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摄影圈最备受好评的七家胶片冲扫店,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旅拍誌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而胶片是为了留住故事,慢慢回味
胶片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态度
而胶片摄影师在拍片之后
困扰他们的就是该去哪里冲扫胶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盘点
那些在摄影圈备受好评的胶片冲扫店
让我们将胶片进行到底!
画英雄
杭州
在杭州,如果是胶片的爱好者,一定都知道它的名字——画英雄。今天我们第一个介绍的就是画英雄。
胶卷虽然不能吃,但是蛮好闻的
by画英雄
关于【画英雄】
画英雄前身为创建于70年代初期的“东方照相馆”,从曾经的国营照相馆至今,见证了胶片的起起伏伏。2006年正式更名为画英雄,经过十年以来的不断成长,逐步成为国内胶片摄影领域的知名品牌,及最大的胶片冲扫机构。
画英雄的团队由一群有梦想并且热爱摄影的80、90后年轻人组成,他们传播胶片摄影文化的理念,同时在专业摄影领域积极探索学习,希望通过他们的点滴努力,能够改变这个世界的一点点!
【画英雄】
胶片冲扫设备
诺日士V30全自动C-41冲卷机-4台
诺日士HS-1800扫描仪-2台
富士SP-2000扫描仪-2台
富士SP-3000扫描仪-4台
爱普生V700-1台
爱普生GT-X970扫描仪-1台
哈苏X5虚拟滚筒扫描仪
提供的冲扫服务
彩负冲扫类C-41
黑白冲扫类B&W
反转冲扫类E-6
专业扫描类
135冲扫类
哈苏X5冲扫类
实体店情况
画英雄下设门店两家,马塍路门店主要负责胶片冲扫服务,内设爱普生艺术微喷工作室及专业暗房各一个。画英雄ART是集摄影展厅、影棚、专业暗房和咖啡馆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空间。
▲马塍路门店
▲画英雄ART
地址信息
马塍路门店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马塍路18号
画英雄ART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泗路花牌楼160号
线上店
Taobao搜“画英雄”
GZNOW青年影像
广州
GZNOW自2004年创办,是一个以青年影调为主旨的摄影组织,其出品赢得本地乃至全国众多专业摄影玩家一致信赖。
GZNOW青年影像现致力探索与推广传统菲林摄影,提供专业的底片冲洗、扫描、艺术微喷输出与高端装裱服务,是华南区菲林冲制量及规模最大的传统影像制作公司。
▲GZNOW提供高级扫描及高端输出服务
【GZNOW青年影像】
柯达优质认证
KODAK柯达乐芮及中诺集团近年来着力重新支持菲林市场,并在全国范围内对具有质量实力的菲林冲印中心颁发认证。2016年全国仅四家机构获此殊荣,GZNOW是其中之一,并且是华南区唯一获认证机构。
彩色负片制作
彩色正片(反转片)制作
大幅面彩色正片(反转片)制作
黑白负片制作
底片扫描
实体店
广州市天河路365号天俊阁1603
线上服务信息
菲林公園FILMPARK
上海
菲林公園FILMPARK是一家影像工作室,在接触和服务摄影师的同时他们乐于去发现和寻找影像的多样性及可能性。
他们给自己的定位并不是一个摄影工作室,只是一个影像工作坊,冲扫的同时会涉及传统暗房,古典工艺,索要在这样一个很小的群体里他们只想做一个观察者。
【菲林公園FILMPARK】
彩色负片类C-41
黑白负片类D-76
反转片专区E-6
NIKON扫描
富士扫描
诺日士扫描
老底片扫描
宝丽来反射稿扫描
上海市静安区威海路590弄72支弄11号后门
Taobao搜“菲林公園”
千禾胶片工作室
武汉
这是一间很小的胶卷冲扫店,掌柜兼职干着冲扫,拍片、冲片、扫片都是掌柜一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所以店里的制作都是掌柜专人完成。
掌柜说,任何一个热爱胶片的摄影人,都应为留住胶片做出努力。而他正在做出他的努力。
富士sp3000扫描
摄影:酱匠姜蒋
【千禾胶片工作室】
NORITSUV30S冲卷机1台
FUJIFILMSP3000扫描仪2台
IMACON高精度扫描仪1台
彩色负片单扫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汉施公路立山路盛世年华14-2-201室
Taobao搜“千禾胶片工作室”
除了上面介绍的4家胶片冲印店,下面这几家在摄影圈中也是备受欢迎。
|新彩摄影工作室-广州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大沙头二马路12号陶乐数码商务港6楼607室
Taobao搜“新彩摄影工作室”
|焦平面摄影-杭州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南环路1672号1号楼111室
Taobao搜“焦平面”
|菲林日记馆-南京
Taobao搜“菲林日记馆”
上面就是我们为大家推荐的胶片冲扫店
大家心中若还有更好的胶片冲扫店
更好地留住胶片的味道
-end-
文:大象
昨天英达的新闻上了头条,许久不见他的新闻出现了,身边人多多少少也都在议论这件事。
但对我而言,提起英达的第一反应却是《我爱我家》。
我真的太喜欢这部剧了,它陪伴了我很多时光,特别是在大学寝室吃午饭的时候,总爱边看《我爱我家》边吃,莫名给人一种在家吃饭的感觉。
我年纪不大,好像这部剧也确实更受80后、70后的喜欢多一些。我这个90后为什么这么喜欢看这部剧,就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
仔细想想,可能是喜欢剧里面那种家长里短的烟火气吧。
今天,终于写到这部剧,也翻了很多剧照,是透着岁月时光的胶片味道啊!说实话我有点激动,而我今天所写的,希望也是大家心里所想的!
