式见专栏1。

专栏1:产品马业发展布局及发展模式专栏

1、肉用马

发展布局:主要以伊犁州直、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北四县、昌吉州东三县为主,逐步扩展延伸到巴州、克州、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部分县(市)。

发展模式:主要以哈萨克马、伊犁马及其杂种马群体为基础,引进国外重挽马品种进行杂交改良生产,提高马匹个体产出。采取牧民群牧放养与规模马育肥场集中育肥的方式组织生产。

2、乳用马

发展布局:主要在伊犁州直、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巴州及昌吉州东三县为主。生产模式:主要以哈萨克马、伊犁马及焉耆马群体为基础,加强本品种选育,同时,引进推广国外乳用马品种进行杂交改良生产,推行后备马半放牧、生产马舍饲相结合生产模式,提高马泌乳性能,建成规模化马乳基地。

3、生物制品马

发展布局:主要在伊犁州直新源县、尼勒克县、昭苏县、巩留县,逐步扩展到阿勒泰、塔城地区马匹相对集中的牧业县。

生产模式:主要以伊犁马、哈萨克杂种马群体为基础,建立稳定的孕马尿采集基地,推行圈养舍饲,生物制品马以乳用马为主,马奶生产奶制品,孕马尿生产生物药品,提高孕马养殖效益。

4、马专用饲草料种植业

发展布局:主要布局在水土光热条件较好的伊犁河谷、塔额盆地、焉耆盆地以及额尔齐斯河流域等地。

生产模式:主要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种植燕麦草、大麦、梯牧草等饲草料品种,以种植大户、企业和合作社规模连片种植为主。

2、“二产”马产品加工业布局

发展布局:马肉、马乳、马皮、马血、马骨加工业主要布局在“一轴”辐射范围内的马匹存出栏较大的牧业县;马鞍、马镫、马鞭、马工艺品加工业主要布局在“二区”“三园”“六镇”内;马脂、孕马尿加工业主要布局在伊犁州直的昭苏县、新源县、尼勒克县等县(市),逐步扩展到塔城、阿勒泰、巴州等地州马产业优势县(市)。

3、“三产”马文化旅游、体育竞技赛马业布局

——马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布局及发展模式

发展布局:重点布局在“二区”“三园”“六镇”,以及区内外游客客流量较大、马消费群体基础较好,开展马文化实景演艺、名马展览有条件,马会所经济发育良好的马产业优势县(市)。

——体育竞技赛马业发展布局及发展模式

发展布局:主要布局在“二区”“三园”“六镇”,以及“十场”所在马产业发展潜力突出县(市)。依托旅游业和地域经济优势,打造高层次、高规格的马术赛事,发展体育竞技赛马业。

发展模式:主要利用疆内培育的国产速度马、速步马和国外品种运动马,通过建立分级分类赛马赛事体系,满足国内、国际及疆内各类消费人群需要,积极探索推广商业性体育竞技赛马,实现体育竞技赛马业持续稳定发展。

——马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及发展模式

发展布局:主要依托“二区”“三园”“六镇”开展现代马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发展模式:模式1:引入马文化策划公司,对疆内少数民族草原文化、马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与休闲运动、景区旅游相结合开发系列马文化节目及旅游活动;模式2:依托政府和行业协会建设马文化展览馆,举办马产业论坛等活动,促进马产业活动的传播和推进;模式3:依托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打造拥有多媒体传播手段和较强传播能力的区域性马文化主流权威媒体,组织马文化传播向新兴媒体延伸拓展,不断提升马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模式4:大力支持文艺学者、领域专家、企业及单位进行马文化书籍、摄影、纪录片的出版和发行。

四、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2019-2030年,围绕规划总目标,推进“一轴”“两区”“三园”“六镇”“十场”现代马产业空间布局,按照建强一产打基础、促进二产上水平、实现三产大发展的总基调,统筹建立现代马产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和生产体系,坚持问题导向、把握关键、顶层设计,重点推进良种马繁育、产品马生产加工基地建设、马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赛马赛事活动组织、马产业标准制定及科技创新引领、马产业支撑保障体系、马产业信息化服务和产业集聚发展等重点工作。

