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层面高度重视、500万人才需求缺口、1:10的供需比例、平均年薪约33万......这些高帽子加持下,人工智能已经超越了曾经的金融、计算机等专业,成为了站在风口最前端的香饽饽专业。
人工智能高校
人工智能专业并非新鲜事物,在15年前北大就设立有"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也有其他高校有过类似专业,但是由于大环境人工智能的前景不被看好,所以一直没有发展起来。
而眼下在风口之下,虽然很多专业都带了智能能字样,但或许跟人工智能根本没有太大关系。所以首先要选择该专业的同学一定要睁大钛合金火眼精睛,看清楚人工智能专业的真身。
目前,教育部将本科人工智能专业代码设置为080717T,所以大家去专业报考书里查看这一代码。同时教育部将该专业归入工学门类,学制4年。
目前主要有35所高校有该专业的招生资格,如下述表格所示。
里面既有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这样的双一流综合性大学,也有一些属于专业倾向较为明显的地方特色高校,如安徽工程大学、江苏科技大学这样专业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校,也有理工和师范类院校,可见,可供大家筛选的院校还是比较多的。
大家可以从师资力量、进一步深造潜力、学校所处城市的区位优势等来选择。
在我国高校中,人工智能专业比较强的高校有那么几类。
第一类是我国顶尖大学,比如清北、华五(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大,浙大,南大)。这几所学校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其他专业,都位列前茅。
第二类是计算机专业的强势高校——两电一邮,分别是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
第三类是工科强校——四大工学院,分别是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
第四类是工信七子,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
志愿填报避开这些误区
1.避开搞"拉郎配"的高校
AI是一个综合型学科,按业内通用方法主要可分成几个分支: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智能算法。所以尽量要选择几个分支都发展较为成熟的学校。
此外,目前市场需要的人才是硕士起步,所以选择本科院校时还要选择进一步深造条件不错的院校。可以选择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高校,如有九校联盟院校,还有知名的985、双一流等名牌大学也更靠谱。据统计,南京大学、西安交大、西安电子科大等高校AI研究的历史较久远,师资雄厚,学科体系建设已成规模,同时还有很多产学合作项目,保证学以致用。
另外,还要考虑AI产业比较密集的地区高校,这样在毕业或者实习阶段有更多让知识落地的机会。北上广深自不用说,一些新一线和二线城市也可以考虑,比如成都、重庆、天津、杭州等。
2.机器人专业≠人工智能
那些没有批准设立人工智能专业的院校,开始想方设法蹭热度,比如推出不少是似而非的擦边球专业。比如机器人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等,让人眼花缭乱,不知底细的真以为就是人工智能。
以机器人工程为例,我们看看这与人工智能差距有多大。
人工智能分支学科里有一个机器学习,所有很多童鞋把机器人有关的都以为和人工智能一回事,加上不少学校开设了机器人工程专业,2019年还有上百所高校开设了机器人工程,一时更让家长和学生容易误判。
机器人专业虽然与AI专业有一定关联,但在学科体系上,这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你们认为的"机器人专业",可能是把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集合产品智能机器人混为一谈了。
现实中的机器人专业在本科阶段,与人工智能想去甚远。其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上,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自动控制原理等工程类课程是核心课程。说得更直白一些,这个更偏机械硬件基础知识的学习。
而人工智能属于计算机科学的分支,主要任务是开发计算机程序来完成需要人类智能的任务,偏向于以机器算法为主的软件行业。大家想象的智能机器人,是AI算法和传感器、机械编程等协同作业实现对机器人的操控。
在人工智能热度居高不下的情形下,没有AI资源的高校想跟风从而招到更多生源,开始动了"歪心思",就是把本身的机械学、工程学等为由头推出机器人专业,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很不负责,大家一定要避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