这部剧播出的年头不短了,93年开始播的,前后一共120集。
整部剧的大环境很简单,讲的就是发生在北京一个六口之家的故事。过得就是普通老百姓的日子。说白了就是家长里短、街坊邻里的那些事儿,简单却很真实。
拍得很真,小时候看得时候总感觉这些演员们就是每天在这个“家”里生活的。早餐里的油条馒头是热乎的,保温壶里的水是烫的,每个演员都像是在家吃饭一样,更别提他们厨房里像在绳上挂着抹布这种反应家里热乎劲的小细节了。
这种氛围让人觉得亲切,感觉里面的人物离自己不远,就在边儿上呢。
而《我爱我家》是咱们国家第一部情景喜剧,就算是多年后第N遍刷这部剧,还是觉得很有意思。
首先是台词,实在是太逗乐了!最经典的那句应该是和平她妈说的那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母们母们母们!
贾圆圆在她爷爷跟前儿承认错误,说得那几句话也是广为流传。
“(我)不认真听讲,不完成作业,上课骂老师,下课打同学……希望能够得到爷爷的原谅!”
以至于小时候,我妈在我每每不听话的时候,都会冒出来一句→你就差上课骂老师,下课打同学了!
再例如,贾志新对着保姆小张耍贫:像咱们小张这么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还愁没牛粪可插吗?好小伙子哪儿没有?干嘛非得在一口油锅里烫死?欸!我刚路过咱胡同口,又瞧见新添一卖煎饼的,那小伙子人也不错!
以及他的耍贫最高峰→人配衣裳马配鞍,狗佩铃铛跑的欢!
季春生那句:“伸手不见六指的夜晚”!
当然以下这些不提一提,也是说不过去的:“解放区的天是艳阳天!”、“这么说吧,凡是能点着的,除了导火索我都抽过!”、“只许她花天酒地牵着狗,就不许我革命路上手拉手?”……
甚至看到最后,就连他们每个人的口头禅都很有意思!
傅明每次说话之前的:“这个…这个…”
以及和平女士的每集一吼:“贾志国!”
个人觉得第一部还是值得翻来覆去看的,有梗儿的台词再配上演员的表情和语气,不管看几遍还是会被逗笑。
而在这部剧里面,除了台词,演员固然也是重要的。
《我爱我家》里的固定演员,大家都是知道的,讲得就是他们一家人的日常嘛。只是这部剧里的客串演员,放到现在来看未免也太大牌了。
大家最熟悉的是葛优,毕竟他在剧中随便一躺,便成了表情包。据说葛大爷当年的片酬是友情价800块。
当年众多女性心中的男神王志文。
濮存昕
赵忠祥
郭冬临
倪大红
郭涛
以及曾经让我爆笑不止的,姜文姜武和夏雨!感觉这剧如果一直播下去,很有可能张一山也会出现。
嗯……我们暂且把时尚女青年郑燕红(蔡明)也算上吧,她也不算是集集都出现的。
而《我爱我家》曾经会有一位最大牌的客串演员,就是张国荣。但无奈因为档期没有调整好,张国荣最后以海报形式出现了……
片尾曲是韩磊唱的。很多后知后觉的影迷拐过头看的时候惊呼:韩磊叔竟然唱了《我爱我家》的ED???
你看,不管是台词还是演员,这都算是顶配了吧?
