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藏身于街巷中的修补小店虽然不起眼却能解决民生“大难题”
拉链坏了在哪里换新?衣服破了找谁缝补?钥匙丢了到哪里能配……居家过日子,难免遇到此类小问题,但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身边的时尚商店、文艺小铺越来越多,修修补补的小摊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小修小补”反映的是一座城市的“烟火气”,不应被忽视。日前,商务部提出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日前,记者深入岛城街巷,探访“小修小补”店的现状和发展,聚焦便民生活圈的发展和变化。
小店蕴含“大民生”
“小时候这样的小店可多了,现在是真的难寻。”住在红谷滩的钟女士感慨,“我现在缝补衣服主要还是去老城区,找那些我熟悉的老师傅。”在钟女士看来,虽然缝补衣服算是小活计,却很考验师傅的手艺。
“中山路有位师傅的手艺是真的好,她补过的地方几乎看不出痕迹,甚至还能绣上一些装饰。”钟女士感慨道,如今小店难寻,每次有需要,她都会和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先打听一下。
对90后胡女士来说,缝补小店帮她省了许多退货的麻烦。“在网上买的衣服一旦大小不合适,需要改一下尺寸,找家缝补小店能省下不少事。”去年冬天,胡女士在网上买了一件呢子外套,收到后发现不喜欢外套上的某处装饰,便找了家裁缝店,把多余的装饰剪掉。“经过修改后,一点也看不出来有缝补的痕迹,就像衣服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现在,胡女士有衣服要修改,都会去裁缝店处理。“我们公司楼下有两家缝补小店,现在生意可红火了,每次去都要排队呢!”胡女士感慨道。
小店的存在解决了市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岛城像缝补店这样的“低频刚需”店有多少家?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记者连日来通过走访发现,这些小店大多藏身于小区内或背街小巷里,它们没有醒目的招牌,往往就是挂一个写着“缝补”或“配锁”的牌子,看起来很不起眼。
/记者手记/
让“小修小补”回归生活
诚如任师傅所言,“小修小补”的确很有意义。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刚需”,“小修小补”已不仅仅是修鞋、配钥匙。日前,商务部提出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一圈一策,推动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完善生活基本保障类业态和品质提升类业态。
“小修小补”让居民享便利、摊主有生计、社区畅经济。值得注意的是,“回归”的前提是“有序”,通盘考虑布点和后续管理运营才能长久,各方利益才能得到保障。
修鞋匠任培春
修鞋修包修拉链
一干就是15年
在李沧区书院路与峰山路交界处,路边停放着一辆改装的电动三轮车,里边放着各种修理工具和材料,这就是任培春的修鞋摊。任培春告诉记者,自己靠着手艺闯天下几十年,修鞋、修包、修拉链……小修小补的生意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如今虽然年纪大了,但始终不舍得关掉修鞋摊。
任培春正在为顾客修包。
什么样的鞋都难不倒他
今年52岁的任培春已经在青岛闯荡了15年。他说,对于自己来说,修鞋是主业,和街坊聊天是副业。“我要穿出去旅游,万一鞋底掉了怎么办?你给我想想办法。”“没那么容易掉的,这个要上线或者粘胶,粘胶的话要全部拆完。”任培春一边补鞋,一边耐心地向顾客讲解最佳修补方案。
