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闭症儿童行为问题的个案观察与干预策略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颜静娟
【摘要】自闭症是以语言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严重广泛性发育障碍性疾病。缺乏基本的情感感知和社交技能、行为刻板这一直被认为是自闭症最核心的障碍。作为一名身在教育一线的资源教师,我们应该要用爱心唤起他对集体的依恋,用游戏打开他心中的症结,使他尽快融入班集体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自闭症行为问题个案观察干预策略
儿童自闭症(简称孤独症,或自闭症)是发生于儿童早期的一种涉及感知觉、情感、语言、思维和动作与行为等多方面的发育障碍,也是广泛发育障碍中最为常见和典型的一种。有此症状的儿童特别需要专业教育人员进行有效分析、判断,并拟定家园共育的合理教育策略。基于融合教育理念,我园在接纳小晋入园后,积极尝试探究融合教育途径和策略,并对幼儿园实施融合教育的困境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一、现状分析
(一)幼儿基本情况
(二)观察中发现问题
片段一:集体活动开始了,老师正在前面讲课,班级里其他幼儿都聚精会神地盯着老师,听老师讲课。刚开始,小晋还是能认真地听的,可是,大概过了3分钟,小晋开始坐不住了,他一会儿趴在桌子上,一会儿拍拍手,一会儿又绕着教室走一圈。
片段二:某天户外体育游戏开始了,小朋友都在各自的游戏区开心地玩着体育器械。小晋跑到投掷区,看看框里的泡沫棒,没有他喜欢的颜色,发现其他小朋友手中的是他喜欢的,于是,没有与该幼儿有任何交流,便直接上去抢,那个小朋友不愿意,小晋便开始大声地尖叫。
片段三:区域游戏开始了,小晋跑到益智区玩拼图,他在玩拼图时不喜欢有别人的打扰,如果拿走一小块拼图,他立马就会叫,而且去寻找他的拼图,当他完成一幅拼图时就会特别高兴,拍着手笑,然后又把拼图打散重新拼,这样反复的玩,如果没人打扰的话,他能玩上半天。
通过对小晋的连续性观察,梳理出该幼儿的行为问题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问题2:缺乏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喜欢争抢。游戏活动时,只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对某一玩具情有独钟,当那个玩具在同伴手中时,他不会主动沟通,而是直接伸手去拿,同伴不同意,他便大喊大叫,但是大多数时候,他是一个人玩的。
问题3:行为刻板,拒绝别人指点。每次游戏时,只会用积木机械的按照形状的大小排成一横排或是一竖排,或罗列成单的、高高的而且是固定不能改变的模式,拒绝别人的指点,不厌其烦的做着单一的重复的动作,而且自娱自乐,不愿被别人打扰。
二、干预策略
(一)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交流,促进其应答性语言的发展
1.在情境中模仿
自闭症倾向的患儿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运用最多的策模仿与鼓励。早上,我主动向小晋问早:“小晋早”。他也学我的样子说:“小晋早”。这就是自闭症儿童的一些表现(鹦鹉学舌),在此我们要求家长配合工作,让家长在一旁教他说:“老师早。”然后慢慢说:“颜老师早。”“颜老师早上好”一次次、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不断练习,小晋终于能够含糊不清的叫出声来,我们都给孩子以肯定,让他有说话的愿望,发展其语言的表达能力。
2.在游戏中互动
3.在家庭中强化
我们还把把训练的内容和方法,经常通报给家长,和家长沟通,使训练更生活化。把语言融入家庭生活的各环节,每个环节都是语言训练的好机会。特别是日常用语的训练,更要在生活中边做边说,强化理解。如:晚上睡觉时,会说:“我要睡觉”;口渴了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诉求;家里来客人时会向客人介绍家庭成员及名字等。这样不断地强化,从简单到复杂,语言内容不断丰富。让孩子有一个再练习与巩固的机会,也使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进步,这对孩子训练是一种鼓舞,家长也感欣慰,起到了家庭与学校密切联系的作用。
(二)注意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引导,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2.及时强化。当小晋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一项活动后,我们会及时给予他强化,除了平时的竖一竖大拇指、摸摸头以外,我们还专门为小晋设计了一张“奖励卡”,通过在奖励卡上画一颗五角星或者他喜欢的笑脸等图案来激励小晋,当集满5颗星星或5个笑脸时,就可以来兑换一个小晋喜欢的玩具。这样生动形象的代币制更能让小晋看到,更有利于强化持久。
(三)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提升其合作交往能力
1.“集体”唤互动合作
2.“跑组”促普特融合
三、实施成效
实施效果成效图
四、教育感悟
0-6岁是自闭症幼儿干预的关键期,自闭症患儿应做到早识别、早诊断及早治疗,才能够更加有效改善自闭症幼儿的预后效果。但是,目前因为我们教师与家长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等因素对自闭症幼儿的教育与干预还停留在简单粗暴的层面,以至于影响了自闭症幼儿的功能恢复效果。所以,我们应该用正向的态度处理自闭症儿童的行为问题,及时鼓励和强化自闭症幼儿的良好行为,采取多种干预方法对其进行教育引导,用爱心呵护,用耐心感化,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阴影或改掉这样那样的坏习惯。
冰心老人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在我们带班的过程中,几乎每个班里都会有这些心理、性格或行为特殊的孩子,作为幼儿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用爱心呵护,用耐心感化,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阴影或改掉这样那样的坏习惯。教育是一门艺术,怎样施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是值得每一个老师用心探索及深思的。
【参考文献】
[1]从知觉生态理论看自闭症的发生与发展[J].杨凌燕,肖非.中国特殊教育,2005(11)
[2]自闭症病因的研究综述[J].戴旭芳.中国特殊教育,2006(03)
[3]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中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及其策略[J].侯旭.文教资料,2008(06)
[4]学龄期自闭症儿童的学习特质与教学策略研究[J].熊絮茸,徐海滨.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7(04)
[5]自闭症儿童沟通行为及其干预策略[J].于松梅.中国特殊教育,1999(03)
[6]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干预[J].刘建霞.黄山学院学报,2010(04)
(此论文在天宁区第十七届“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中获幼教学科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