现在《我爱我家》被大家说是神作,从目前来说,有电视剧能超越它的可能性很小。
这也是英达指导的第一部情景喜剧,之后他还参与指导了《东北一家人》和《闲人马大姐》,这两部剧在情景喜剧史上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于英达来说,或者对于我们这些观众来说,《我爱我家》的感情肯定是最深的。
虽然以上提到的几部情景喜剧也是在讲老百姓的日常,但《我爱我家》是第一部,算是把情景喜剧这种形式,实现了本土化。
当时咱们国家的影视剧并没有那么丰富,但是创作环境是宽松的,也就有了现在被大家称为“神作”的剧本和台词。
这里就要提到一个人了,粱左。
可能年纪比较小的同学不是太熟悉他,简单给大家科普一下。
他是梁天的哥哥。梁天呢,大家就比较熟悉了,著名喜剧演员,在《我爱我家》里演的是贾志新。
他还有一个妹妹,叫梁欢,也是编剧。这兄妹仨被大家说是中国影视界的“三剑客”。
粱左2001年的时候因为心肌梗塞去世了。虽然他没能继续为大家写喜剧,但是他之前写下的“粱左式幽默”,已是常人编剧很难超越的。
姜昆在今年春晚上的那段相声,是他在1987年春晚上表演的相声《虎口遐想》的新版本。
而《虎口遐想》本是粱左写的小说。那时姜昆在说完《如此照相》之后陷入瓶颈期,当他遇到粱左,看到了《虎口遐想》,觉得这个本子极好,就劝粱左开始写相声。
如此一来,粱左在之后又写出了《小偷公司》、《特大新闻》、《电梯奇遇》、《学说话》等等很有名的相声。
再后来粱左开始写剧本,《我爱我家》和《闲人马大姐》都出自粱左之手。
我记得曾经有一个帖子是这么说的:小时候看《我爱我家》就图一乐,长大后再看,真是埋了不少包袱。
其实这句话还是在理的!粱左写的《我爱我家》确实是在笑声中讲了一些道理,是幽默地讽刺。
从剧中的每个人设就不难看出。
傅明,一个退休老干部。他身上有老一辈的作风,凡事动口不动手,但有时候会流露出一种浓浓的官腔。
是一个非常爱国,一切以国家为上的老人!记得有一集傅明教育儿子贾志新,便说了一句:“你像一个有三十年国龄的炎黄子孙吗!”
宋丹丹演的和平,一个京韵大鼓演员!她其实很想标榜自己新潮人,可某些思维方式还是会出现一些旧社会艺人的缺点。
她也是最接地气的一个,喜欢听八卦也喜欢传八卦,闲着没事儿就喜欢打探小道消息。
贾志国是个知识分子。经历了改革开放和恢复高考,是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他有点怕老婆,也能从侧面反映,他受过的教育让他个人的“男权思想”没有那么严重。
这就是了,不管是人设还是剧中桥段,都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状况。面临着新事物的冲击,又有旧事物的保留。
“走穴”这事儿也有提到。“走穴”其实就是明星现在的商演,但在当时可并不是一个大家都习以为常的词,它只是萌芽状态而已。
《潇洒走一回》说的就是和平被大家怂恿去走穴的事儿。
这集里头有好多明星“客串”哈哈,不过只是和平嘴上那么一说罢了,说走穴阵容极其豪华,有“阿敏阿玉阿英”等等。
大家知道这几个人都是谁吗?其实就是当时最红的,毛阿敏、李玲玉和那英!
那个年代刚刚流行起来的整容热潮,也有被和平女士get!粱左把这个热潮写进了《重塑自我》里。
和平女士在说着“姑娘十八一朵花,过了三十豆腐渣”的台词时,就已经萌生了“换张脸”的念头!
完事儿和平女士把自己捯饬成了这样哈哈哈哈哈哈……
这一集还是挺好笑的!一家人都跟着和平的脚步“整容”了,傅明年轻了二十岁。
贾圆圆着急长大变成大姑娘,把自己整成了这样。问她妈能不能开始考虑个人问题了,结果换来和平一声吼:“我揍死你我!”
咱爸妈都使过的BB机,剧中也有出现过。
包括那时候大家觉得香港是一个很前卫高端的地方,算是那个年代的一个梦。连被和平调侃是“学人”的贾志国,都玩儿起奖券,想要中大奖去香港。
基本上那几年的大热新闻,都被粱左写进了这一家人的日常。
像傅明沉迷于气功啊
全面参与的94年世界杯啊等等,这剧本真算是与时俱进的了!
