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对于综艺后期,近年来观众给予了太多莫须有的期待与责怨,后期剪辑更是首当其冲。正如江湖传闻:谁镜头多谁镜头少,全凭剪辑一按鼠标;综艺浮夸不好看,大多是后期剪的烂。而如果一档节目突然高光密集,观众又会改张易调,“快给后期剪辑加鸡腿!”即便,很多工作并不是由剪辑完成的。
于综艺后期剪辑而言,他们早已将自我藏在每一帧画面和叙事背后,成为综艺鸣谢字幕中的某一个符号。但作为综艺二次创作的第一关,还原他们真实且生动的故事,同样也是打破外界对综艺固化理解的第一步。
粗剪素材就花了三天三夜
后期就像烹饪,所有素材都要逐一进行转码、合板、剪辑、包装、花字文案、调色、混音等程序,才能最终形成一期“节目”。其中,后期剪辑又是决定一档节目呈现哪些内容、逻辑是否通畅、嘉宾镜头多少、故事是否好看的首要环节。
粗剪是后期剪辑最初始的部分,负责将几十个小时的完整素材,初步缩减成一期故事线。此次,小贺被分配到2小时的素材,需从中粗剪出30分钟左右。但往往,节目有多机位同时拍摄,户外真人秀甚至可达50-100个机位;若多个嘉宾单独刷任务,素材量还要再翻倍。因此看似2小时,实际上是5-10个小时,“真的工作量非常大。”小贺透露,粗剪师拿到素材后,通常要先看场记、后采,包括看素材的过程中不断记录有意思的细节才能提高效率,脑子一刻也不能停。
有一次,小宋的同事被分配到综艺《五十公里桃花坞》的粗剪。嘉宾众多,做的事情也很杂。仅是审素材,剪辑师就泡在机房三天三夜没回家。“很累,一直坐在那里,整个背都不好了。”
而“4-3-3”中剩下的6天就是精剪,3天一精,3天二精。相较粗剪的大刀阔斧,精剪更多是精雕细琢、铁杵磨针的过程。例如一期粗剪后大概是十个小时左右,而正片只有90分钟,即便加上衍生小片、花絮等,最多也只能保留2个多小时。如何“精中选精”,这个艰巨的任务只能交给精剪师。
“二精比一精其实说白了就是加进一些创意点。”小宋说,节目审片流程非常复杂,后期组、节目组、品牌方、审核流程,甚至艺人方都会参与意见,“从粗剪到一精二精,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会有多个版本修改,吸取多方意见。好东西都是磨出来的。”
真人秀崛起带动后期剪辑
工业化流程标准并非一日建立起来的。
在邓安江的记忆中,真正意义上的“综艺后期剪辑”是在2012年左右应运而生的,也逐渐影响着国内观众的审美和需求。2012年《中国好声音》的播出,算是中国电视历史上真正意义的首次制播分离,之后随着行业制播分离的大潮,真人秀概念也顺势席卷国内市场,综艺后期瞬间形成供不应求的人才缺口。
当时,邓安江和朱化凯是当年国内最大的节目制作公司光线传媒的高级剪辑师。踩着市场风口,他们辞职创业,成立了后期公司星驰传媒。很快,2013年,四川卫视就拿着户外真人秀《两天一夜》慕名而来,星驰传媒也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户外真人秀《两天一夜》开综艺剪辑之先河。
《两天一夜》是中国最早一批引进的户外真人秀之一,大家都不懂如何做真人秀。这个节目到邓安江手上时,后期剪辑已经耗了半年,换了好几个团队,都剪不出来原版真人秀的味道。
后期剪辑永远是为节目服务
除了博噱头之外,L先生也经常遇到“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甲方。他们只能含糊地说,“这个故事不好看”,但怎么不好看,是故事讲法不对?还是视听语言不对?却说不出来。往往这时候,L先生就会拿出前几个被舍弃的版本供其对比,引导他们尽量提出细化的修改方向。
《向往的生活》是慢综艺代表,通过剪辑呈现出悠闲自得的画面。
办婚礼当天紧急加班
被紧急叫回公司加班更是常态。有一次周末,公司的女同事正在办婚礼。按照习俗,下午她应该继续和亲戚吃饭喝酒,庆祝人生大事。但当天她负责的节目临时通知提前一周上线。女孩紧急换了衣服,很快就出现在了公司机房。
熬夜、焦虑、不规律的生活作息,都让后期剪辑师成为医院常客。“公司每年都催促我们去体检,然后大家回来就互相交流,今年又多了几项不合格的指标。”小贺玩笑道。
邓安江在2015年遭遇了一次重大手术。那时公司正在交替忙于《奔跑吧兄弟》和《爸爸去哪儿》。连续熬夜三四天之后,他们终于定版了节目剪辑。半夜,邓安江拿着带子紧急送去调色,却直接晕倒在电梯里。送到医院后,他被确诊心包炎钙化,必须尽快做开胸手术。实际上,两年前邓安江就有类似的症状,大夫说吃药或微创就可以治疗,但那两年正值综艺快速发展的阶段,手头项目一个接一个,邓安江完全把复诊的事抛在了脑后。
从业者青黄不接
如今,身为公司合伙人的邓安江,时常发愁于后期剪辑的青黄不接。
小宋说,如今受到短视频和直播行业的影响,懂得剪辑的年轻人有了更多元的就业渠道。那些地方大多没有综艺后期工作强度大,甲方要求和创作压力也相对没那么高。但于小宋而言,综艺剪辑依旧有着不可替代的魅力。比如当年《向往的生活》中,张子枫在大家吃饭时,在角落和小狗聊天。这个片段曾经触动很多观众,后来还上了微博热搜。这让小宋得到了强烈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她形容自己就像一个裁缝,每天都创意不同的布料。“你们没有看过原始素材,没有办法想象这个东西原来是这样子,经过我们剪辑后,可能一个平淡的素材就能变成有趣、有效果的故事,那种成就感是很强烈的。”
邓安江始终铭记当年大学老师说的话,现在你们所做的工作,或许会潜移默化影响中国下一代的审美变化,因为后期选取的每一段素材,每一句嘉宾所做的表达,应用的每一首音乐、花字文案、配色,都会通过节目播出传递给上千万的年轻观众。这也成为邓安江十几年如一日从事后期行业的使命感。“每次看到自己做完的节目播出了,收到大家的反馈,都是我能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