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五金,滥觞于汉魏六朝,兴于晚唐两宋,清代盛极一时,民国有所发展,一九四九年后以“小五金”名世。小五金生产遍布全县,尤以龙水镇为著,“龙水小五金”闻名于世。
唐末昌州刺史兼静南军节度使韦君靖,于大足县北山建永昌寨,并凿造佛像。“峥嵘一十二峰,周围二十八里”,“芟薙草木”,“畚锸云至”,“粮贮十年,兵屯数万”。君靖以“义军”起家,“为国为民”,“亲提黑槊”,为唐王朝屡建殊功。其军需自筹,无朝庭供给兵器,兵器、匠具等只能自给。北山《韦君靖碑》100多名节级将校署名中,有“修造将”10名之多,又有“龙水义军镇遏使”,“龙水镇将”各1名,龙水为其驻防重镇。此外昌州所辖永川县及邻县铜梁等均产铁,可供冶造。
五代及两宋,大足石刻造像鼎盛(现有石刻造像点100余处,存像5万余尊),僧侣云集,“五分佛制,半月剃发”,匠具、生活用具用量极大,推动了五金业的发展。北塔内60号南宋石刻造像记有“大足县玉溪井住铁匠刘杰”,“施铁索一条重三十斤”并劝另一“铁作户”施铁索3条的记载。
元明时期龙水铁器未见记载,但元末大足县民韩法师(称“南朝赵王”,比红巾军起义早十余年)领导的白莲教起义,以中秋月饼夹递消息,相约“八月十五杀鞑子”,大量兵器当为自造(因统治者禁令,一般不可能从其他途径获得)。明嘉靖年间大足白莲教民蔡伯贯起义,于大足七宝山集结教徒、民众数千人,所需大量兵器亦当为自给。又传龙水郑氏剃刀户明未避乱遵义,清初返原籍复业。
清乾隆年间,龙水镇初步形成铁器专业市场。乾隆《大足县志》载:“足邑玉口山颇产铁”,可供原料。“玉口”即玉龙,又产煤,故清代中叶玉龙场铁器业发达。清代著名学者张澍纂修的嘉庆《大足县志》载“玉口金鸣”为大足县“八景”之外续增“十景”之一:“山在龙水镇东南,双峰对峙,肆列当中,比屋人家,以冶为业。当炉火纯青,铮铮四起,非丝非竹,余韵铿锵。直疑天台赋手从玉口中齐作,掷地金声。”为当时大足一大特色景观。光绪年间龙水铁器形成十八行,大足知县丁昌燕大力支持,颁布铁器行行会——老君会行规,本匾刻于八景宫老君会馆(占地1100多平方米,有摊架300多个)悬挂,称《永定章程》,大大促进了五金业发展。清末从业人员20000余人,花色品种700多个,盛极一时。清末民初,大足“十眼锦”、“将军不下马”等制锁工艺不断出新。
民国时期龙水铁器与重庆、成都鼎足而三。民国初年,铁户星散避乱,继后军阀混战,龙水一度成为四川10多处造枪基地之一,民用铁器排斥殆尽。抗战期间,重庆成为陪都,五金销量大增,龙水铁器复兴,一些名牌产品如“金忠菜刀”、“国货小刀”等精益求精,抵制日货。1945年5月,龙水“五金工业同业公会”、“五金输出业公会”等成立,龙水铁器正式称为“五金”。抗战中,还生产十字镐等支援前线。抗战后期估拉壮丁,逃避云贵者600余人,或师失其徒,或徒失其师,难以为继。抗战胜利,重又振起,五金从业人员3000余人,约占其时四川铁器业人数的1/5。随后通货膨胀,复陷困境。民国《大足县志》载:“业铁器者,龙水有铁货行一,凡附近乡镇所制铁器,皆入行集售,以剪刀剃刀最佳。”
一九四九年后,政府大力扶持五金生产。1952年12月,四川省《工商导报》头版头条以《五金之乡百花艳》为题报道了龙水镇手工业恢复发展情况。从此,“五金之乡”声名远播。1954年6月按国家计委统计分类标准,“五金”改为“小五金”,遂称大足为“小五金之乡”。龙水小五金在四川最早实行公私合营和合作化。1958年,全国卫生检查团团长吴晋航到龙水视察时,曾为毛泽东带去龙水旅游怀剪等小五金礼品。朱德、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都关心重视大足小五金,20世纪50~60年代,龙水小五金成为全国三大重点之一,“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西南有龙水小五金”。60~70年代,有“卓”字怀剪及万古牌菜刀等名牌产品,享誉全国。改革开放后,龙水小五金不断发展壮大,与大足石刻并称大足两大特色。1984年,龙水五金协会成立,1985年,西南唯一的五金专业市场建成。1992年,邓小平指定购买龙水邓氏菜刀。龙水小五金物美价廉,实用多能,经久耐用,钢火独到,历来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新编《大足县志·工业篇》有专章记述。
