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人工膜肺运转期间,患者逐渐清醒,并为医护人员点赞。

49岁的芳姐(化名)在一次打扫卫生后,出现发烧、乏力等症状,以为是普通的感冒,于当地医院治疗后病情无起色,来到江门市中心医院求医。CT检查显示,芳姐一半左肺变白,医生给予常规治疗,但芳姐却越来越气紧。抽血提示低氧血症,复查CT显示,双肺竟然已成大白肺并伴有脓腔!她立马被送进ICU,予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

一场与“超级细菌”的生命争夺战打响了!

文/图梁爽陈君

化险为夷

一次日常打扫卫生,却引起生命危险。7月28日晚上,芳姐被紧急转入该院ICU。面对凶险病情,该院ICU团队通过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快速锁定了致病元凶——军团菌!

军团菌是一种“超级细菌”。此刻,芳姐病情十分严重,即使经过呼吸机支持、俯卧位通气和抗感染治疗,呼吸情况并未好转,指尖血氧饱和度持续低于90%(正常值95%—100%),氧合低于100(正常值400—500),生机正在一点一点地流逝。

千钧一发之际,该院ICU主任张爽和副主任郑伟浩当机立断,带领ICU团队迅速为芳姐进行ECMO。当ECMO缓缓运转,血液从静脉引出,通过膜肺氧合,排出二氧化碳,氧合血再回输静脉。患者的肺从而得到充分的休息,不会因为缺氧而器脏衰竭、危及生命。

攻城不易,守城更难。ECMO的管理并非易事,过滤器面积几平方米,是半透膜,微孔多,易形成血栓,且管路多、接口多。运作期间,医护人员和患者需携手闯过抗凝血、防出血、抗感染等三大难关。

迎难而上

关关难过关关过

生命面前,该院ICU技术骨干组建“超级团队”,火速与“超级细菌”军团菌“开战”。

一天至少查房两次、实时调整救治参数、保障充足营养摄入……在张爽的指导下,郑伟浩和同事们把控每一个救治细节,做好抗凝血、防出血等大关。并且,“派出”进口莫西沙星、进口阿奇霉素两位抗生素“战士”,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特殊的菌种需要运用特定的抗生素,才能起到有效的对抗作用。”郑伟浩说。

待患者入院第三天,各项指标符合条件后,立马接受理疗、肢体运动等康复训练,为后期身体机能的快速恢复打下基础。“在保障营养摄入方面,我们把胃管放到了患者的小肠,解决了患者俯卧时容易呕吐、误吸、返流等问题。其间,还调整了好几种营养方案,保证其能够吸收且满足能量需求。”郑伟浩介绍道。

治疗期间,患者反复发烧,令人担忧。ICU团队反复多次检测,确认患者没有感染其他菌种,没有发生院内感染。直到救治持续了将近三个星期,患者的体温终于得到控制。

经过该院重症肺炎团队的多学科诊疗(MDT)、重症医护团队的努力及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ECMO技术、超保护肺通气、俯卧位通气、联合抗感染、营养、器官支持等综合治疗,患者的氧合逐渐好转。

在入院第26天,芳姐顺利脱离ECMO的支持。在入院第31天,芳姐成功脱离呼吸机,并转呼吸内科进行后续治疗。神奇的是,当ECMO、呼吸机、气管插管一一拔除,芳姐已经可以自己坐起来,并没有出现手脚乏力等情况。这样的恢复程度,是十分难得的。

取得胜利

坚守最后一道防线

那么,此次引起芳姐病变的元凶——军团菌,又是何方神圣?有没有传染性呢?

1976年,美国费城退伍军人协会会员中曾暴发急性发热性呼吸道疾病。这是已知的首次暴发,导致221人感染疾病,其中死亡34人。由于大多数死者都是军团成员,因此命名为军团菌肺炎。其传染源是受污染的水和空调系统,一般经空气传播。

“军团菌是一类条件致病性的革兰氏阴性需氧细菌,对人致病的主要是嗜肺军团菌。军团菌肺炎潜伏期为2—10天。”郑伟浩说,“典型病例前驱期可有疲乏、全身不适、淡漠、肌痛、头痛等。90%以上有骤起的发热,常达39.5℃—40℃,半数以上患者持续高热。军团菌一般不具有人际之间传染性。”

传统检验方式如细菌培养,对军团菌培养较困难。军团菌感染后8—12周重复血清学检测才能证实感染,因而血清学检测对临床治疗意义有限。目前军团菌的诊断主要靠尿抗原试剂血清学检验,而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使军团菌感染的诊断率得以提高。

“早期明确诊断、应用有效抗菌药物,是成功救治重症患者和免疫受损患者的关键。”郑伟浩表示,经正确治疗,免疫正常者病死率往往可降至5%以下,市民也不用担心,重点是做好空调系统的清洁消毒。

出院一个月后,芳姐回到医院复诊,复查肺部CT显示双肺炎症基本消失,看似并未经历一场与病魔的恶斗。她感慨:“实在太惊险了,幸好医护人员救我一命!”

