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这三大巨头相比,快手的营收增速处于一个中等水平,营收294.08亿元,高于预期的290.40亿元,发展还是比较稳健的。尤其是快手电商GMV同比增长28.2%达2881亿元,并且带动了其他服务收入。说明从去年四季度开始的逐步放开泛货架场景的流量入口这一动作有效。不过直播业务收入却出现了同比减少8.0%至86亿元的情况,这可能与行业竞争激烈、用户观看习惯改变以及直播内容创新不足等因素有关。”网经社电子商务中心网络零售部高级分析师莫岱青这样说到。
二、阿里净利润增长“掉队”?
不过,四家公司的净利润增长态势却不尽相同,尤其是阿里巴巴,是唯一一家净利润下滑的企业。80后接管团队,阿里或许找到了发展的症结所在,并且开始着手进行改变,但想要真正从根本上改变困境,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季度归属于拼多多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279.978亿元,同比增长246%。运营利润为259.737亿元,同比增长275%。Non-GAAP运营利润为285.522亿元,同比增长237%。
不过,快手的净利润增速超越拼多多达571.82%。莫岱青称,这一数据的大幅增长表明快手的盈利能力正在显著提升,对于公司的未来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谁更能吸引用户?
四家公司都越来越重视用户体验。庄帅指出,拼多多通过农产品和白牌产品牢牢抓住底线城市用户,再通过百亿补贴品牌产品锁定高线用户需求,和对品质消费有要求的底线用户的消费升级需求。京东加大采销模式的低价促销和直播,借助3C和家电品类巩固用户的低价心智,拓展服饰美妆家居农产品品类,通过自建物流提升服务水平。阿里通过做减法专注天猫淘宝平台,通过天猫强化品牌消费需求,通过淘宝拓展中小商家,丰富低客单价商品,巩固服饰及美妆的优势品类,加强3C家电家居农产品品类的拓展,强化内容建设和加大直播电商投入。
刘俊斌则认为,阿里、京东、拼多多均重视低价和用户体验,符合市场需求,但这一波的低价,和原来的“物不美价廉”有本质的不同,需要平台准确把握,需要对波行情的阶段性、特殊性有清醒认识。京东采用了大促销、工厂电商等形式、阿里升格1688参战,拼多多本来就是低价优势,但三家都要做细致工作,不能简单应对。
莫岱青补充到,快手的用户活跃度不断增长,并通过低价好物供给、上线销售托管功能等不断优化购物体验,越来越注重用户为先。一季度,快手的用户使用时长同比增长8.6%。有了流量自然能有转化,这也帮助快手电商GMV不断提升。不过,尽管快手的平均日活跃用户和平均月活跃用户数量有所增长,但增速已经放缓。这可能意味着快手在吸引新用户方面面临挑战,同时也需要更加注重提高用户粘性和活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