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完Python,可以上天”;“零基础入门,小白三天也能学会”……据8月3日新华社报道,近期,不少人工智能“速成班”被炒得火热,声称通过几个月学习,可以实现人生逆袭。记者调查发现,这类机构往往存在讲师资质参差不齐、学员简历造假、培训效果被夸大等问题。
在产业规模庞大、人才缺口大、各种政策支持等多重利好推动下,出现各种人工智能“速成班”并不意外。培训机构想蹭“人工智能”的热度来挣钱可以理解,但不能无视道德、法律的底线。
比如,Python(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只是人工智能的工具之一,却被夸大为“学完Python可以上天”,实在有些“吹牛吹上天”了;再如,销售人员招生时声称培训是线下授课,结果报名者交纳不菲的费用后,体验的却是“线下视频课”……
其次,受骗者可依法向“速成班”索赔。报名者与“速成班”是一种契约关系,对方承诺的授课方式、名企内推、工资收入等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可以以欺诈、违约等理由追究其责任,这也是用法治手段惩治问题培训机构的有效方式。
简言之,无论是出于保护消费者权益、规范培训机构的角度,还是从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发展的长远考虑,都离不开法治护航。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