谈及此次救治成功的经验,郑伟浩总结说:“信心、耐心、细心,缺一不可!”面对“超级细菌”,团队有坚定的信心;面对反复的病情,团队有持续的耐心;面对复杂的过程,团队做到足够的细心。

而ECMO技术是救治患者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ECMO技术是和国际同步的,VV—ECMO和VA—ECMO救治存活率高于国内和国际平均水平。”张爽表示。

一直以来,该院ICU紧跟国内外技术前沿,积极开展双重血浆置换、血浆吸附、人工肝、重症超声、ECMO等高精尖新技术、新项目。从一次次挑战中走来,练就了高超的抢救技能,在全市乃至省内享有盛誉。

延伸阅读

如何预防军团菌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水温在31℃—42℃,管道中有藻类、淤泥、水垢、生物膜、铁锈等,均可能为军团菌提供养分或成为其良好的生存繁殖场。

此外,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老人、幼儿、基础疾病患者(如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或肾病等)以及正在服用类固醇或免疫抑制类药物的患者,应特别注意预防,并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

THE END
1.丈夫酒后吐真言,每句话都扎媳妇肺管子,多年的付出就当喂狗了!00:14 临关店时来了一桌客人,厨师全都下班走人,无奈老板娘亲自掌勺! 00:12 大爷和小伙发生矛盾,面带笑容直接掐脖子,动了手性质就变了! 00:14 00后老师解决学生矛盾,一个动作让俩人无地自容,表情成亮点! 00:12 世界各国的禁止,一个比一个离谱,中国很难评! 00:11 打工人要知道滴劳动法,千万不要被骗,看...https://www.163.com/v/video/VKFMNNVNQ.html
2.狗毛吸入肺里的危害问答频道贵宾等。有神经衰弱、过敏性皮炎、鼻咽炎、支气管扩张、哮喘的人,不适合养狗。 对狗毛特别敏感的人...https://www.bohe.cn/ask/view/105502996.html
1.狗吃心肺好吗狗吃心肺并不好,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狗的消化系统并不适合消化人类的食物,尤其是心脏和肺这类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这可能导致狗的消化系统出现问题,如腹泻、呕吐等,从安全角度来看,人类食物中可能含有对狗有毒的物质,如巧克力...,喵喵问答https://www.miaomiaotangzhuan.com/882133.html
2....以狗为例(宠物也会成为降隐患——以狗为例)养宠技巧现代人越来越喜欢在家里养宠物,其中最受欢迎的便是狗。虽然狗是忠诚可爱的伴侣,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室内养狗也有其潜在的危害。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室内养狗的危害,提醒大家在养狗时要注意健康问题。 空气污染 室内养狗会产生大量的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https://www.pettb.cn/article-36449-1.html
3.宠物掉毛,被婴儿吸进肺里?养宠物与小宝宝是否冲突?”很多七大姑八大婆听了这些未经证实的谣言,总会劝家里有宠物的准妈妈:“赶紧把你养的小狗送人吧,...https://www.pzxxw.com/thread-290934-1-1.html
4.狗毛吸入肺里有什么危害有问必答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狗毛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在空气中被人吸入肺里 温馨提示:因无法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医生 医师 外科 极速问诊 一级 未收录医院 问题分析:一些狗狗的绒毛很容易被人吸进肺里,如京巴、贵宾等。有神经衰弱、过敏性皮炎、鼻咽炎、支气管扩张、哮喘的人,不适合养狗。对狗毛...https://3g.club.xywy.com/wenda/58775704.htm?from=knowledge
5.家里有狗对肺部影响(家里有狗对肺部影响吗)我听说过相关的新闻报道,不仅狗毛会传染某些皮肤病,而且听说养狗的更容易得肝炎但是没有听说得肺结核的,不过,基于以上几条,传染肺结核还是不无可能的哦建议楼主谨慎养狗哦。 家里有狗对肺部影响吗 要看饲养人是否对狗毛粉尘等过敏原过敏了泰迪毛短不太掉毛,如果饲养人饲养得当,注意平时的卫生打理是不会对呼吸道产...http://m.boqii.com/article/516811.html
6.经常和狗接触狗毛会大量吸入肺中致死吗真实医生回答有关此疾病的全套资料,病因、症状、自诊、治疗,相似病例全都有。点此查看>> 该条问诊记录已由春雨医生整理收起总结 问题描述: 经常和狗接触 狗毛会大量吸入肺中致死吗(男,20岁) 分析及建议: 不会的,狗的分泌物会引起过敏,狗毛有一定的长度,一般不容易进入肺部的,有的人对狗毛也会过敏,出现胸闷气短,皮疹,建...https://www.chunyuyisheng.com/pc/qa/LyKdrt6tfMHKV6OVlJkyEg/
7.狗毛会吸到肺里吗狗毛会吸到肺里吗 不必担心,一般情况下狗毛不会被吸入肺内。狗毛体积较大,一般可达到2~3cm,无法通过气道进入肺部。相反,它们往往会粘附在气道黏膜上。 小于2μm的物质才有可能被吸入肺内。狗毛的体积远大于2μm,因此不会直接进入肺部。然而,它们可能会附着在气道黏膜上。这可能会引起局部刺激或过敏反应,并导致...https://mip.3zhijk.com/doctor/mip/mip_article/32c50f99ffeba4ca8bbf3fbbae2e5e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