(一)加快马繁育生产体系建设,为现代马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马匹

1、合理定位马培育方向。实施《新疆马遗传改良计划(2017-2025年)》,以伊犁马为主,发挥疆内马匹品种优良特性,立足本品种选育,适度引进国外优秀马品种,改良提高地方马的生产性能;马匹用途主要向大众骑乘马(包括旅游骑乘和教学骑乘方向)、运动马(包括速度马、速步马、耐力马、马术运动马等专业竞技方向)和产品马(乳用、肉用马方向)培育改良。加强地方马品种资源动态监测,采用活体保种和冷冻精液等遗传物质保存相结合的方式,使地方马种得到有效保护,同时建设本地马品种资源保护场,每个品种的保种群生产母马不少于150匹。

——预期目标。到2025年,大众骑乘马、竞技运动马和乳用、肉用马等不同用途马的育种核心群达到4000匹;到2030年,区内马品种登记数量达到10万匹以上,各种马场形成连续完整的马匹系谱档案;建立完善的马匹登记管理系统,实现全区良种马信息共享。

2、加强马核心育种场建设。加快国家和自治区核心种马场建设,加强自治区马匹品种改良选育和地方品种保护工作,大力提升伊犁马品质,做大做强伊犁马品牌;扶持运动马、产品马扩繁场建设,提高优质马供种能力,促进全区马匹改良并为休闲娱乐、体育竞技赛马提供优良马匹。

——主要措施。整合现有资源,加快国有马场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企业化市场运营机制,依托昭苏马场、伊犁种马场等重点育马企业的种群基础和育马人才资源,实施好国家种业提升“伊犁马育繁推一体化示范工程”,推进伊犁马、焉耆马育种核心群扩群增量和提质增效,提高优质马匹市场供给能力。在伊犁州直、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昌吉州、巴州、克州等地建立15—20个各有侧重的大众骑乘马、运动竞技马、肉用马、乳用马繁育场,为大众骑乘马、运动竞技马、肉用乳用马改良生产提供种质资源。

——预期目标。到2025年,完成3家自治区马核心育种场评估遴选工作,按照各马种的鉴定标准,筛选出核心育种群2000匹,完善育种方案和育种配套设施设备,年纯种繁育优质种马1000匹以上。到2030年,建设完成20个良种马繁育场,年供种能力达到3000匹以上,核心育种场每年培育的种马生产性能测定达到100%。

3、加快马品种改良。加快利用伊犁马改良繁育礼仪仪仗马,建立中国礼仪马培育基地,组建礼仪仪仗马队,服务国家外交需要;加快转变我区马匹传统的役用功能,围绕我区地方马种资源和品种特性积极向非役用化、专门化方向培育新类型、新品系,提升马匹专项生产性能和养马经济效益。

——主要措施。根据《新疆马遗传改良计划(2017-2025年)》,处于现代马产业优势区的地区根据各地马种群结构特点,合理制定中国礼仪仪仗马、大众骑乘马、乳用马、肉用马、速度马、速步马、耐力马专门化新品系育种方案,将现代分子育种技术、数量遗传育种、传统育种方法相结合,建立“三位一体”的育种体系,加快建立新品系育种核心群,积极开展不同用途专门化马匹生产性能测定,为马产业休闲娱乐、体育竞技、产品加工提供专用马匹。

4、推进马调教训练成产业。依托“两区”“三园”“六镇”及马术俱乐部基础设施和技术人才优势,对核心育马场繁育的优良马匹,开展马调教训练,广泛吸纳当地少数民族牧民群众从事马训教活动,拉动就业,加快推进马术调教训练产业发展。

——主要措施。针对国内需求旺盛的各类运动马品种,参考国际赛事标准、调训技术,针对速度竞赛、马术表演、休闲骑乘等马的不同用途建立相应调训技术方案,同时开发适用于国产(新疆)马特色马术运动并形成专门化的调训技术方案,发展少数民族特色马术运动(叼羊等)并形成专门化的训致技术方案。推进马训教基地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建设一批设施完备、符合国际赛事标准的赛马训教基地。

