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灾害是指有毒有害的化学物品在生产、使用、经营、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每年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引起泄漏、污染、起火、爆炸,造成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事故时有发生。那么,对于学校而言,化学实验室中的安全问题及应急处理与防范应该引起我们师生的高度重视。化学实验所用的药品种类繁多,有的是易燃、易爆、剧毒和有腐蚀性;在实验中使用不当就可能发生火灾、中毒、烧伤、爆炸等意想不到的事故;下面介绍一些处理初中实验事故的常规方法。
一、处理初中实验事故的常规方法
(1)酸灼伤:不慎将酸洒在皮肤上先用大量的水冲洗,再用3%~5%的碳酸氢钠溶液洗涤,涂上油膏,并包扎好。眼睛上用大量的水冲洗,再用1%的碳酸氢钠溶液洗,最后滴入少许蓖麻油。衣服上用水冲洗,再用稀氨水洗,最后用水洗。地上则撒一些石灰粉,再用水冲刷。
(2)碱灼伤:不慎将碱液洒在皮肤上用大量水冲洗,然后用1%~2%硼酸或1%~2%醋酸洗,最后涂上油膏包好。眼睛上用大量水冲洗再用1%硼酸洗后,滴入少许蓖麻油。衣服上用水冲洗后用1%醋酸溶液洗涤,再用稀氨水中和,最后用水冲洗。
(3)溴灼伤:皮肤上立即用酒精洗涤,涂上甘油用力按摩,并将伤口包扎好。眼睛上用大量水冲洗,再用1%的碳酸氢钠洗。
(4)钠灼伤:可见的小块用镊子移去,然后与碱灼伤处理相同。
2.割伤:轻者用蒸馏水冲洗,再用硼酸或双氧水洗净,涂上碘酒包扎好。重者先要按住血管,以防大量出血并立即送医院治疗。另外要防止伤口接触化学药品引起中毒。
3.烫伤:轻者可涂上玉树油或鞣酸油膏,重者涂以烫伤油膏后立即送医院。
(1)油类着火:用沙土或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也可撒干燥固体的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粉末灭火。
(2)电器着火:立即切断电源,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或四氯化碳灭火器灭火;切忌用水或泡沫灭火器。
(3)仪器内溶剂着火:用大块石棉布将火盖灭;如大面积着火,可用泡沫式或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4)金属钠着火:用沙土灭火,忌用水灭火。
5.药品中毒的处理
(1)溅入口中而未咽下的应立即吐出,用大量的水冲洗口腔;若咽下,根据毒物的性质给予解毒剂并立即送医院进行治疗。
(2)腐蚀性药品:强酸先饮大量水,然后服用氢氧化铝膏、鸡蛋白。
不论酸或碱中毒皆再以牛奶灌注,不要服用呕吐剂。
(3)气体中毒:将中毒者移至室外,解开衣领及纽扣,重者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6.试剂溅入眼入,任何情况下都要先洗涤,急救后送医院治疗。
若是固体化学物质落入眼内,应及时取出,以免继续发生化学作用;若是碱性试剂可用硼酸水洗,若是酸性试剂可用稀碳酸氢钠溶液洗涤,若一时没有这类溶液而情况紧急时,立即用大量蒸馏水或自来水冲洗。
7.使用失落标签未经鉴定的试剂引发的事故。例如,在配制溶液时错把硫酸当盐酸使用,造成伤害事故。凡失落标签的试剂一定要检验确定后再使用,以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8.用药过量引发的事故。一些实验虽然剧烈,但试剂量小并无危险,用药量稍大便会发生危险。如红磷在氧气里燃烧时,反应很剧烈,但药量少时并无危险。在做分组实验时,让学生观察红磷在氧气里燃烧时的现象,放入的药量一定要适量,不得随意用药,否则就会发生意外事故。又如:用小苏打和浓硫酸反应做二氧化碳的灭火实验。如果小苏打和浓硫酸用量大,产生气压过大,会冲开胶塞,喷出酸液。像这样,也曾发生过烧坏衣服,腐蚀操作者的手的事故。再如:配制银氨溶液时,如果加入过量的氨水,且不随配随用,久置后再用,溶液中生成了容易爆炸的物质黑色的氮化银,用时就会引发爆炸事故。此实验要防止加入过量氨水,银氨溶液必须随配随用,不能久置。因此,用药量宁少勿多。
二、避免实验事故发生的方法
1.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实验。
2.在实验中遵守实验室规则,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正确使用仪器设备,安全准确操作。
4.全国有若干的化学实验室由于条件限制,通风不良、存放药品较多、各种仪器设备年久失修,存在着很多的事故隐患,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然,把危害降低到最低的程度,还应改善实验室建设。
下面介绍实验室的安全守则和实验室事故的预防和处理为了保证有机化学实验正常进行,培养良好的实验方法,并保证实验室的安全,学生必须严格遵守有机化学实验室规则。