不过想想看,这部剧之所以到今天还会被大家提起,除了演员好剧本好之外,我们想看的,其实就是剧中的那么点儿情怀。
那时候北京还没有那么多高楼,街上的出租车还都是黄色面包车。
那时候街坊邻里一片和谐,大家伙都认识,出来遛弯的时候就聚在葡萄藤下闲侃。
那时候还没有智能手机,一家人聚在一起就是谈天说地看电视。
那时候的印象里,好像妈妈在看电视的时候,手里都会织着毛衣。
最后呢,给大家说说关于《我爱我家》的边角料吧。
从外面看是这样的↓
二十年前拍摄的时候,硬件设施还是很简陋的,你看几台机器贴张纸,就是导演工作台了。
文兴宇老爷子当年拍《我爱我家》的时候,只有五十多岁,他那一头白发据说是染的。
第二个据说,是当年《我爱我家》本来叫《我爱我的家》。
第三个据说→关凌一开始并不是铁定演贾圆圆的人选,这个角色制作组找了好多小姑娘,但最后花落关凌是因为粱左喜欢关凌的大脑门。
梁天演的那个贫嘴贾志新,到后来就没有出现了。是因为《我爱我家》本来只准备拍40集,后半部分梁天已经和葛优合伙开公司拍电影去了。这部他俩拍的电影就是《天生胆小》!
保姆小张的人设是个单纯的四川姑娘,但其实扮演者沈畅是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她那口四川话是自己学的,后来越说越熟练,成了自创四川话哈哈哈。
这就是了,我最爱的一部剧,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的剧。
我知道身为小编,总会有机会写到这部剧。今天终于写到了,写完时却觉得有点失落。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
在现在的电影世界里,越来越难发现胶片的身影了。
2007年,戛纳电影节60周年。
张艺谋拍摄了名为《看电影》的3分钟电影短片,将80年代中国乡村露天电影搬上了荧幕。
3分钟的短片,成了14年后另一部电影的雏形。—看电影片段
2021年张艺谋向旧时代致敬的电影《一秒钟》上映。
他把对胶片电影伴随旧时代的回忆搬上了银幕。
一秒钟,在胶片上代表24帧影像。
是电影中张九声的女儿留在世间的最后一幕。
构成了牵动故事发展的主线脉络。
胶片,电影史上第一次成为了电影主角。
在IMDB上的电影资料显示
《一秒钟》是通过两款数字摄影机拍摄完成的。
这样一部对胶片电影时代致敬的电影其实是一部标准的数字电影。
数字电影
数字电影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迅速。
之后在短短数年内,胶片电影市场几乎被这个后来者蚕食殆尽。
时代,是文化趋向的鸿沟。
数字电影大放异彩,新技术催生新的产业变革。
越来越多的导演开始拥抱数字拍摄。看电影的方式不再拘泥于去电影院或者露天电影。
对比之下的胶片电影,像一位经历沧桑的垂暮老者。
固执的保留着对电影世界朴素的认知。
2016年10月,伴随着胶片公司柯达宣告破产,国内最后一条胶片生产线关闭。
延续了数百年的辉煌,一夕之间,只变成了胶片爱好者对往日胶片影像的回忆。
回忆,源于一场朴素的露天电影。
露天电影
夏天的晚上,白色幕布,架在远处的放映机。
从放映机投射出来的光束,越过喧闹的人群,在白色幕布上呈现出缤纷的世界。
驱赶蚊虫的蒲扇,孩子的哭闹。
电影开场前,投在荧幕上的剪影,共同编织成了对露天电影最初的记忆。
一秒钟关于露天电影热闹的场景
20世纪70年代,露天电影在中国的乡村开始流行起来。
在娱乐形式极其匮乏的年代,两个月一次的放电影无疑是件大事,人们会像过节一样去迎接电影的到来。
张艺谋甚至这样说道:“当年连杀人犯都不愿破坏放电影,电影就是大家的女神。”
《一秒钟》里抢救胶片的情节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心理基础上。
为了能让村民们看一场电影,放映员范电影指导着村民们进行了一场堪称“庄重”的修复仪式:用被子来“抬”散乱的胶片;用蒸馏水来清洗;小心翼翼的擦拭;用扇子只能扇微风。
谁要是鲁莽大意,就少不了专业人士范电影的一顿批评。
仪式感,贯穿着从抢救胶片到观看电影的整个过程。
这些极具仪式感的场景既体现着娱乐贫乏年代人们对于电影的渴望与敬畏,也融入了张艺谋对逝去的胶片时代的深情缅怀。
电影放映员,是那个时代如同火车司机一样让羡慕的职业。
为了帮助张九声多看几眼女儿的影像,范电影为观众呈现了“大循环”
据张艺谋后来透露:电影中出现的大循环其实是他对电影放映员的想象,在现实生活中,他并没有见过。
但是、对烧片子的处理确是一个电影放映员的基本素养。
