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动物园才知道谁是“土狗”,人们对它的皮毛趋之若鹜而狼呢,我又惊又喜发现它们的“邻居”是一种动物,叫土狗,介绍卡上写着“貉,又名土狗”。
一时脑子里闪过中华田园犬憨厚的模样,但我低头一看,眼前这只长得像浣熊的家伙会不会是真狗?
的确,我们对“貉”这个词的熟悉,远比这种动物要熟悉。虽然“貉”是贬义词,但至少人们知道“貉”的存在。
简单来说,貉是犬科的一个古老成员。它们的身体姿势和爪子形状与狗非常相似。这可能就是它们被命名为“土狗”的原因。它们最具辨识度的三个特征,与短腿和夜行相比,浓密的体毛不仅是貉生存所必需的,也是它们被人类“盯上”的原因。
浣熊原产于东亚,毛色以棕、棕、灰色为主。冬天来临时,貉不仅皮下脂肪会增加20%左右,毛发也会变粗。凭借厚厚的皮毛,貉可以抵御零下25摄氏度的严寒。最冷的时候,它们会在山洞里冬眠以减少能量消耗,就这样披着浓密的毛过冬。
因此,貉子的皮毛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20年代至50年代,前苏联曾为获得更多的貉皮而大规模饲养貉。这些毛皮主要用于制作衣服。还有一些用来制作化妆刷、发刷等。然而,浣熊种群的发展远非人类所能控制。
首先,貉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因为貉的食性很广,鱼、虾、蛙、鸟、爬行动物……它们既吃死的,也吃活的。植物的种子、根、叶和果实也是它们的食物。貉也会到人类聚居区四处寻找吃的喝的,可以说是貉对食物不挑剔,有什么就吃什么,所以大部分都不用为食物发愁。浣熊犬的生活基本不缺粮。
其次,貉的繁殖能力很强。浣熊的繁殖速度比较快。虽然它们是一夫一妻制,但在繁殖季节,雌性在怀孕两个月左右后,至少可以产下6到8只幼崽,多则可产下15只幼崽。只是,这些小狗可以在5个月内长到成年大小,很快它们就会离开父母独自生活。当它们10个月大时就达到性成熟,从2月到次年4月就会迎来它们。“狗生”的第一个繁殖季。
优秀的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不仅使貉的毛皮供应满足了人类的需要,而且使貉的数量迅速增长,种群向周围扩散。它们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外来入侵物种,也成为了人类的烦恼。
比如在芬兰,每年大约有100万只貉诞生。它们不仅捕食大量本土物种,还携带一些可以威胁动物和人类的病菌。为了遏制浣熊的繁殖,芬兰人每年都会猎杀数十万只浣熊。此外,在丹麦、瑞典、波兰等欧洲国家,每年也有貉被猎杀。
对于貉子来说,虽然是“非危险”物种,但可能真的很无奈。人们饲养它是为了获取皮毛。它以强大的生存能力茁壮成长,却只能被剥皮猎杀。连“土狗”这个名字都被中华田园犬抢走了,只能活在“貉”这个词上被反复提及。
回到我在动物园看到的那只貉子,它的“宿舍”两边住着狐狸和狼。其实在野外,这两种动物是貉生存的主要威胁,尤其是年幼的貉,没想到一开始躲避的敌人成了动物园里的邻居。不知道浣熊会不会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