——预期目标。到2025年,建设马调教训练基地10个,年调教训练休闲、骑乘用马和竞技用马4万匹以上。到2030年,建成20个马调教训练基地,年调教训练休闲、骑乘用马和竞技用马10万匹以上。

专栏2:2019-2030年马繁育生产体系重点工程

1、国家核心种马场建设项目。将伊犁种马场升级建成国家核心种马场,育种核心群达到500匹以上,将伊犁马打造成国内外知名品牌,成为国家“骏马外交”战略的首选国礼马和国内重要的种马输出地。建设内容包括种马马厩、配种站、调教训练场、技术培训中心、兽医站、饲草料基地建设,以及马育种、防疫设施设备完善和育种核心群的调整优化、扩群等,预算总投资1800万元。

2、国家礼仪仪仗马培育项目。在伊犁昭苏县建立国家礼仪仪仗马培育基地,建设内容包括组建育种群生产母马200匹,引进国外优质种公马6匹,以及种马马厩、配种站、兽医站、训练场、饲草料基地建设等,预算总投资1180万元。

3、良种马繁育场建设项目。在全区建立20个良种马繁育场,其中运动型马、乳用型马、肉用型马各5个,饲养规模7500匹,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种马引进、扩繁场基础设施建设、育种防疫仪器设备、饲草料基地建设等,预算总投资1亿元。

4、地方马品种资源场建设项目。对新疆6个本地马种建立保种场或保护区,每个品种300匹以上,保种场或保护区的地方马种鉴定、组群、基础设施建设等,预算总投资1800万元。

5、马性能测定体系建设项目。主要包括1个自治区级马生产性能测定中心和6个地方性马性能测定中心。自治区级马性能测定中心建设项目,预算总投资2000万元。6个地方性马性能测定站项目,预算总投资3000万元。

6、马匹服务管理网络平台建设项目。以马匹的应用管理为目的,将有从业价值的大众骑乘用马(旅游用马和教学用马)、运动竞技用马和繁育用马,进行马品种鉴定登记和从业上岗。形成马产业“大众点评”消费应用系统,直接链接消费支付端口,提供马匹拍卖、马匹信息查询、赛事活动报名等服务。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马品种登记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与维护、软件开发、马电子芯片、马匹鉴定登记、马匹护照管理等,预算总投资1200万元。

(二)加快产品马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确保现代马产业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农牧民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支持,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产品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马生物制品、马肉、马乳、马副产品精深加工、马房设施设备生产加工等企业,打造一批全国知名马产品品牌,促进马产业及关联产业聚集,提高马产品附加值,延伸马产业链,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将新疆打造成国内最主要的马产品加工销售基地。

——预期目标。2025年,建设年存栏马5000匹以上的肉用马、乳用马养殖乡(镇、场)10个以上,建设年存栏3000匹以上孕马尿采集养殖基地4个以上,改扩建马乳、马肉加工厂5家,马肉、马乳加工率达到总产量的20%。到2030年,建设完成30个肉用马、乳用马养殖专业乡、镇(场),建成8个达到国际规范标准的孕马尿采集养殖基地,建成10万亩马专用优质饲草料种植加工基地,马肉加工率达到50%以上,马乳加工率达到40%以上,孕马尿年加工规模达到2万吨以上。

(三)加快马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新需求依据各地特色和旅游资源条件,大力开发建设马文化旅游景区和线路、青少年研学旅行基地、马文化演出中心、世界名马科普基地、马术休闲场、野骑俱乐部、马文化公园和特色家庭牧场等项目,通过马术表演、马术比赛、马文博馆和科普馆、青少年马术研学旅行和夏令营、马背婚庆、马术影视基地、名马馆、马主题民俗风情园等多种方式,为游客提供全方位马主题文化旅游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挥马业协会和马术协会的作用,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马文化旅游项目,培育壮大一批马文化旅游重点企业,构建现代马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专栏4:2019-2030年马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工程

