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宠物产业发展需求,在宠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开展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探索,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将劳动教育纳入宠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搭建特色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增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完善师生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为同类院校专业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专业教育
国务院2020年3月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1],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加强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着力解决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劳动轻教育、重专业技能学习轻劳动素质教育、重技能考核轻素养评审等问题[2],保障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宠物科技学院根据宠物产业发展需求,在宠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开展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探索,促进学生核心劳动技能养成和综合劳动素质提升。
1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目标
2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具体做法
[摘要]教育实习既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劳动教育在教学领域的延续。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黑龙江大学校长王季愚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亲自指导学生的教育实习,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广大师生共同努力,使参加教育实习的学生初步了解了中学教学的特点与方法,端正了教育态度,受到各教育实习单位赞扬,为新时代综合性大学教育实习的开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王季愚;教育实习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基础教育,但教师资源相对匮乏;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综合大学展开教育实习,服务当地师范教育。此时,王季愚担任黑龙江大学校长,积极响应国家政策。1963年春,学校派外语系俄语专业学生深入黑龙江省各地市中学进行教育实习。1964年3月9日至5月9日,数学、物理、中文、外语四系的应届毕业生339人与教师43人,先后前往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阿城、双城、宁安等七个市县的十八所中学进行教育实习。
一、教育实习的指导思想
教育实习既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劳动教育在教学领域的职业情感延续。教师职业情感决定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行为,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源动力。教学情感仅凭理论知识难以实现,需要在合适的场域有目的地培养和再造。教育实习搭建了职业信仰实践平台,便于学生对教师职业价值和职业技能进行深入的情感体验。教育实习是教师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教育实习的质量直接影响区域基础教育水平的优劣。通过教育实习,可以提高师生对中学教师工作的认识,检验各专业教学质量,摸索专业教学实习经验。教学中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思想经典著作研读,强调教学反思,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学中开展对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的学术思想批判,使每位参加教育实习的学生深刻认识到“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1],为新时代培育红色基因,书写红色家谱,传播红色声音,传递红色能量。
二、教育实习的基本情况
摘要:“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同时,需要对“供应链管理”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分析,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内容中。探索“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教育的思路与方法,贯彻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理念,构建“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建设
一、导言
高等院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效应,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①。培养符合供应管理岗位的思政要求人才,是国家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要求,是深化社会分工、提高集成创新能力的要求。伴随直播浪潮的出现,企业的自传统垂直管理转向供应链管理模式,对供应链管理人才从采购、生产、销售、售后及回收环节进行系统化的供应链重构和优化。因此,培养符合供应链管理岗位思政要求的人才,是企业发展变革的需要。“供应链管理”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供应链管理等经济管理类专业中重要的专业课程,应充分发挥其培养正确价值观的职能。在“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供应链管理”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需要进行深入挖掘与分析,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内容中,探索“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教育的思路与方法,贯彻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理念,构建“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教学体系②。
二、“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一)培养宗旨和目标
摘要: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应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核心理念为指引,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实施全程化实践教学,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学前教师教育质量,为社会提供更多有创新意识的优秀毕业生。
关键词:高专;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工作思路
二、依据专业标准,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摘要:很多老师在多年的教学中,往往会把德育从每节课的课堂教学中忽视,认为一堂课四十五分钟教学都忙不过来,有何精神去考虑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呢但其实不然,只要每节教案精心设计,可巧妙得把德育放入智育中,不仅可以使德育在教学中得以实施,而且德育还可作用于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榜样;实事;实验;理论联系实际;升华
通过这节课,可以给物理老师们一个启示,对以往的每节备课、设计的每一篇教案,好好反思,斟酌着如何把德育放入其中,如何让德育在物理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贯彻,如何发挥物理特有的特点去实施德育。下面是几点粗略的做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县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保障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省义务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管理指南》等文件精神,修订完善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县中小学校。各中小学校在不违反上级有关要求及本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可结合实际制定完善相应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县职教中心、全县幼儿园参照本办法制定教学常规管理办法报县教研室备案后执行。
第二章课程管理
第三条编制学校课程建设整体方案,加强学校课程建设。严格落实国家课程,规范执行地方课程,合理开发校本课程,严禁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取代国家课程。
第四条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尤其要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实验教学等《意见》,确保课程的规定课时。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院校;英语课堂;路径;探索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作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更加有责任、有义务探索课程思政融入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在探讨课程思政内涵和重要性的基础上,对课程思政融入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进行探索。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和重要性
二、课程思政融入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
德育,尤其是中小学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占有主导地位。但如何评价一所学校的德育实绩,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这是推动学校德育现代化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措施,因此,我们在接受国家教委重点课题的基础上,成立课题组,在多次实验实践的过程中,尝试制定一个较完整的德育评估指标体系。
对学校来说,评价指标实际上就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导向仪,是学校德育水平的测量仪,是发扬成绩、纠正偏差的校正仪。可见,德育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指导方案。
一、指标要素构成
我们把中小学德育要素分为五大类25种,简列如下:
(一)决策因素┌德育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国家、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实施“科教兴市”、“科教兴镇”战略,加大改革力度,把依法治教、素质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摆在重要位置,突出规范化管理和科研兴教两个重点,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以巩固提高“两基”为前提,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力争使我校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有明显提高,增强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为提高海棠湾镇的教育事业做出新贡献。
二、关于德育工作:
1、继续组织全体师生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并把精神全面贯彻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要求各职能部门和各科组找准各自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工作着力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思路,结合本部门、本科组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根据形式的发展,继续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校风、教风、学风,从严治校。学校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搞好学校各项工作。
3、认真抓好初一、高一年级学生的校纪校规教育。继续坚持德育为首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德育工作力度,抓好课堂德育教育主渠道作用,积极探究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努力促进我校德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4、开展校园文明活动大讨论,师生共同查找校园内的不文明行为,并进行整改。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形成德育的良好氛围。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级别:统计源期刊
影响因子:0.76
主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中国劳动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