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剪刀嘞,戗(qiàng)菜刀……”曾经泸州城的大街小巷里,都曾传出过这样的吆喝声。听到这个声音,家中有菜刀需要磨的市民,都会从窗户中探出头来,高喊一声:“磨刀的,等一下!”然后急急忙忙拎着菜刀出门。扛着一条板凳的磨刀匠人,则找个地方坐下来,开始一边磨刀,一边跟大伙儿摆起龙门阵。
这是老陶干“磨刀匠”的第五根板凳
粗细两块磨刀石换着磨
“现在都是电梯房多,如果只靠走街串巷,怕是养不活自己咯!”63岁的磨刀匠陶加达笑着说。
4年前,陶加达放弃了自己多年以来“走街串巷”的谋生方式,选择进入公司拿月薪。虽然干的事情还是磨刀,但有一份固定的收入,让迈入老年的他感觉更踏实些。掰着手指头算算,今年已是他干磨刀匠的第33年。
手艺来自祖传曾辗转多地磨刀
陶加达的家在龙马潭区水井坎。因紧邻回龙湾,本世纪初,水井坎一带曾经聚集了大量外来打工的人。这片“城中村”里多是低矮的房屋,沿街的小吃铺、饭馆一家接一家,这对走街串巷的磨刀匠来说,就是最好的市场。
“饭馆一般有五六把刀,住户一般两三把,半天下来可能才走一条街。”陶加达说,20年前,他从云南回来定居泸州,就是觉得这里有磨刀的市场,也适合长期居住。
陶加达是四川资阳人,父亲就是扛着板凳的磨刀匠。30岁那年,在乡间生活的陶加达找不到更好的谋生手段,这才跟着父亲当了磨刀匠,毕竟那时的他要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
为啥此前不愿意干磨刀匠呢?陶加达说,磨刀匠最难不是“磨刀”,是要“走”。每天要走很多路,而且是在户外走,春夏秋冬风吹雨打,基本上没有休息的时候。
但再难也要生存,陶加达只得扛起板凳,跟在父亲身后,一边学习磨刀技术,一边吆喝着“磨剪刀嘞,戗菜刀……”
此后的十年间,陶加达主要穿梭在云贵川交界的几个城市,这些地方饭馆多且生意好,老板们出手也阔绰,几家饭馆的刀加起来就能磨半天。
但年近40岁后,陶加达有些厌倦这种东奔西跑的生活,他想和家人孩子在一起,找一个适合的城市生活。最终,陶加达选择了此前从未来过的泸州,因为“遇到的好多饭馆老板都是泸州人,听他们说泸州好!”
失去“半壁江山”放弃“走街串巷”
陶加达已经记不得上一次磨剪刀是什么时候了。如今的家庭已经很少有人自己做衣服,街边的裁缝店也日益变少,这就使得曾经是“半壁江山”的磨剪刀业务几乎消失。
在陶加达看来,磨剪刀比磨菜刀复杂多了。因为剪刀是两片式的,磨的时候需要调整剪刃与磨石的角度、剪刀中轴的松紧,以及两片剪刃合到一起时刀尖的对齐合拢,这些都是技术活儿。
陶加达说,看一把剪刀有没有磨好,主要是看剪刀是否不咬口、不紧口、不松口,剪子尖部必须“合口”,一刀下去后,既不能有毛边,也不能有剪不断线的毛毛。因为刃面短小,往往更讲究角度,也更费心思才能磨好。
而磨菜刀的重点在于刃口的磨砺,使刀刃变得锋利。磨刀匠在磨一阵后,会用手指在刀刃上轻轻刮一下,眯眼再看看刀锋,以确保刀口的直线性和锋利度。磨好的菜刀刀口是一条直线,刀口上面还会磨出一条黑线来。
如今,陶加达加入的公司在泸州城里巡回服务,陶加达已经不用再走街串巷,毕竟失去了磨剪刀这个业务后,单靠每天走也“走”不出更多的业务来。目前,陶加达所在的公司一共有3名磨刀匠,他是其中年龄最大的。
6月26日,陶加达所在的公司走进江阳区酒城首骏小区服务,陶加达这天的任务就是磨刀。当天得知小区里有免费磨刀的服务,酒城首骏小区居民好多一早就来排队,各式各样的袋子里装着每家每户几乎每天都要用的生活用具,而陶加达的任务就是把它们变得锋利起来,让它们“精神抖擞”再回到主人家里。
已扛坏四根板凳打算磨到磨不动
“现在进社区一天大概要磨100多把刀,磨刀这一行既要有技术,还要有体力。”陶加达说,他们从资阳来泸州磨刀的人,最多的时候有20多个,现在只剩下几个了,他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毕竟年纪慢慢大了,“我已经用坏四根板凳了,干到磨不动的那一天吧!”
每天接触各式各样的刀,陶加达也练就了“一眼识好刀”的火眼金睛。最开始他磨的都是铁刀,后来有了不锈钢刀,还有不锈铁刀,现在各种品牌的刀也层出不穷“,张小泉”“阳江十八子”“双立人”……
“啥子叫好的磨刀匠?像我磨过的刀,一般正常用至少一个月。但有的人磨的刀,可能过几天就又得磨。”陶加达对自己的技术很有自信,唯一遗憾的是自己没有“接班人”——儿子不愿磨刀,选择了他自己喜欢的工作。
陶加达认为,无论多好多贵的刀,如果磨不好同样不好用。他很担心,等自己这一批磨刀匠干不动之后,还有谁来磨刀呢?久而久之,这个行当便会因没有“接班人”而从此失传,磨刀的吆喝声再也听不到了,只能成为一代人永远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