一、有机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
1.切实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2.进入实验室时,应熟悉实验室灭火器材,急救药箱的放置地点和使用方法。
3.实验时应遵守纪律,保持安静。
4.遵从教师的指导,按照实验教材所规定的步骤、仪器及试剂的规格和用量进行实验。
5.应经常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6.爱护公共仪器和工具,应在指定地点使用,并保持整洁。
7.实验中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
8.在实验过程中,不得大声喧哗,不得擅自离开实验室。不能穿拖鞋、背心等暴露过多的服装进入实验室,实验室内不能吸烟和吃东西。实验完毕离开实验室时,应把水、电和煤气开关关闭。
二、有机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知识
在实验中我们经常使用有机试剂和溶剂,这些物质大多数都易燃、易爆,而且具有一定的毒性。虽然我们在选择实验时,尽量选用低毒性的溶剂和试剂,但是当大量使用时,对人体也会造成一定伤害,因此,防火、防爆、防中毒已成为有机实验中的重要问题。同时,还应注意安全用电,还要防止割伤和灼伤事故的发生。
1.防火:引起着火的原因很多,如用敞口容器加热低沸点的溶剂,加热方法不正确等,均可引起着火。为了防止着火,实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用敞口容器加热和放置易燃、易挥发的化学药品。应根据实验要求和物质的特性,选择正确的加热方法。如对沸点低于80℃的液体,在蒸馏时,应采用水浴,不能直接加热。
(2)尽量防止或减少易燃物气体的外逸。处理和使用易燃物时,应远离明火,注意室内通风,及时将蒸气排出。
(3)易燃、易挥发的废物,不得倒入废液缸和垃圾桶中。量大时,应专门回收处理;量小时,可倒入水池用水冲走,但与水发生猛烈反应者除外。
(4)实验室不得存放大量易燃、易挥发性物质。
(5)有煤气的实验室,应经常检查管道和阀门是否漏气。
(6)一旦发生着火,应沉着镇静地及时采取正确措施,控制事故的扩大。首先,立即切电源,移走易燃物。然后,根据易燃物的性质和火势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扑救。有机物着火通常不用水进行扑救,因为一般有机物不溶于水或遇水可发生更强烈的反应而引起更大的事故。小火可用湿布或石棉布盖熄,火势较大时,应用灭火器扑救。
常用灭火器有二氧化碳、四氯化碳、干粉及泡沫等灭火器。
目前实验室中常用的是干粉灭火器。使用时,拔出销钉,将出口对准着火点,将上手柄压下,干粉即可喷出。
二氧化碳灭火器也是有机实验室常用的灭火器。灭火器内存放着压缩的二氧化碳气体,适用于油脂、电器及较贵重的仪器着火时使用。
虽然四氯化碳和泡沫灭火器都具有较好的灭火性能,但四氯化碳在高温下能生成剧毒的光气,而且与金属钠接触会发生爆炸。泡沫灭火器会喷出大量的泡沫而造成严重污染,给后处理带来麻烦。因此,这两种灭火器一般不用。不管采用哪一种灭火器,都是从火的周围开始向中心扑灭。
地面或桌面着火时,还可用砂子扑救,但容器内着火不易使用砂子扑救。
身上着火时,应就近在地上打滚(速度不要太快)将火焰扑灭。千万不要在实验室内乱跑,以免造成更大的火灾。
2.防爆:在有机化学实验室中,发生爆炸事故一般有两种情况:
(1)某些化合物容易发生爆炸,如过氧化物、芳香族多硝基化合物等,在受热或受到碰撞时,均会发生爆炸。含过氧化物的乙醚在蒸馏时,也有爆炸的危险。乙醇和浓硝酸混合在一起,会引起极强烈的爆炸。
(2)仪器安装不正确或操作不当时,也可引起爆炸。如蒸馏或反应时实验装置被堵塞,减压蒸馏时使用不耐压的仪器等。
为了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用易燃易爆物品时,应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要特别小心。
(2)反应过于猛烈时,应适当控制加料速度和反应温度,必要时采取冷却措施。
(3)在用玻璃仪器组装实验装置之前,要先检查玻璃仪器是否有破损。
(4)常压操作时,不能在密闭体系内进行加热或反应,要经常检查反应装置是否被堵塞。如发现堵塞应停止加热或反应,将堵塞排除后再继续加热或反应。
(5)减压蒸馏时,不能用平底烧瓶、锥形瓶、薄壁试管等不耐压容器作为接收瓶或反应瓶。
(6)无论是常压蒸馏还是减压蒸馏,均不能将液体蒸干,以免局部过热或产生过氧化物而发生爆炸。
3.防中毒:大多数化学药品都具毒性。中毒主要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接触有毒物品而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预防中毒应做到:
(1)称量药品时应使用工具,不得直接用手接触,尤其是。做完实验后,应洗手后再吃东西。任何药品不能用嘴尝。
(2)使用和处理有毒或腐蚀性物质时,应在通风柜中进行或加气体吸收装置,并戴好防护用品。尽可能避免蒸气外逸,以防造成污染。