1、阿勒泰马文化+旅游产业园扩建项目(喀纳斯黄金马道)依托阿勒泰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喀纳斯景区自然景观,布局建设阿勒泰喀纳斯马文化+旅游产业园。按照“一道两级”总体布局。一道:黄金马道,打造阿勒泰市至禾木景区休闲骑乘经典路线,打造一批自助帐篷驿站、星空帐篷酒店、马主房车营地和马文化旅游服务综合体,形成中国“马主题的户外时尚休闲旅游”的标准样板和中国一号马背风景大道。“两极”即阿勒泰市马文化公园(赛马场)和喀纳斯禾木景区。阿勒泰市马文化公园(赛马场)一极,囊括游客集散中心、赛马场、马文化博览区、马文化艺术表演中心,初学入门安全培训中心、骑马旅游探险大本营、冬季“马术滑雪速度赛”项目中心等;喀纳斯禾木一极,积极打造入门级游客的短程骑马旅游产品,开展“金山寻宝”等马术定向越野活动,开发马术定向越野和滑雪定向越野的产品组合,将马元素融入大旅游格局,促进景区旅游产品升级换代。最终以“一道两级”为依托创建国家级马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基地。预算项目投资1.5亿元。

2、乌鲁木齐市野马上合文化产业园扩建项目。依托“新疆古生态园”现有的元素及国内最大的汗血马资源,建设“旅游+文化创意+商业+生态+科技”为一体,以汗血马文化、中亚国家民俗风情、马文化旅游工艺品、餐饮特色等为亮点的休闲度假园区,园区建设包括:马文化主题酒店、丝路文化美食区、室内外马术演绎场、野马影视基地、汗血马博物馆、油画馆等六大功能区。依托乌鲁木齐经济文化中心优势,将园区打造成为国际现代化民俗风情文化旅游亮点工程。预算投资2亿元。

3、新源县那拉提马产品+旅游产业园建设项目。依托那拉提景区及新姿源孕马尿加工基地建设基础,新建及改扩建肉用马、乳用马养殖基地,招商引资新建马脂、马肉、马乳加工企业,配套完善赛马场、野骑马道、马文化博览馆等设施,建成集马规模养殖、产品精深加工、休闲旅游、马文化展示为一体的马产业综合园区。预算总投资2.6亿元。

4、现代马产业特色小镇建设项目。建设裕民县山花节马文化旅游小镇、博州赛里木

湖马文化旅游小镇、巴音布鲁克草原马文化旅游小镇、布尔津冲呼尔马文化小镇、巴里坤县马文化特色旅游小镇、阿合奇猎鹰马文化小镇等六个现代马产业特色小镇。主要以各地特有的地域风情、民族文化、自然景观、节庆活动等为核心布局打造,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马主题酒店、马术学校、马主题博物馆、马主题商业街等内容。预算每个小镇建设投资1.5亿元,六个小镇建成需投资6亿元。

(四)大力发展体育竞技赛马业,打造新疆马产业赛事核心品牌发挥新疆现代体育竞技赛马业,西出国门连接中亚国家,贯通河西走廊连接内地省区的地缘优势,在利用好“二区”“三园”“六镇”现有核心赛马场的基础上,再在疆内马产业优势县市布局建设十个标准赛马场,搭建形成完整的体育竞技赛马业平台。重点发展马术分类赛事,创设具有新疆特色的马术赛事品牌,吸收借鉴开展符合国际规则的赛事,吸引周边国家的优秀运动员和优良马匹参与其中,带动疆内外运动员参赛技术水平的提升,形成良性竞争机制。逐步将新疆打造成国内先进、西北一流、新疆特色、低碳环保的赛马赛事活动核心区。

——预期目标。力争到2025年,每年举办1-2场文化旅游型的国际赛事,每年举办3-5场国家一级赛事,4-6场国家二级赛事,举办30场以上大型民族赛马活动;再经过五年努力,到2030年,新疆马匹和骑手,能够在欧美的国际马术耐力赛、国际马术定向越野三项赛和国际牧人工作马术等项目取得常态化的好成绩,树立新疆马种独特的品牌影响力和新疆马术旅游的品牌影响力;联合国内马产业重点省区建立全国赛马巡回赛事,实现疆内赛马比赛常态化、专业化,探索形成娱乐竞猜型赛马活动机制,将新疆打造成为全国瞩目的马匹竞技赛事区,将新疆马术赛事活动打造成为国际赛事品牌,达到世界马产业发展一流国家赛事水平,吸引更多国家参与新疆赛事活动。

