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终于接近尾声了,但这两天“秋老虎”的造访,让人热得烦躁,尤其是体质弱的中老年人,一不小心就会得痢疾等病症。
“秋老虎”如此可怕,那此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今天就给大家说说末伏期间的养生要领,助您过好入秋第一关。
1、依然有高温天
“秋老虎”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俗称末伏。秋老虎来临,炎热的天气仍然持续。现在虽然已立秋,但气候还会回热,全国多地仍会出现持续性高温天气。
2、暑湿未退
如要用一个词形容立秋后的天气,一定是“暑湿”。夏末初秋天气又热又湿,再加上人体胃肠功能经过一个盛夏的消磨,很容易暑湿困脾,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等情况。
3、早晚温差变大
“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这句话形容此时多变的天气最合适不过。一天中的气温跨度最大可能到10多度,而这样的昼夜温差,最受影响的就是血压。
4、燥气逐渐盛行
立秋后,早晚天气稍感凉爽,然而秋燥正悄然而起。也就是说从立秋开始,燥气开始逐渐盛行,更可能化作燥邪伤及人体。
“四不要”
1、不要冷水冲身
虽然到了立秋,可是天气还是十分炎热,不少人会把洗热水澡这个习惯给排除了,出了一身汗,觉得洗个冷水澡才舒服。其实天气越热,湿气越重,热水洗澡就显得更有必要。
2、不要剃光头
头发是一个人的天然保护伞,没有了头发的保护,人就失去了遮阳挡物的天然屏障。其实,剃光头并不能起到降温的效果,因为是光头,皮肤吸收的热量反而会增加。
3、不要露三个部位
脖子、后背、脚部,这些都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一定不要继续穿短裤、背心之类太清凉的衣服,否则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急剧收缩,引发危险。
4、不要在室外做剧烈运动
立秋之后,适度运动,避免因小失大。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应当避免剧烈运动,不要大汗淋漓,最好慢慢地增加运动量,否则会伤阳气。
建议立秋之后做一些舒缓的运动,如太极拳、瑜伽、步行。每天快走30分钟~1小时,以微微出汗为宜。
“二不睡”
1、不睡“湿发”的觉
2、不睡“过了子时”的觉
立秋之后,凡过子时还不睡的,身体状况一定会越来越差。习惯了熬夜的人应该能感觉到,要是某一天早睡,也就是11点之前安稳睡了,第二天精神状态和皮肤都会变好。
另外,贴的时候也可以配合摩腹,操作非常简单,两手中间三指相接,由心窝腹中线部位推下,直推至耻骨联合处,共21次。
如果推腹时感觉到细微的硬块、结节、气团、痛点……记得着重按摩这些区域。以拇指外的四指,稍稍用力拨揉,可以把深部的毒素引到浅表来,把阻滞点揉开,散掉。
用劲要灵活掌握,不要太大,以免伤到内脏。听到胃肠鸣叫,打嗝放屁更是常见的,畅通舒爽。
推腹能把中焦的堵着的地方疏通开,不仅联通上下气机,更显著的效果是瘦肚子、安眠、排便、调经。
怀山药
提到养脾胃不得不提山药这位大神了,这是近代名医张锡纯的挚爱之品,他喜爱并且擅长用山药治病,单用一味,也能起到很妙的作用。
罗大伦老师也专门研究过山药的妙用,对它的养脾益肺、补虚益肾的功用很是肯定。
《神农本草经》里说它:「山药味甘温,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
山药色白入肺,它的颜色是白的,入肺经,大补肺气。味道煮好了应该是甘甜的,归脾,入脾经,它的枝叶非常浓又可以补肾。肺、脾、肾三脏都补了。很全面,又很简单,只需要一味,药食同源,补而不滞,不热不燥,男女老少都可以吃。
是不是很巧?色白应秋,又同入脾肺肾,所以山药最适合在长夏之际、夏秋之交用来补养脾胃了。
平时脾虚湿重的,可以加一点儿薏苡仁一起煮,家里孩子不爱吃饭消化差,脾胃弱的,可以煮来给孩子喝,坚持喝上一个月以上,对孩子脾胃功能的养护是非常有效果的。
山药还能养肺肾,孩子免疫力低,爱感冒、不长个儿的,简简单单煮山药水喝,比吃药要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