大足小五金历史悠久,享有盛誉,花色品种齐全,群众基础深厚,市场繁荣。名牌产品现有“永红”系列,“金忠”系列,“邓氏菜刀”“为民刀具”等。除龙水镇外,万古、石马、邮亭、三驱、中敖、宝兴、珠溪、龙石、智凤(原弥陀)、宝顶、玉龙、雍溪、天宝、金山、龙岗、棠香(原龙岗)等镇乡及街道亦生产五金产品,但专业户不多。1986年,县在龙水建有五金商品专业市场和为五金生产提供原材料的废旧金属市场,逢场天商贾云集,购销两旺,促进了五金生产的迅猛发展。又随旅游业的兴起,龙水五金旅游产品随之开发,绿色品种、名优产品逐年增多。据1991年调查统计,龙水从事小五金生产和商运的劳动力1.66万人,小五金产值达5985万元,为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的50%,利税总额逾700万元。龙水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五金商品集散中心,流通辐射国内25个省、市、自治区。
二、代表性非遗传承人
邓修建,男,汉族,现任重庆邓氏厨具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法定代表人。
1981年至今从事刀具生产、制作,全面熟练掌握了邓氏刀具传统锻打制作工艺流程及关键技术;2001年创办“大足县邓家刀厂”;2007年7月对邓氏兄弟刀业进行整合,注册了“重庆邓氏厨具制造有限公司”。
图为邓修建(右)工作中
三、非遗形态
龙水小五金具有吃废吐金、价廉物美、实用多能、经久耐用、钢火独到等特点,历来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许多产品尤其适应农村、少数民族及边民使用习惯。龙水小五金涵盖日用五金、匠作工具、农林器具、炊餐用具、综合杂件五大门类,2000多个花色品种。为千家万户之必需,市场广阔,经久不衰。从业人员逾10万人,1200余户。
(一)手工锻打·千锤百炼
龙水小五金制品中,尤以各类手工刀具(龙水刀)声名远扬。从古至今沿袭着手工锻打的传统工艺。经过匠人们红打冷锤,千锤百炼,精工制作,其产品质量堪称上乘。包切、包砍,不缺、不卷,长期以来深受欢迎。不少手工业者的家庭都是父教子、师带徒,早已成为当地的习俗。当地匠人有一条规矩:“凡是用铁打出来的东西要用得,要安钢火,不搞假货。”古往今来,世代相传。
(二)精心淬火·不缺不卷
要打造出好刀,必须要选择好的原料,要安好钢。另一重要环节是淬火。淬满火(无论淬水火、淬油火)的刀是一类刀,钢火好。是技术过关和经验丰富的工匠才能掌控的。
(三)特殊工艺·传统“发蓝”
(四)传统工艺·亟待承传
龙水传统手工锻打的刀具,其工艺流程:必须通过严格的材料选择,多次红打冷锤,充分改变其金属的分子结构,观其形、听其声。经过安钢锻打、精心淬火、抛光水磨,从而打造出硬度高、韧性强、锋利易磨、经久耐用的好刀。其关键的工艺流程和环节,是现代机械化生产所不能替代的。
(一)邓氏安钢菜刀
邓氏安钢菜刀材质好,传统手工工艺制作,背子厚、刀口薄、镗子空、口子利、光度佳、轻便耐用。1992年8月,邓小平要买龙水邓家刀,邓氏兄弟赶做菜刀、厨刀、砍刀10把。时任重庆市委书记肖秧从北京出席党的十四大回来,再次购买邓氏刀具40把,带给中央有关领导。事后,中央电视台专访邓家刀业。龙水人深受鼓舞,编歌谣传颂:“千载龙水小五金,产品中外远闻名,邓小平用邓家刀,国务院连幸光村。”
(二)“卓”字怀剪
“卓”字怀剪,系1952年周树荣首创,此剪启用时不过三寸,叠后像只小挂表,携带方便、安全,造型美观大方,旅游者、军人特别喜欢,风靡全国,誉称“旅客之友”。1958年曾以此剪作为礼品献给毛主席。60年代浙江温州、杭州“张小泉”先后来人学习,取回资料相继生产。
(三)万能指甲刀
二十世纪50年代徐文彬创制,整个刀体由指甲刀、裁纸刀、压刀杠杆兼锉刀三部分组成,能折能伸,伸长130毫米,折叠57毫米。设计精巧、钢火好、刀口合缝严密、坚韧锋利、牢固结实。能剪手、脚指甲,丝线,剪32号铅丝、钢丝,不卷口、缺刃;也可割底、削物、取钉、上下螺丝、扎眼穿孔、装订书册、敲击钉子,一剪多能,称万能指甲剪,50年代末停产。现有少数农村专业户生产。
(四)金忠牌刀具
金忠小刀为抗战时期金万一所创,是爱国名牌。二十世纪80年代,金氏三兄弟恢复传统名牌,选用优质不锈钢为主要原料,配以牛角纯铜、不锈钢刀把。产小刀、旅行刀等多个品种,注册的“金忠”商标已获重庆市著名商标称号。
(五)永红厨刀
1987年渔箭村赵治良创办“红化机械厂”,生产安钢菜刀、砍刀、西瓜刀、面包刀等,在西南独创8件、10件套系列刀具。1998年获中国质量万里行西南地区群众信得过产品金奖。
(六)飞天牌剪刀
由龙水剪刀厂出品,分窝槽、平槽两类,为龙水独家生产。平槽继罗字中剪、夏字花剪、齐未剪、尖未剪传统,造型美观、圆滑光亮、尖锐锋利。1978年四川省三刀质量评比会上当众剪切叠成一寸宽、40层厚白布,不卷口、不断裂、不变形,快如刀切,评为剪切厚布之王。
(七)不锈钢炊餐用具
1980年由重庆特殊钢厂供应材料,龙水菜刀厂开发不锈钢刀具,相继生产不锈钢锅铲、汤瓢、饭瓢、小厨刀、水果刀等20多个品种系列。产品精致雅观、经久耐用、抗腐蚀强。
图为质量检查
五、主要特征
以龙水传统锻打刀具为例:
(一)选材讲究。传统锻打土刀须选用厚材料,表面为软材,中间为高碳钢材质;锻打不锈钢刀,需选用同等不锈钢材质中的厚材;锻打夹层刀,仍需选用不锈钢厚材,同时选用高碳、高铬合金钢材料。
(二)工艺特征。传统刀具主要工艺流程:选材(表面材料和中间材料)→下料→夹钢→溶化→锻打成型→修样→削铁找钢→淬火→校直→水磨刀口→打磨→检验→上把→检验→包装。(出于技术保密原因,不做具体细节阐述)
传统锻打刀具工艺最大的特征是:采用祖传手工技术,千锤百炼,充分改变其金属的分子结构,从而增大材质的密度、韧性和柔性,生产出的产品具有硬度高、锋利、易磨和经久耐用的效果。是机器设备产品无法比拟的。
(三)产品特点。刀具产品是居家必备的生活工具之一。用上一把好的刀具产品让人心情愉悦。怎样算是好刀?至少说应具备手感轻、刀口锋利、省力、耐磨、耐用等特点。
传统锻打土刀:刀背厚、膛子空、刀口薄、刀口硬度60度以上。使用手感轻、省力、经久耐用,易磨,广泛适用于城乡普通家庭和餐厅厨用。
锻打不锈钢刀:刀背厚、膛子空、刀口薄、手感轻、省力、易磨、经久耐用。刀口硬度一般在52-53度之间。
锻打夹层刀:因在传统工艺基础上,溶入了高碳、高鉻合金钢材料,硬度达到60度左右,除具备锻打土刀的特点外,刀口极其锋利,还具有不起锈等特点。广泛适用于各大宾馆、高档酒店使用。目前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为新型实用和发明两个专利。
六、非遗发展趋势
(一)历史价值。龙水小五金具有1200多年的历史,与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相伴而生,经过千百年的演绎和传承,其产品体系已涵盖“日用五金、工具五金、建筑五金、农用机械、船用五金、铁路配件、汽摩配件、矿山机械、医疗器械、电力金具、有色金属、民族乐器”等12大门类、200多个品种、2000多样花色的产业集群,堪称中国西部一绝。上世纪50-60年代,龙水小五金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亲切关怀;90年代初,龙水邓家刀两度走进中南海,成为一代伟人邓小平和其他中央首长家庭的专用产品,中央电视台曾专题予以报道,知名度可谓声名远播。
(二)带动价值。龙水小五金产业经过千余年的演变和发展,目前已形成以龙水镇为中心、辐射周边16个街镇乡、拥有10万余人参与制造的产业集群。2005年9月,中国日用五金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授予大足县“中国西部五金之都”殊荣;2007年,大足县以五金产业发展为载体成功申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同时,极大地推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带动百姓致富。2007年,全县五金产业总产值达到67亿元,成为大足地方经济收入的“半壁河山”。近年来,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龙水五金博览会已成功举办了四届。
(三)艺术价值。制造一件小五金产品,需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以传统锻打刀具为例,需要经过“选材(表面材料和中间材料)→下料→夹钢→溶化→锻打成型→修样→削铁找钢→淬火→校直→水磨刀口→打磨→检验→上把→检验”等工序。需要工匠高超的技艺,才能把握好各个环节。因此,其工艺和人才具有稀有性。
从外观方面讲,具有花色多样性,如厨师切片刀、厨师斩骨刀、家庭切片刀、家庭斩骨刀、桑刀、水果刀等。讲究造型的姿态美、尺寸长短、重量大小、安钢多少、有无雕刻、锈蚀程度等工艺几工艺水准。
从内在方面讲,产品工艺讲究美感。制作工艺不是天生俱来,是靠着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而来,具有稀有性。
(四)实用价值。小五金尤其是刀具产品,是百姓家庭、食堂、宾馆、餐厅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市场需求量巨大,前景广阔。龙水传统锻打工艺产品,以其刀背厚、膛子空、刀口薄、刀口硬度60度以上、使用手感轻、省力、经久耐用,易磨等特点,深受城乡居家百姓喜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是重庆极具地方特色的工艺之一。
主办单位:重庆市大足区美术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标识码:50011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