修的鞋多了,任培春的手艺愈发纯熟。随着皮鞋制作工艺的迭代升级,他也练就了多种技能,从钉跟、改跟到换底、贴底,再到调色、改色,只要是鞋子方面的问题,都难不倒他。为了精进手艺,他还专门学习过。他补过的鞋子,几乎都能还原原貌。
从业20多年的任培春既修过两三百元一双的普通鞋,也修过十几万元一双的高档鞋,他经手的鞋得有十几万双,每一双都要修得美观、牢实、经穿,修得让自己满意,才会交到顾客手里。很多老顾客驱车十几公里来找他修鞋。
“我的摊子能支撑这么多年是有原因的,如果老是停留在以前的技术水平,早就被时代淘汰了。”任培春说。
“小手艺”方便了居民
任培春是菏泽人,2008年从杭州来到青岛,在汽车东站附近摆摊修鞋。“我高中毕业后去了广州,在鞋厂打工,后来辗转到上海干服装生意,再后来到杭州干起了修鞋,至今20多年了。来青岛后,我在一个小市场里摆摊,后来小市场被改造了,我就搬到了李村商圈,一直坚持到现在。”任培春说,刚开始摆摊时,每月收入几百元,比很多上班族的工资都高。如今修鞋的客人不多了,虽然收费标准提高了,但相应的成本也增加了,除去成本,每月能赚两三千元。他告诉记者:累是累了点,但感觉比较舒心,“虽说修鞋小摊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我常年坚持出摊。能给人家解决着急的事,我感到很高兴。”
说话间,任培春接过秦女士拿来的两双鞋,从身边的皮料上剪下一小块补丁,然后用修鞋机缝补几下便好了。
“一个街区有一个这样的小摊,是整个街区的福气。任师傅的手艺是老百姓最需要的,解决了好多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骑车前来修理背包拉链的杨女士早已和任培春处成好友,连连夸赞他的好手艺和低价格。
随着时代的变迁,来修鞋摊光顾的大多数是老人家,“年轻人修鞋的少了,对于老人来说,修补是一种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当记者问起修鞋小铺将来会不会消失,任培春说他不这么认为,“现在有那种高端的修鞋机器,只不过修鞋会贵些。”(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徐小钦)
30多年坚守方寸修表台、缝缝补补28年没她改不了的衣服、70岁坚持走街串巷磨剪子……
他们是市井街巷的“守艺”人
走进团岛农贸市场,在入口第一个水果摊右转,走几步就能看到“修表配钥匙”的招牌,摊主张克利已经修了30多年的钟表,是老城区远近闻名的修表匠人;在北村农贸市场一家没有门头的改衣店,老板娘王珍正在忙碌着,衣服的大小、长短都能改,拉链坏了可以换,对从业28年的她来说,就“没有改不了的衣服”;“磨剪子嘞,抢菜刀……”随着70岁老手艺人贾树峰一声吆喝,北全福小区一下子跑出多名居民,拿着剪子、菜刀找贾师傅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少“小修小补”摊位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可仍有许多手艺活没有消失,而背后也隐藏着手艺人的坚守。
修表匠张克利
30多年一心一意修复“旧时光”
走进团岛农贸市场,在入口第一个水果摊右转,走几步就能看到“修表配钥匙”的招牌,一张老旧的修表台围出一方闹中取静的手作空间,修表台后方几平方米的店铺里,墙上挂满了各式钟表,看上去仿若设计师精心设计过的景观。修表匠张克利已经修了30多年的钟表,成为老城区远近闻名的修表匠人,他用双手让无数已经停产或者无法更换零件的老钟表“起死回生”。
张克利在自家店铺里忙碌着。
不忘初心苦练技艺