专栏5:2019-2030年赛马业重点工程

(五)加快马产业标准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抢占国内现代马产业发展制高点

1、加快马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提高新疆马产业在国内、国际马界的话语权,制定整理马术赛事、马术表演、传统马术运动、马术俱乐部建设、马生产性能测定、马产品加工等规则和标准,确保马产业活动规范开展,良性发展。主要依托新疆地域特色和马种优势及民族文化优势,结合现有国际通行标准和文化旅游消费特征,围绕赛事、旅游、马场服务、消费需求和马种潜力开发等五个方面开展标准化制定工作。

——预期目标。2019-2030年,计划制(修)定马产业一二三产主要标准规范90余项。建成新疆马繁殖育种、健康养殖、疫病防控、产品加工、调教训练与性能测定、品种登记管理、场地建设、赛马赛事、文化教育、旅游服务等标准化体系,加大标准实施力度,促进马产业规范、合理发展。

2、加强马产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重点突破新疆马产业发展中优质高效的专门化马种质资源创制技术相对落后,与国内外市场对专门化马匹的多元化需求不相适应;专门化运动马培育、调教训练、性能测定、资格认证、登记注册、饲养管理、疫病防控及赛事组织管理等技术尚未完全配套,难以满足分类分级专门化赛马赛事公开、公平、公证运行的技术需求;专门化产品马培育、性能测定、安全高效生产、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水平及高附加值产品开发能力尚待提高;现代马产业经营组织、生产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等四项主要技术瓶颈。

——预期目标。到2025年,通过科技重点项目实施,形成关键技术15-20项,建立技术体系5个,开发新产品、新工艺20-25项,制定各级各类标准、规程20-22项,建设生产示范基地15个,示范生产企业2家。申报专利15-18项,建设技术中心3个,信息服务平台5个,形成马产品品牌4个,培养马产业研究骨干20-30人。新疆马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整体综合效益明显提升,为新疆马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六)加快马产业基础保障体系建设,实现马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专栏6:2019-2030年现代马产业技术人才培训体系重点工程

——主要措施。措施1:依托大型涉马企业或马产业集团,建设国内一流的马医院,积极整合疆内大学、科研院所及畜牧兽医行业的马兽医人才资源,为全疆马匹疾病的检疫、诊断、治疗康复、兽医培训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和指导。措施2:在伊犁州直、巴州、阿勒泰地区等重点养马地区,依托当地的兽医技术力量,建立马兽医院,配备专业的医疗设备,提供专业的马匹医疗技术服务,逐步建立完善马兽医技术服务体系。措施3:立足长远发展,在“两区”建设马属动物无规定疫病区,为承办国际、国内大型马术赛事提供保证。

——预期目标。2019-2030年,建设完成乌昌国际马文化旅游示范区、伊犁昭苏县国家现代马产业综合示范区和阿勒泰马文化旅游产业园三个马属动物无规定疫病区;在“一轴”“两区”“三园”“六镇”布局建设一批马匹专科医院、马病综合防治站、马诊疗服务点,建设形成马常见普通病防治技术体系、马寄生虫病防治诊治技术体系、马常见传染病防治体系以及马病诊断与防治信息技术体系。

——主要措施。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围绕马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研究,并依托行政部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养殖大户开展示范应用,为马产业生产模式管理、技术服务模式创新、规模化推广、产业化开发及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技术支撑。重点围绕新疆马产业基础设施平台构建与示范、新疆牧民马繁育过程数据采集平台的构建及示范、新疆马产业电子商务交易系统研发与示范、赛马赛事组织管理等关键领域,在统一框架下对业务流、系统功能进行全局优化,构建并升级贯穿新疆马产业全产业链的信息服务平台。

——预期目标。

经济目标:通过新疆马产业全产业链的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示范应用,促进政府部门对社会经济发展全面科学管理和决策,提高政府部门和基层农牧民对市场经济的驾驭能力。在全疆形成一定的辐射带动效应,带动马产业经济快速发展。

