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91岁的无锡民间撕纸艺术家胡立德天天揣着一包红纸往外跑,文博场馆、公园景区甚至公交车上,都是他即兴创作的地方。老胡喜欢现场撕纸现场送人,狗年到了,他撕得最多的还是“狗”。撕纸撕了四十年,胡立德撕出了名气,还“撕”来了一位徒弟,他还要给“撕纸”申报非遗,让更多人认可这门民间工艺。
渊源
撕纸与剪纸,二者是近亲
跟纸有关的民间技艺,最常见的无外乎剪纸、刻纸和折纸,撕纸被人们视为“雕虫小技”,而和其他纸艺相比,撕纸尚是门“年轻”的民间技艺。对于撕纸的由来,高春明提到,撕纸技艺是由古老的剪纸技艺派生出来的手工技艺,既带有民间传统文化的特色,又体现了热情奔放的城市性格。剪纸是撕纸画产生的母体。剪纸艺术从产生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撕纸的发展、创新与剪纸、刻纸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而其形式与风格,与汉画像石、民间年画、木刻版画、皮影等传统民间艺术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撕纸画画面粗犷,风格古朴,其边缘所呈现的自然毛边既具有写意性,又具有装饰性。但由于从事撕纸艺术的人数量稀少,且大部分水平较低,造成了这门艺术发展缓慢的尴尬处境。
痴迷
撕纸四十年,收了位高徒
胡立德最初撕纸是受到了学生的启发。胡立德1928年生于无锡,先后在堰桥、崇安寺、积余、吴桥等小学教了42年的美术。胡立德在积余小学读书时,学校美术老师、上海美专毕业的庄瑞琦发现他是个学美术的苗子,就悉心指导他学画。庄老师还给胡立德示范剪纸和撕纸。那是胡立德第一次知道,纸原来还可以撕成画。当了美术老师后,胡立德一开始并没有把撕纸放在心上,直到1978年,一次美术课上,他要教学生们剪纸,有名学生忘记了带剪刀,就徒手撕了一条鱼和一只小兔子交给了他,说这个撕的也算吧。受到这名学生的启发,胡立德豁然开朗。
从那时起,胡立德撕纸一发不可收拾,他还把撕纸艺术带到了全国近百座城市,拜访了诸多艺术家。他创作的110米“万众一心迎港归”撕纸长卷获吉尼斯之最。他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敦煌等地办展览,还收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这些荣誉都挂在他家的客厅里。多年前,胡立德受邀在上海参加民俗展演,爱好撕纸的上海印刷工人华兴富真诚表达了他想拜师的愿望。胡立德从不收徒,他多次跟华兴富交流被其执著所感动,终于收下了这个徒弟,希望撕纸技艺后继有人。
华兴富说,胡立德常常告诫他,“做人要有人品”,撕纸也要撕出自己的“面孔”(风格)。在胡立德手把手的教导下,华兴富练书法、练剪纸、深入研究撕纸。上海世博会期间,华兴富为中外观众现场手撕人像成为“亮点”,站在华兴富背后的胡立德笑得最开心。
年味
过年撕生肖为生活添趣
每年过年前后,都是胡立德最忙的时候,因为过年撕生肖成了他的保留活动。农历狗年即将来到,胡立德创作了三四十只小狗的形象。这些天,陆续有人找他求“狗”,他一概慷慨相送。
记者在胡立德家中见到了他刚刚创作完成的一幅“金犬吉祥国富民强”,作品上面是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面是6只可爱的小狗形象,有的坐、有的卧、有的跃起,形态各异、萌态十足。细看,小狗身上还有“吉”字装点。这幅作品,胡立德撕了四五天,把它挂在屋里或贴在窗上,喜气洋洋、年味十足。胡立德介绍作品的工夫,手上也没闲着,三五下,一只“小狗”诞生了,不同于剪纸的造型光洁,徒手撕出来的天然毛边很有味道。
胡立德痴迷于撕纸四十年,老伴对此怨言不小,“他是废寝忘食,我们吃饭,他还在撕,饭凉了,还要给他一遍遍地热。”胡立德却说,他“不撕要生病的”,撕纸也是防老年痴呆。胡立德没有不良嗜好,就喜欢撕纸,撕纸练手、健脑又养心,他91岁了,身体不错,脑袋也清楚,老伴也就随他去了。
传承
愿撕纸艺术让更多人受益
胡立德跟徒弟华兴富研习撕纸数十年发现,撕纸有着深厚的民俗造型基础,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民间特色和艺术风格。北方撕纸粗犷、浑厚,造型简练夸张,以注重地方民俗,表现生活、劳动场景及戏曲人物题材为主。南方撕纸简朴、流畅,造型富有装饰性,以表现生活、劳动、娱乐、喜庆场面为主。
胡立德撕纸,兼具南北方撕纸特点。他的作品主要有生肖、名人、景点、脸谱系列,此外,他还撕祠堂人物。胡立德是北宋著名学者胡瑗第31世孙,惠山脚下有胡文昭公祠,胡立德根据家谱记载,为祖先撕出了一幅肖像画,惟妙惟肖,很是传神。这些年,胡立德撕了近百位祠堂祀主,“惠山祠堂群百位大儒名贤像”也成为他的主要作品之一。朱熹、强仁山、张载、顾光旭、陶正中……胡立德看家谱撕人像,陆续送给各姓氏宗亲会,收到祖先撕纸像的后人对胡立德感激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