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公司先打着招聘的名义,在网络招聘平台上物色正在求职的应届毕业生,然后以“低门槛”“高收入”招揽求职者上门。过程中,工作人员会不断向求职者灌输“就业竞争大”的理念,随后以工作经验不足为由,推销付费的“包就业岗前培训”。一些还没有收入的毕业生,工作没找到,就签约办理了动辄数万元的“岗前培训”还款计划。
求职者报料:
招聘变培训,未工作先欠三万元
今年从广州某高校毕业的林元(化名),如今不仅没找到工作,还背上了30600元的负债。一份她和广州一家科技公司于3月10日签下的协议显示,她要在前6个月每月支付300元、后18个月每月支付1600元给该公司,后者则为她提供为期60天的软件测试学习、UI设计学习,并在培训期满后将她推荐到“公司旗下的企业或合作的用人单位”就业。
“我没有向这家公司投过简历,招聘平台上也搜不到这家公司,但想着是一次机会,也没拒绝。”由于求职心切,林元答应了对方的邀请。不过,当她来到对方发来的定位地点时,却发现该地址是另一家科技公司。
在这里,一位自称是经理的人接待了她。林元回忆,这位经理在简单询问她的基本情况后,便表示她“没有经验,需要进一步培训学习”,并通过展示曾在此接受培训后成功就业的学员案例,向她证明培训后不仅包介绍工作,而且收入可观。在经理的劝说下,林元与该公司签订了《服务协议》。
根据协议介绍,该公司是为IT行业提供IT技术学习系统、人才服务及技术创新的专业化公司。协议附件的《推荐就业约定书》载明,公司会为学员提供个性化的就业咨询、择业指导、就业前服务、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及介绍和定向推荐工作;学员经公司推荐被用人单位录用后三个月内不满意的,公司给予学员再次就业推荐。
但在培训过程中,林元发现该公司的授课内容比较基础,培训的技能达不到就业要求,此外,公司推荐的工作岗位也不如人意。公司为林元推荐的两个就业岗位,一个远在深圳,另一个则要求有两年的工作经验,林元说:“公司教我找工作要学会包装自己,让我在简历中编造了虚假的工作经验,我担心被识破就没去面试。”记者了解到,还有两名和林元同期参加培训的学员,同样因对推荐的岗位不满意未就职,而是自己另行求职就业。
记者暗访:
招揽上门更加隐蔽,话术更具迷惑性
根据多位求职者反馈的线索,记者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来到位于海珠区的一家科技公司。门店内显眼的地方挂着十余所国内高校对该公司的“实习基地授牌”,其中不乏武汉大学、中南大学等名校,几位前台人员正在引导三名同学填写资料。
前台人员提供的登记表上,邀请人为必填项,此外,还要求写明求职者从事IT行业的亲戚朋友的信息,以及求职者本人的培训经历。记者了解到,该公司实行“邀请制”,即只能由公司主动邀约来访,在多个网络招聘平台检索,均无法找到该公司的招聘信息。面对记者“为什么网上找不到公司招聘信息”的质询,前台人员保持沉默未作答。
记者等候了一个多小时后,在小房间里,一位工作人员开门见山地说:“我们是面谈,不是面试。”他介绍:“公司这边叫UI培养生,我们是跟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合作方式叫‘企业支付’,就是企业帮你出资学费,不需要你出,但是你学完必须要留在企业工作。如果你能独立完成项目,就可以直接安排到项目组,如果你技术欠缺,我们前期会进行两到四个月的学习培训再上岗。”
记者追问具体的培训费用,工作人员应对含糊,并未具体说明。而面对记者提出的“为什么企业出资学费还要扣我工资”的疑问,工作人员反复强调道:“扣你工资是不合法的,不可能说私底下扣你的工资,只能说比行业薪资低个几百上千元。”
直到记者离开,上述公司还有求职者陆续到来等候洽谈,玻璃隔断的几个小房间里人员进出不断。门店外,一位在近一个月内接受过4家这类公司发出的面谈邀请的求职者告诉记者,第一轮面谈主要用于筛选目标对象,如果对方确定你“达标”,数小时后就会发出第二轮面谈邀请,通知进行后续签约。
专家建议
规范就业市场秩序,需建立体防护体系
这类打着招聘名义进行培训的公司为何能在就业市场上广泛存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当前,市场岗位的需求与高校毕业生的能力之间存在剪刀差,市场有现实需求,是这类岗前培训公司能够存在的前提条件。“如果这类公司确实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我认为也应该让他们发展,但如果其带有明显的制造焦虑、欺骗行为、诱导行为,就不应该再让这样的公司机构存在。”
储朝晖指出:“就业之前的培训,有人认为靠短期市场培训去解决,这可能对一些特殊的岗位能起到作用,但更多的情况下,我认为应该由就业单位招聘以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短期培训,然后在后期的工作中去磨合。”
“部分别有用心的公司利用年轻人求职心切的心态进行精准忽悠,这样的‘岗前培训’会扰乱就业市场的正常秩序,加速年轻人的就业焦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钟景迅提醒,应届毕业生在求职中务必要擦亮眼睛,对所谓的“包就业”承诺保持警惕,如果遇到类似的招聘活动,一定要在参加前多请教家长和学校老师,避免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