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古怪的片名,一名已逝的导演,一部4小时的电影,一尊柏林电影节的奖杯。
当这几个元素叠加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一个诡异的场景:《大象席地而坐》获得了费比西奖和最杰出处女座特别提及,但导演胡波却成了这两天的焦点。
胡波之所以会成为大家关心的对象,除了他的作品和他的死之外,最重要的还有他与制片人关于电影时长的争执。胡波对于4小时的电影时长非常坚持,而王小帅等制片人团队却极力反对这样的安排。
可以说,这场纠纷带来的抑郁,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困难都最终造成了胡波的悲剧。
但就在媒体和键盘侠“狂欢”的同时,作为一个业内媒体,鹦鹉君却觉得简单的做情感分析和是非判断还是显得太过廉价。我们也同样有义务,也有责任绕到这起事件的背后,对这起事件做一个解构。
对于胡波之死,已经有太多的媒体八卦过。限于篇幅,我们只挑最重要的细节进行剖析。
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导演拍出了一部艺术片,并剪出了一个4小时版本,制片人坚决要求剪短以符合市场要求。可导演最终只剪掉了10分钟,并因此和制片方产生了冲突。以至于双方剑拔弩张,甚至到了“制片方要求导演要么买下自己的电影,要么退出”的境地。
所以,总结起来说,这就是一个“忠于艺术”的导演和一个“只认市场”的制片人对一部电影发生争执的故事。
那么这样的情况是否发生过呢?当然。
而这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天堂电影院》的诞生过程。《天堂电影院》的导演是著名的托纳多雷,电影最初的版本也是他参与剪辑的,时长足足有173分钟。
但当他把电影交给他的好莱坞出品人——大名鼎鼎的哈维·韦恩斯坦时,(对,就是那个“油腻”的性骚扰大叔),这个版本却遭到了坚决的反对。最终,哈维和自己的团队把电影剪到了123分钟。
哈维·韦恩斯坦
作为一名文艺片导演,托纳多雷也有着自己的坚持,而且从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的艺术构想和艺术造诣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但他却并未因此固执己见,最终参评和公映的版本都是哈维公司做的国际版。
有意思的是,后来当托纳多雷的另一部力作《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问世时,他再一次选择了哈维的米拉麦克斯公司作为合作方,这一次哈维再次挥动剪刀,剪掉了17分钟。
最终的结果想必大家也知道,《天堂电影院》获得了当年的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而且在北美获得了1100万美元的票房(在当时是非常高的数字)。
12年后,当《天堂电影院》的导演版上映时,大家才真正感受到了哈维的功力——国际版在可看性和节奏上都明显好于导演版。
实际上,并不是只有这一个孤例。许多电影都有一个“导演版”和一个“正式版”。导演版时长大多在3小时以上,而正式版则更贴近市场需求,一般都在2小时以内。
而观众们见到的大部分都是这些由制片人和剪辑师剪辑而成的版本。导演版则最多会出现在光盘或者线上传播时使用。
不仅如此,好莱坞与中国电影制作流程上有一个巨大的不同点,那就是大部分导演并不掌握影片的剪辑权。长久以来好莱坞都有“导演不进剪辑室”的传统。有许多知情人都曾提到,好莱坞经常进剪辑室的导演可能不超过10名。
这样做不仅是对于剪辑人员工作的尊重,对导演“自说自话”现象的杜绝,更显现了一种专业化的态度。毕竟比起那些对市场了如指掌的制片人,导演主要把关的是电影节奏、镜头、灯光这些拍摄过程中的问题。“上帝的事归上帝,凯撒的事归凯撒”才是现代化分工的必然。
王小帅
而在胡波事件中,我们虽然可以对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表达哀叹。但也必须承认,4个小时的电影时长并不符合观众的观影习惯,也不符合院线的排片节奏。
如果说胡波是为了艺术而坚持,那么王小帅则是在为了市场客观规律和投资人的荷包(也包括他自己的)而坚持。两者说不上谁对谁错,更提不到谁正义,谁邪恶。
导演有艺术坚持不是坏事,但艺术坚持不能代替市场规律。毕竟观众要撒尿,院线和投资方要赚钱,剧组人员要吃饭。
实际上,不只是胡波,据鹦鹉君了解,国内的许多导演都会“亲临一线”,坐在剪辑师旁边“督剪”。大家早已见怪不怪,甚至把这当成是了惯例。
这其中主要有两个主要的原因。其一就是中国近几年影视行业热钱横行,圈外人不懂影视,只好让导演全程把控。但这种情况随着整个行业回归理性,其实已经不再多见。
但第二个因素就相对比较普遍了。由于对于后期制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国内影视行业后期创意人才的缺乏,大部分后期公司缺失影片“三度创作”的能力。以至于很多制片方不得不以合约形式要求导演跟后期工作。
之前有一个传闻,在拍摄《勇敢的心》时,梅尔吉布森曾经花费30万美元拍了一段镜头。但剪辑师却并并不钟意这一段,坚决的剪掉了。梅尔吉布森虽然起初暴跳如雷,但在进行对比之后还是听从了剪辑师的建议,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可以说在好莱坞,剪辑师更像是把导演拍摄好的素材进行再加工,最终让艺术更贴近于市场的人,他们是艺术和市场的粘合剂。剪辑是一种主动创作,而非被动执行的过程。
这样的情况在国内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在国内所谓的剪辑师、调色师、声音设计、音乐创作人员实际上成为了导演的操机员。
剪辑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非创业产业。他们大部分只是会操机的“操作工”,而非能够进行再创作的“艺术家”。这些人根本不敢,也没有能力修改导演的决定。导演督剪不仅是必须的,甚至是唯一解决途径。
这样的情况就造成许多有过“工业化流程”经历的香港剪辑师大量北上,并迅速的成为了很多制片方哄抢的“香饽饽”。许多剪辑师的年薪都在百万数量级。
对于这样的现象,其实国内的很多影视人也都早有警惕。十几年前,就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影视人才“至少缺20万”的预测。
当时中国的电影票房和电视剧集数都无法与今天同日而语,今天的人才需求肯定是当年无法想象的。但这么多年来,中国却没有培养出多少影视人才,大部分影视类院校连剪辑专业都没有,社会上也只有容艺教育等少数机构填补了这个空白。
去年的《战狼2》,今年的《红海行动》都让观众热血沸腾的同时,让许多业内人员产生了一个错觉——工业化就是“真枪真炮,血肉横飞”。
但实际上,中国电影工业缺乏的并不是硬件,好莱坞用的装备,我们都有;甚至他们用不上的,我们也有。
中国影视行业缺的是人才,不光是演员、导演、编剧这样的“前线”人才,更有灯光、音乐、剪辑、特效这样的幕后人才。也正因为,冯小刚提过的“建设中国影视行业的蓝翔技校”才如此广受好评。
好莱坞所谓的工业化生产流程正式构建在人的基础之上。有了人才,才能谈分工;有了分工,才能谈流程。失去了这个基础,一切对流程的妄谈都只能是耍流氓。
影投人制片工场
有眼力、有脑洞、有大神的一站式精品影视内容制片工场
1.大象剪辑师2.大象视频剪辑3.大象剪影4.大象剪影图片大全5.大象视频简介6.大象影视制作骗局7.大象视频工具8.大象导演9.大象短片10.大象优质短视频11.大象影视制片有限公司总监
投稿人:章琴妍
2023-09-19
上一篇
下一篇
购买咨询,新片场场课小助手,请备注:“课程”方便了解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