张克利的修表台上散落着一堆细碎的修表小工具和手表零件,处处都展现着岁月的痕迹。他戴上放大镜,小心翼翼地用撬刀撬开手表后盖、拿出机芯,仔细检查线圈线路板等零件,对损坏的部分进行修补或更换。一番操作后,他把手表放于耳畔,听那滴答滴答的摆轮声音,检测手表是否修好了。“我特别喜欢各种钟表走针的声音,所以店内也挂满了表,除了方便出售,这些滴滴哒哒的声音让我心安,而且满墙的表看着也很开心。”张克利指着满铺子的钟表向记者说。只见各种表盘丰富多样,山水画、卡通人物、欧式极简等图案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
时光荏苒,张克利年复一年地守着他的修表摊。“修理钟表是一项极其细致的工作,一个钟表里有着上百个零件,有些零件极其微小,甚至非常脆弱,修理时需要万分细心,手上的动作稍有闪失,就有可能损坏表芯。”凭借着对修表的钟爱和精湛的技艺,张克利一干就是30多年。“说来也惭愧,因为自己的性格不太喜欢和人交往,青年时就选择了修表,一来比较轻松,再者工作环境比较单纯,只和仪器打交道就行。学艺时我上手还是很快的,师父经常夸我有天赋。”张克利说。
“刚入行时,手表在那个年代可是高档货,一块普通手表的价格相当于几个月甚至近半年的工资,因此很多人都不放心将手表交到不熟悉的修表店去修,但是我就能让大家信赖。”张克利腼腆地笑着告诉记者,让大家信赖的秘诀就是认真负责的态度。“刚开始学修表的时候根本没机会接触到表,要是不小心弄坏了,半年都白干了,所以就只能拿便宜的小闹钟练好基本功。‘栽、挫、盘’听起来简单,学个几年也不一定有效果,当时都是练基本功一直到半夜,期间也想过要放弃,但是练好自己的技术是对客户最大的负责,也就坚持下来了。”张克利说。
与时俱进赢得口碑
如今,机械表渐渐被石英表取代,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戴时尚、高档的手表,这让修表行业一直没有淡出市场。张克利说,随着物价的上涨,30年前修一块中山牌手表只要8毛钱,现在修一块手表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有的甚至更高。
不论什么人光顾、带来什么样的表,张克利总是一视同仁。由于他技术精湛,收费公道,在周边积攒了不少回头客。记者在采访中遇到了来修手表的市民李女士。“我住在云南路,这块手表是我外甥去国外玩时买给我的,已经好几年了,最近突然不走了,以前我家老头子就来找过张师傅修表,说张师傅手艺可好了,所以我就过来了。”说着,李女士颇为爱惜地擦了擦表盘玻璃,将手表递给张克利。看着自己有故障的手表在张克利手中拆开、修理、表盖复位、对时,短短几分钟,手表便修好了,李女士对张克利的手艺赞不绝口。
裁缝王珍
28年一针一线“拯救”不合身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少“小修小补”摊位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可裁缝这门手艺活一直都没有消失。人们穿着的衣服出现一点小问题不舍得丢弃,或网购衣服不合身懒得退换时,就会找裁缝进行简单修改,改衣行业因此焕发了活力。裁缝摊主王珍已经改了28年的衣服,对她来说,真的“没有改不了的衣服”。
王珍(右)和顾客沟通如何改衣服。
缝缝补补让衣物合身
王珍的改衣店位于北村农贸市场的西入口处,虽然不足5平方米,却因为她的手艺好而远近闻名。只见王珍坐在缝纫机前,一边与客人聊天,一边手指不断翻飞,一件件不合身的衣服在她手中逐渐完成了蜕变。摊位上物品繁多却不杂乱,放置着缝纫机、三线机、五线机、暗缝机等必备的缝纫机械,堆放着待改的衣服和各式各样的纽扣,还有五颜六色的线轴,熨衣板上放着长剪刀、软皮尺、熨斗等,另一侧整齐叠放着一堆已经改好、等待客人来取的衣服。
趁手脚灵活争取多干几年