(八)全力推动“两区”建设,深化马产业国际合作与交流

推动伊犁昭苏县国家现代马产业综合示范区和乌昌国际马文化旅游示范区“两区”建设,发挥“两区”在现代马产业发展理念实践、建设马产业标准体系、开拓国内外市场和马产业科技创新、转型发展难点突破试点示范作用。依托“两区”建设,与马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马产业经济、科技、产业、文化交流与合作,推进新疆在马产业基础理论、育种、调训、赛事、饲料、疾病诊断与防控、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建立马产业国际交流示范基地,设立马拍卖交易中心,定期开展马匹拍卖交易活动;创建国际化、专业化的马拍卖交易会,形成知名品牌,为区内外及周边国家马匹拍卖交易搭建平台,推进新疆马产业快速发展并与国际接轨。

——示范方向。方向1:强化科技支撑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国内大幅提升现代马产业科技发展水平提供示范。方向2:促进马产业由生产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型,为国内传统牧区全面提高马产业市场竞争力提供示范。方向3:促进马产业集约集聚发展,为全国现代马产业园区、马特色小城镇经济发展提供示范。方向4:挖掘现代马产业增值潜力,为国内马产业资源深度开发提供示范。方向5:坚持马产业“走出去”发展战略,为实现马产业区域合作、国际合作提供示范。方向6:突破现代马产业发展投融资瓶颈,为国内建设现代马产业金融服务体系提供示范。方向7:提高信息基础设施水平,为国内建设数字马业提供示范。方向8: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全国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现代畜牧业提供示范。

五、重点工程投资

实施《新疆马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年)》重点工程建设,预算总投资57.96亿元,其中各级政府投资补助13.89亿元,社会投融资44.07亿元。

六、保障措施

(二)强化政策落实

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现代畜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自治区人民政府对马产业发展高度重视,持续加大马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马产业科技重点专项、马文化旅游工程建设、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各地要积极把握政策支持机遇,强化政策落地实施,同时,要在政府部门领导下,发挥各级各地马业(术)协会作用,积极组织参加疆内和全国性的马业活动,研讨有关马业的问题,交流经验和信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具有地域特色的马产业在全疆、全国的影响力,促进马产业和马文化多元化发展。

(三)加大改革创新

结合我区国有牧场体制改革,以国有马场为重点,加大新疆马产业优势资源整合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创新融资机制,促进社会资本与国有马场、国有资产融合。发挥实体经济在产业发展中主引擎作用,加大优秀马产业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推进成为引领区域马产业的主导力量;加大马业合作社的科技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推进成为凝聚区域产销的主体力量;加大马养殖大户的技术培训和良种补贴力度,推进成为马产业地域示范的主要支点。

(四)拓宽投资渠道

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积极进行PPP项目投融资。加快马产业与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积极投入马产业,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马产业,吸引区内外大型企业集团、民间资本投入马产业,促进马产业可持续发展。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引领,引入各类资本,拓宽马产业投资融资渠道。

(五)加强项目监管

针对重大马产业项目,建立项目监管小组,由主要实施单位厅局负责人任组长。对项目建设实施情况、实施进展定期进行监察管理,保证项目顺利实施推进;对多个部门同步推进的马产业项目,由项目监管小组协调各厅局统一步调推进实施,确保马产业重点项目稳步落实推进。

(六)提高人才素质

抄送: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大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自治区政协办公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办公厅,自治区党委农办,各地(州、市)人民政府(行政公署),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自然资源厅、公安厅、民政厅、交通运输厅、民族事务委员会、卫生健康委员会、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广播电视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统计局、出入境检疫检验局、中国保监会新疆监管局、扶贫开发办公室,新疆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新疆畜牧科学院、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新疆马业协会、新疆马术协会。