烧片需要将之前的旧片子切掉毁掉的部分帧,然后重新贴合上剩下的部分。
如果切掉的画帧过多,电影就会出现画面断层。
但是处在娱乐匮乏的年代,这样的小插曲也丝毫影响不到人们坐在场院里看电影愉悦的心情。
每到晚上放映电影的日子,大家伙便早早来到广场,为了能挑到最好的观影位置。有的时候荧幕前面的位置被挑没了,便索性坐到荧幕后面去看,除了画面是反的,其他的好像也没差别。
《英雄儿女》、《地道战》、《庐山之恋》、《喜盈门》……人们便是在这样的期待和兴奋中看完了这一部部优秀的影片。
“城市里再也没有露天的电影院,我再也看不到银幕的反面……“
这是校园歌手郁东,很多年前唱过的一首歌,歌名叫《露天电影院》。
90年代的时候,这首歌就带有了一种怀旧的味道。
如今又过去了20年,很多人已不知道露天电影院的存在,更不知道“银幕的反面”是什么意思。
数字,是这个时代新的语言。
一种被极限压缩的电影的存放方式取代了一盘盘厚重的电影胶片,就像是100多年前,胶片取代金属板摄影。
2000年,高清摄影机被发明出来。在此之前的数字电影因为像素模糊而一直被诟病。
2002年,乔治卢卡斯在《星球大战前传2:克隆人的进攻》中实验性的运用了这种高清拍摄手法完成了数字电影的拍摄。
声称之后再不用胶片去拍电影。
这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更深层次的意义是他绕过了胶片本身。
自此之后,越来越多的导演开始加入卢卡斯的阵营中,放弃胶片,拥抱数字拍摄。
科技带动生产力,也改变了人们娱乐的方式。
之前被束之高阁的艺术,现在落到了每个普通人的视野中。
有人说这是电影的创新,并表示影视创作要积极拥抱这种创新。
但有人不这么认为。
2014年11月中旬7日,《星际穿越》在美国上映。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这位仍旧坚持用胶片拍摄电影的导演,用70mmimx胶片完成了电影的拍摄,胶片总长度为18376米。
但是,《星际穿越》的胶片版本,我们大部分人都无缘相见。
电影院里观看的所谓的imx版本其实是由70mmimx胶片版本转化而来的,是标准的数字电影。
目前全球拥有70mm胶片IMAX放映设备的电影院不足5%,而这一比例还在逐年降低。
从商业的视角看,数字电影相比胶片电影具备更低的成本,这或许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2014年,昆汀、诺兰等多位知名导演联名上书,希望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能够每年购买一定数量的电影胶片,挽救深陷困境的柯达,让胶片摄影技术能够留一颗火种。
但最终也没能保住柯达。
数字电影大行其道的时候,仍旧坚持用胶片拍摄电影看起来更像是异类。
由詹姆斯·卡梅隆拍摄,2009年上映的《阿凡达》,在北美地区上映47天,总票房达6亿110万美元。
打破了之前《泰坦尼克号》保持的6亿10万的票房纪录。
截止2010年9月,《阿凡达》全球票房累计超过27亿,打破了全球影史票房纪录。
2010年1月,詹姆斯·卡梅隆凭借《[阿凡达]获得第67届金球奖最佳导演奖[22]。
在一次的公开记录片的访谈中表示,数字电影可以很好的帮助他完成他脑海中那些千奇百怪的想法,而胶片却几乎不可能。——数字电影取代胶片
谁也不能否认数字技术取代胶片是一种电影技术的进步,但伴随胶片逝去的不仅仅是胶片本身,还有胶片时代人们独有的观看电影的仪式感,以及从胶片时代走过的人,他们对于电影的美好回忆。
在这个意义上,《一秒钟》是私人性的。年长者也会对那些放电影的情节更有共鸣,年轻人则难免隔膜。
90后的我也曾像影片中那样看过电影,小学时候偶有几次在学校看电影的机会,放电影时,我们要把一个教室的桌子全部搬空,只留下木头长凳,拉起窗帘,让教室变得一片漆黑。
今天,娱乐大众化的时代,科技带来了观看电影更简单的方式,却并没有带来更多的快乐。
社区举办的露天观影活动,银幕前面坐着观影的人寥寥可数。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
这是露天电影时代最后的消亡。
时代在进步,而我们在失去。
张艺谋导演曾经为《一秒钟》写下亲笔信:
“电影,陪伴我们长大;
梦,伴随我们一生。
总有一部电影会让你铭记一辈子,铭记的也许不仅是电影本身,而是那种仰望星空的期盼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