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将至,这个被誉为“中国版情人节”的传统节日承载了无数小情侣的期待。
从古代的鹊桥相会,到如今的玫瑰、红酒、巧克力,七夕一直都充满了浪漫的元素。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诗经》中,就出现了“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这样充满浪漫气息的诗句。
但“浪漫”究竟是何时出现在人类的历史中的,人类又为何要追求“浪漫”呢
值此七夕佳节,我们认真(且应景)地研究了“浪漫”的起源,及人类对“浪漫之爱”永恒追求的背后原因。
“浪漫”的起源
“浪漫”往往是虚幻、冲动、不切实际、富有诗意、充满幻想的代名词。
英语中“romantic”(浪漫)来自于“romance”(罗曼史)一词,而“romance”的使用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它被用来形容故事叙述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用来描绘风景和绘画。
这个词意指爱情、冒险、美景、不大可能的事物或虚构。
浪漫在目前的文化中可以被描述为逻辑的对立面,具有异想天开、有创造力、富有想象力、理想化等特点,与理性、现实、精于算计的逻辑恰恰相反。
在18世纪末的欧洲,法国大革命的推动下,兴起了与古典主义相对立的浪漫主义思潮。它反映在艺术的各个领域:诗歌、音乐、小说、绘画和雕刻中,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浪漫”:不受控制的上瘾
为什么人们会追求“浪漫”,并且延伸到喜欢一切浪漫的小说、电影等艺术作品
催产素,一种由垂体后叶分泌的肽类激素,又被称为“爱情荷尔蒙”。
普林斯顿大学的一组神经科学家发现,当人们聆听爱情故事时,血液中的催产素水平就会上升,这使得我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并感觉与故事中的角色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联系。
催产素也会在浪漫的恋爱中释放,使伴侣之间产生亲密的身体接触感。
(图:催产素Oxytocin)
多巴胺则是另一种广为人知的“快乐激素”。加州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的SeanMackey和ArthurAron博士发现,与爱情有关的神经系统和与疼痛有关的神经系统有很多重合之处。在情侣的早期热恋中,仅仅观看爱人的照片就能减轻受试者感受到的疼痛。
多巴胺也与许多药物的成瘾有关。研究者ArthurAron博士表示:“人们之所以被可卡因吸引,是因为它激活了大脑中让你感觉良好的区域。当人们对浪漫爱情有强烈的渴望时,同样的奖赏区域也会被激活。”
(图:多巴胺Dopamine)
血清素是一种影响人的食欲、睡眠及情绪的神经递质。与多巴胺、催产素相反,研究发现,在早期恋爱过程中,情侣双方的血清素水平常常会有显著下降,这一下降有时会持续12-18个月之久。
而当你坠入爱河,在恋人面前脸红、出汗、紧张时,这或许是因为爱情激活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使得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被释放;在一段热烈的恋情进入平静期后,血清素的回升则令人们可以更理性地看待自己的伴侣,甚至察觉到他们的令人讨厌之处,感觉这段恋情已经不再那么“浪漫”。
如果此时你们用磨合取代了分手,那么被称为“婚姻激素”的内肽腓、催产素和后叶加压素就会派上用场,它们可以降低焦虑感,让你感觉到平静、安定、温馨、亲密和依恋。
内啡肽与多巴胺相似,但比起多巴胺产生欣快感,它更多起到镇痛作用。在剧烈运动后感到愉悦,就是内啡肽的作用。
“浪漫”也根植在基因里
尽管“浪漫”和爱情的感觉实际是由激素操控,但如果你的恋人总是木讷、不够浪漫、不懂风情,也不要过多苛责他们。
因为,研究发现,一个人的浪漫程度也是由基因决定的。
日前,一项魁北克麦吉尔大学对111对夫妻的研究发现,浪漫的人体内有一种基因突变CD38,能产生更多的“拥抱荷尔蒙”催产素,这使得他们更富有感情,更少经历诸如忧虑、沮丧或愤怒等负面情绪,并对自己的恋爱关系更满意。
这种突变并不全是益处——它使携带者更容易感觉伴侣关心自己,同时也更容易忽略对方的错误、傲慢,并屈服于对方的请求。
在基因CD38的两个变种A和C中,拥有两份等位基因C拷贝的人在与恋人的日常交往中更有“公共行为”,比如在与爱人的日常交流中表达爱意。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JenniferBartz教授表示,这是该基因首次与人类日常生活中的浪漫行为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