THE END
1.索县开展秋防牲畜血清采样工作11月5日至9日,索县农科站严格按照那曲市秋季动物防疫工作相关要求,积极组织专技人员对索县10个乡镇开展秋防牲畜血清采样工作。 在防疫采样期间,工作人员严格遵循检测采样工作流程,有序进行牛保定、采血以及登记记录等各项工作,同时,向牧户详细讲解动物疫病防控知识,再三叮嘱养殖户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务必立即上报,确保做到...http://www.xznqnews.com/qxyw/202411/t20241113_5108223.html
2.综合新闻中心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发生3.8级地震 (2012年10月19日 13:07) 中国将探索理事会等形式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 (2012年10月19日 13:04) 2012...安装壁挂炉用气扩容可秋季申报冬季充值 (2012年10月19日 07:39) 28日起 民航执行新航班 (2012年10月19日 07:39) 专家称与细胞活性有关 (2012年...https://news.sina.com.cn/2012-10-19/
3.新疆和静:守护食品安全远离私屠滥宰下一步,和静县公安局将坚持对畜禽私屠滥宰违法行为“零容忍”,切实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坚决做到发现一起、严惩一起,让私屠滥宰违法行为无处遁形,从源头上遏制动物产品不安全因素,确保肉品质量安全监管不留死角,切实保障广大群众“舌尖上的安全”。http://xj.news.cn/zt/2024-11/07/c_1130217315.htm
1.“双随机一公开”2024-11-08和静县市场监管局2024年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公告(第一批) 2024-11-06和静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你点我检专项抽检信息通告(2024年 第七期)2024年 第7号 2024-11-06和静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通告(2024年 第10期)2024年 第10号 https://www.xjhj.gov.cn/xjhjx/c110832/zwgk_list.shtml
2.申报河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报告(精选7篇)篇1:申报河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报告 关于申报河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的报告 **是一座历史悠久、生态秀丽、民风纯朴的山区小城镇,以位于**上、中、下三处温泉最下泉而得名,是以温泉旅游为主的省定小城镇建设重点镇,是集休闲、度假、疗养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t22oq9y8.html
3.中国动物检疫为推进云南省基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体系建设,规范做好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总结了巍山县病死畜禽收集管理工作的经验做法:以大理州政府为主导,多部门积极推动;整合资源,多措并举筹集资金;与保险联动,落实监管责任;因地制宜开展病死畜禽集中收集处理工作。同时指出实践中存在养殖户法律意识淡薄,收集点覆...http://zgdw.cbpt.cnki.net/WKD2/WebPublication/wkTextContent.aspx?colType=4&yt=2022&st=10
4.发展特性范文12篇(全文)“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 P, Q分别为BC, CD上的点, △CPQ的周长2.”请大家猜想, 命题者要问...(包括抗菌促生长剂)至少占60%以上,这种状况与我国畜牧业的结构和人们食用动物性食品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在焉耆盆地平原区形成的和硕马与和静县大小尤尔都斯山区形成的大山马按其血统来源,形成历史均相同,因而...https://www.99xueshu.com/w/ikeykdmmqmbe.html
5.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7为贯彻落实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进一步做好全区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自治区畜牧厅、卫生计生委按照《农业部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组织编制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7-2020年)》,现...http://www.eshian.com/laws/45265.html
6.绩效自评报告(动物防疫).docx绩效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指标值产出指标数量指标按检疫规程实施非洲猪瘟临床症状产地检疫率100%按照防疫要求开展跨省调运生猪非洲猪瘟检测,达到规定的...为落实《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提出的到2020年全国消灭马传贫的工作目标,专门用于巴州和静县马传贫消灭工作,通过组织开展采血、检测、...https://m.renrendoc.com/paper/277287608.html
7.位于我国和静县城东南部的巴仑台黄庙内最尊贵的神佛是()。病原检验、血清学检验和 是动物检疫实验室检验的主要方法。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二胚层胚盘由滋养层发育而来,由上胚层和下胚层构成。( ) A. 正确 B. 错误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下列各种说法正确的是 A. 凡是带宾语的动词都是及物动 B. 副词不能修饰动词,不能充当谓语 C. 介词、量词都可以独立充...https://www.shuashuati.com/ti/ac918256e1004416b3cc678bd47dc0b7.html
8.中华人民共和国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认领须知https://www.bidchance.com/company-198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