老顾客带熟人过来,熟人再带新的顾客来,王珍凭借着真诚的态度和精湛的手艺,将新客变成了回头客。开门做生意,有时难免与客人产生误会。有一次,一名客人来找她改衣服,她因忙碌忘记了,客人依约来取时,当场就把王珍一顿数落。王珍连连道歉,请他坐下来,立马帮他改。20分钟后,客人看到改好的裤子,气消了,连夸王珍的手艺好。“开店后认识接触形形色色的人,每天跟他们打交道,也是一门学问。”王珍说,有时会受点委屈,但更多的时候是开心。近几年,来店里改衣服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其中大部分偏爱网购,有些大小、长短不是很合适,就拿来让王珍帮忙改。“网购衣服因为不能先试穿,很多人买来穿了不合身又不舍得扔,就拿到我这里改一改。我一般都可以改成他们期待的样子,每当看到顾客拿到我改的衣服后露出满意的笑容,我就很有幸福感。”如今,王珍做缝纫这一行已有28年,她希望趁现在手脚还比较灵活,争取再多做几年,“现在像我们这样的摊儿不多了,能做得久一点就再坚持坚持。”
磨刀人贾树峰
70岁走街串巷不为赚钱
“磨剪子嘞……”这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人童年时熟悉的声音,吆喝声成为大街小巷里独特的音符,也承载着一代代人对于传统生活方式和老手艺师傅的亲切回忆。时过境迁,如今这种老手艺在都市生活中已经不常见。
磨刀磨剪子“自学成才”
“磨剪子嘞……”随着老手艺人贾树峰放开嗓门一吆喝,北全福小区一下子跑出来4名居民,拿着剪子、菜刀奔他而来。居民们感慨地说,现在找个磨剪子的老师傅可难了。几个围着贾师傅的街坊七嘴八舌地说,现在换一把新菜刀少说也要20元,磨一下还能用很久,只要5块钱。
正在这时,贾树峰的手机响了,一家酒店约他第二天去磨十几把菜刀。贾树峰乐呵呵地解释说,磨剪子、菜刀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他的生意现在都有些忙不过来了。
贾树峰来自栖霞农村,今年70岁。10年前,他来到青岛帮着儿子带孩子,直到几年前小孙子上了幼儿园,就走街串巷磨剪子、菜刀挣点“外快”,这一干就是6年。谈及从事这一行当的经历,贾树峰颇为得意,笑称自己是“自学成才”,庄户手艺在他眼里没有什么是自己不会做的。在他看来,磨刀剪没有什么难的,市民自己在家也能弄,但是要想磨出“吹毛断发”的效果,那需要一些技巧。磨剪刀比磨刀用时要久一些,磨好一把刀需要三四分钟,而磨剪子需要五六分钟。打磨时,剪刃和磨石的角度及剪刀中轴的松紧度等都非常考验手艺人的功底。从业这么多年下来,贾树峰的技艺早已是炉火纯青,无论是剪子还是菜刀,只要交到他的手上,仅凭声音就能判断哪里出了问题。
不愿放弃这门老手艺
边跟记者聊着,贾树峰的手里也没停下。15分钟左右,他眯着眼将刀刃仔细看一下,用拇指感受一下刀刃的锋利程度。“有的刀上有缺口,需要反复打磨,把缺口磨平。”贾树峰介绍,磨刀并不像看起来简单,对于力度的掌握有很严格的要求。
“磨完拿回去要是不好用了,你回来找我,我在这里磨了五六年了,大家都很认可的。”贾树峰对顾客说话的间隙,就有源源不断的客人前来询问,当他把磨好的刀交还给顾客时,下一把刀就递过来了。“我在这附近住了3年,每年就会来找他磨一次刀,他技术很好的。”住在附近的居民黄先生说,每次在旁边等着磨刀,都会有很多路人被吸引过来看这门老手艺。黄先生笑称,“只要贾师傅在这里,以后都会来找他磨刀。”
“他磨过的刀、剪子很耐用。”一名围观市民称,平时他也会找贾树峰磨刀。听到这话,贾树峰笑了。在贾树峰看来,打磨一把剪子、菜刀,就像是打磨一件作品,如果出来的效果自己都不满意,那别人就更不用提了。正是因为这种对工艺的精益求精,他的手艺在大家的心中也留下了“耐用”“好用”的口碑。这几年,贾树峰的足迹踏遍了30多个小区。
贾树峰说,“磨剪子、菜刀既可以锻炼身体,又能帮别人忙,为啥不做?看到一把把锈钝的菜刀在自己手里焕然一新,特别有成就感。现在没有年轻人愿意从事这一行,这门老手艺以后怕是要失传了。”贾树峰说,儿子经常劝他不要再干了,但他不愿放弃这门老手艺,只要身体硬朗就会继续坚守,不为赚钱,而是享受其中的乐趣。(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王彤徐小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