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常用标记方法有化学合成法、同位素交换法和生物化学法。通常是根据所需标记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及应用要求来选择合适的放射性核素,然后再根据可提供的含有所需放射性核素的原料,结合应用要求来设计其标记路线。原料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所采用的标记路线也不同(见放射性标记方法)。常用于标记的放射
一.直接法:是zui早出现的方法,是将酶直接标记在特异性抗体上,与标本中的抗原结合,让酶催化底物反应产生有色物质,可以在光镜下检测.直接法放大作用小,不够敏感,且标记一种抗体只能检测一种抗原,所以应用就受到了限制.二.间接法是将酶标记在第二抗体上,形成抗原/一抗/二抗-酶复合物,zui
和一切抗体一样,血型抗体也是免疫球蛋白,天然抗体主要是IGM,免疫体主要是IGG。但这种区分界限也不十分明确,事实上人的IGM和IGG血型抗体往往同时存在。抗A和抗B可以完全是IGM,也可以是IGN与IGG,甚至是IGM、G、a混合。总体而言,抗A与抗B主要是IGM,而O型血清中是以IGG为主
世界卫生组织日前同意进行瑞士医药公司提出的第二轮抗埃博拉疫苗人体注射实验。世卫组织称,第二轮抗埃疫苗人体注射实验将由日内瓦大学各校立医院组织实施,如果本轮实验结果安全可靠,明年1月将在非洲国家大范围投入使用。世卫组织同意瑞士在日内瓦挑选115名健康志愿者注射抗埃疫苗,在西非国家一线抗击埃博拉疫病
c)质控血清,在每支冻干的质控血清中加入1ml即用型的洗涤液。4.3.4酶联物,在15μl浓缩的酶联物中加入9ml稀释液,混合均匀。4.4准备好试剂的储存与稳定性4.4.1配置好的洗涤液在2-8℃的环境下可稳定存放4周。冷藏时溶液会出现磷酸盐沉淀物,室温下又会溶解。4.4.2样品稀释液,配置好的稀释
血清学检测是许多健康问题诊断过程中的关键检测方法,包括器官移植筛查,交叉匹配,疾病诊断,监测等。这些检测在临床决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免疫分析是目前可用的最强大,最灵敏的血清学检测方法之一,它基于抗原抗体之间的高度特异性结合,即使在低浓度下也能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有多种免疫测定方
一:ELISA试剂盒的用途:1、ELISA的基础是抗原或抗体的固相化及抗原或抗体的酶标记。结合在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仍保持其免疫学活性,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学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2、在测定时,受检标本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
抗弹性蛋白酶抗体检测的注意事项:1、严重溶血、脂血标本,细菌污染标本可对检测结果造成干扰;不采用装有抗凝剂的采血管。2、标本应及时检测。如有特殊情况,分离血清,并于4℃或-20℃保存,以免影响检测结果。标本中不能混入血细胞、纤维蛋白丝、尘埃和气泡,否则会影响其检测结果。
检查可作正常α1-AT含量测定、Pi表型分析来确诊。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可见肝细胞充满大小不等球形红色小体,PAS染色呈阳性反应。诊断诊断本病可依靠有家族史、新生儿胆汁淤积,同时伴有肺气肿或反复肺部感染,纸上蛋白电泳发现α1-球蛋白缺乏。可作正常α1-AT含量测定、Pi表型分析来确诊。肝
1.抗-C-100出现较晚,约半数输血后丙型肝炎病人于输血后4~6个月抗-C-100首次阳转,因此,不宜作为急性丙型肝炎的常规实验室诊断;2.抗-C-100不是中和抗体,也不是lgM抗体,而是lgG抗体;3.本法不够灵敏,少数丙型肝炎病人检测不到抗-C-100;4.有非特异性,一
【临床意义】酸性磷酶(ACP)与细胞许多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有关。用聚丙酰胺凝胶电泳证明,血细胞的ACP,由7种同工酶组成(ACP、0、1、2、3、3b、4、5、)。在某些血液病时,同功酶的出现与疾病特点和占优势的细胞类型有关。1970年发现毛细胞胞浆里含有一种能对抗酒石酸抑制作用的ACP,经证明
抗透明质酸酶介绍: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可产生透明质酸酶,此酶具有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即抗透明质酸酶(antihyalumnidase,AH),测定血清中的AH有助于确定链球菌感染是否存在。抗透明质酸酶正常值:<1∶128。抗透明质酸酶临床意义:异常结果:(1)、风湿热患者血清
血清α1-抗胰蛋白酶蛋白介绍:α1-抗胰蛋白酶为一种糖蛋白,由肝细胞制造,分子量5.6kD,体内半衰期5.6天,在常规蛋白电泳上为α1-球蛋白的最主要成分,其生物学作用在于抑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透明质酸酶、纤溶酶、弹力蛋白酶等,为一种广谱蛋白酶抑制剂。血清α1-抗胰蛋白酶蛋白正常
α1-抗胰蛋白酶为一种糖蛋白,由肝细胞制造,分子量5.6kD,体内半衰期5.6d,在常规蛋白电泳上为α1-球蛋白的最主要成分,其生物学作用在于抑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透明质酸酶、纤溶酶、弹力蛋白酶等,为一种广谱蛋白酶抑制剂。参考值2~3g/L临床意义(1)增高:主要见于组织损伤,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是血中抗蛋白酶成分-α1-抗胰蛋白酶(简称α1-AT)缺乏引起的一种先天性代谢病,通过常染色体遗传。临床常导致新生儿肝炎,婴幼儿和成人的肝硬化、肝癌和肺气肿等。
1.测定血清α1抗胰蛋白酶浓度其正常值为2000~3000mg/L,比正常减少10%~15%,对诊断可能有帮助,但不能确诊。因在急性炎症时,血清α1抗胰蛋白酶浓度可能增加。2.pi表型分析应用等电聚焦或酸性条件下琼脂电泳鉴定α1-抗胰蛋白酶表型可建立诊断。目前,PCR技术已用于检测α
本病尚无有效的特殊治疗方法,基本按肝硬化的一般治疗方案进行治疗。1.一般治疗改善症状和适当的营养支持。为减轻胆汁淤积性肝病病情,患病婴儿应尽可能给予母乳喂养,给予脂溶性维生素,可试用熊去氧胆酸治疗。要戒烟和杜绝被动吸烟。2.α1抗胰蛋白酶增补治疗旨在增加肝脏内源性α1抗胰蛋白酶释
α1-抗胰蛋白酶是一种糖蛋白。含糖10%-20%,主要由肝脏合成。分子量51.8kDa,体内半衰期5.6天,在常规蛋白电泳上为α1-球蛋白的最主要成分。其生物学作用在于抑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透明质酸酶、纤溶酶、弹力蛋白酶等,对凝血酶、尿激酶等其他酶也有抑制作用,是一种广谱蛋白酶抑制剂。它也是一
α1-抗胰蛋白酶介绍:α1抗胰蛋白酶是一种糖蛋白。含糖10%-20%,主要由肝脏合成。它是血清中最主要的蛋白酶抑制剂,对凝血酶、尿激酶等其他酶也有抑制作用;也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炎症性疾患时,α1抗胰蛋白酶可透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在炎症局部往往浓度很高,对急性炎性疾病有一定限制作用。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