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胎毛”是四川境内陆域分布很广的一种民间习俗。“剃”,古同“鬀”,《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鬀,剃发也。大人曰髡[kūn],小儿曰鬀,尽及身毛曰鬄[tì]。”“剃”字带立刀旁,过去的“剃”,其实就是用剃刀“刮”。所谓胎毛,即先天长就从未剃刮过的体毛,通常指婴幼儿从未剃刮过的头发,也叫胎发。因此,民间所说的剃胎毛,就是婴幼儿的第一次剃头。胎毛很柔软,不同孩子的胎毛其疏密程度有所不同。按照老人或传统的说法,胎毛要择时剃刮干净,婴幼儿长大后的头发就会又硬又黑又亮。有些地方甚至还要在给婴幼儿剃发的同时,将其眉毛一并剃掉,认为这样的话,长大后其眉毛就会又黑又密又漂亮。
适俗随时,剃胎毛在农乡里一直很盛行,但不同的地方对剃胎毛的讲究有所不同。
剃胎毛,首先是要选择吉日。吉日,即吉利的日子,具体说来就是古人根据天象地理变化规律总结出的适于嫁娶、出行、动土等行为的日子。《诗·小雅》中记录有:“吉日维戊,既伯既祷。”一些古书里记载的很详细,如民间广为流传的《玉匣记》中记载有:“初三欢喜,初四富贵,初七大吉,初八长命,初九吉祥,初十职禄,十一聪明,十三大吉,十四得财,十五大吉,十六益利,十九吉庆,二十二吉祥,二十三大吉,二十五财富,二十六祥瑞,二十九吉祥”,各种黄历上记载的更多更细致。按照这样的一些说法,人们通常会在孩子满月或满月的前几天里选择吉日给其剃胎毛,这叫剃“满月头”。有的地方,是在孩子满百日或周岁时给其剃胎毛;另有一些地方,男孩子与女孩子的剃胎毛在日子的选择上是有所区别的,例如逢双逢单。
按照旧的说法,正月里不能剃头或剃胎毛,这样的习俗在很多地方至今保留。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很多家长要等到这一天才给孩子剃胎毛,即所谓“剃龙头”,认为这样的话,孩子鸿运当头、福星高照,一生大富大贵。因此,剃胎毛在一些地方也称“剃喜头”。每年二月二这一天,乡村里的剃头店的生意都会比平时好很多。口碑载道,一些经验丰富、手艺精良的剃头师傅,更是吸引着远近来人。
有的地方在给孩子剃胎毛时,还会举行一些仪式,用石子、铜钱、大葱等来喻指一些吉利,例如,“石”,代表结实,十全十美;“葱”与“聪”谐音,暗喻孩子长大后聪慧伶俐。有的地方在剃完胎发后,会用一些草药或植物油涂抹在小孩的头皮上,以让小孩避风寒或增加抵抗力;也有的是为了去除婴孩头上的乳痂。更特别的是,有些地方要在产房里给婴孩剃胎毛,举行这样的仪式标志着彻底去除晦气,完后产妇方可出门走动。还有一些地方有这样的规矩,即剃了胎毛的孩子,方可以随着大人参加拜神祭祖等活动。
剃胎毛,往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剃头师傅的手艺;另则是孩子的配合。过去的剃头匠,熟练用刀是基本功。此外,给小孩剃头和给成年人剃头有很大区别。小孩子头皮又薄又嫩,用刀剃刮时要轻快,否则会伤及头皮。如今能保持有熟练的给小孩子剃头绝技的师傅已不多见。大概是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小孩子不愿陌生人在其头上弄来弄去,那比划着的剃刀也是挺吓人的,加上孩子天性好动,剃胎毛确实有一定难度和风险。总能看到这样的剃胎毛的场面——孩子大声地哭闹着,挣扎或抵抗着。一般地,给不足周岁或更小的孩子剃胎毛要容易一些,小孩在大人的哄逗中,不惊不诧,或者在睡眠中,甚至就在哺乳中,剃胎毛就快速地完成了。
现在也有一些年轻父母,循故袭常,在老人的指导下自己动手给孩子剃胎毛,当然,多用的是现代理发工具,包括儿童专用的电剃刀。给小孩剃胎毛时,全家总动员,抱的抱,哄的哄,还有摄像机和照相机全程拍摄,好个热闹。有的家长将孩子头发疏软归于剃头少了,更是经常地给孩子剃光头。更有前卫的父母,孩子的光头上还要弄点小造型,或留一撮毛于前额,或束一小辫在后脑。
胎发,不是可以随便丢弃的。过去人们会将胎发用红布包裹,送到庙子里求神仙保佑。也有人会将其做成小香包,放置在家中的箱子里或柜子上,祈福全家平安。如今,有了新花样,即用胎发做毛笔。将“胎发笔”挂在床架上或搁置在桌案上,留作一个长久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