(3)如发生中毒现象,应让中毒者及时离开现场,到通风好的地方,严重者应及时送往医院。
4.防灼伤:皮肤接触了高温、低温或腐蚀性物质后均可能被灼伤。为避免灼伤,在接触这些物质时,最好戴橡胶手套和防护眼镜。发生灼伤时应按下列要求处理:
(1)被碱灼伤时,先用大量的水冲洗,再用1%一2%的乙酸或硼酸溶液冲洗,然后再用水冲洗,最后涂上烫伤膏。
(2)被酸灼伤时,先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用1%的碳酸氢钠溶液清洗,最后涂上烫伤膏。
(3)被溴灼伤时,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再用酒精探洗或用2%的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至灼伤处呈白色,然后涂上甘油或鱼肝油软膏加以按摩。
(4)被热水烫伤后一般在患处涂上红花油,然后擦烫伤膏。
(5)以上这些物质一旦溅人眼睛中,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井及时去医院治疗。
5.防割伤:有机实验中主要使用玻璃仪器。使用时的基本的原则是:不能对玻璃仪器的任何部施加过度的压力。
实验室应备有急救药品,如生理盐水、医用酒精、红药水、烫伤膏、1%~2%的乙酸硼酸溶液、1%的碳酸氢铀溶液、2%的硫代硫酸钠溶液、甘油、止血粉、龙胆紫、凡士林等还应备有镊子、剪刀、纱布、药棉、绷带等急救用具。
6.用电安全:进入实验室后,首先应了解水、电、气的开关位置在何处,而且要掌握它们的使用方法。实验中,应先将电器设备上的插头与插座连接好后,再打开电源开关。不能用湿手或手握湿物去插或拔插头。使用电器前,应检查线路连接是否正确,电器内外要保持干燥,不能有水或其他溶剂。实验做完后,应先关掉电源,再去拔插头。
此外,本人发现有些实验制备过程中,有些药品会引起学生过敏现象,如在己二酸的制备过程中,有个学生做完试验后身体出现小红疹,在做硝基苯的制备中,有些学生会出现头晕、恶心的症状。建议在做实验前,可以适当的喝一些牛奶,吃一点鸡蛋清,可以减轻上述不良症状,同时做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实验室通风设备良好,一进实验室先打开门窗,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带口罩上课,实验完毕后一定要注意清洁双手,多喝水,吃些香蕉有助于身体毒素的排出。如出现下属情况的中毒现象可参照以下方法处理先简单处理再去医院。氯仿中毒:先洗胃,服盐质泻剂。
碘中毒:令呕吐,给服1%连二硫酸钠、牛奶或冷至温热的煮熟淀粉糊。
酸中毒:用水和5%的碳酸氢钠簌口。令服牛奶和10克氧化镁在150mL水中组成的镁乳、稀石灰水、肥皂水、氢氧化铝凝胶或稀面粉糊。
关键词:化学实验;安全;操作规范
化学实验是人类探求真理和认识真理的重要手段。化学教师和学生进行实验教学及科研都需要进行化学实验。实验过程中经常要接触一些有毒、易燃、易爆、易挥发的实验药品和实验产物,易碎的玻璃仪器和器皿,故化学实验具有很大的潜在危险。其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健康安全,而且关系到国家财产安全,如果处理不好,后果十分严重。为了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实验仪器设备的完好无损,教学环境的安全环保,确保实验的正常进行,必须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及防范能力,懂得化学实验的操作程序、安全知识,对不安全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处理。
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1、预习不充分,实验时不从容。一般来说,实验前教师给出实验项目,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写出实验预习报告。但是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充分的预习,只是走过场,做实验时手忙脚乱。有的同学由于过分考虑个人的安全,不敢动手而袖手旁观。
2、学生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安全知识。某高校曾对从事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师进行调查,当问及“实验开始之前是否对学生进行过安全教育”时,90%的被试者回答“是”,然而,当问及这些老师所教的学生“你注意到老师对你们的安全教育了吗”时,回答“注意到”的只有10%。可见在实验开始前,实验教师虽然对实验安全问题作了说明,但并没有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违规操作发生玻璃仪器破碎割伤皮肤者有之,危险试剂溅到学生手上、身上造成危害者有之。参加实验的学生人数多、实验室拥挤给安全实验增加了难度。
3、实验操作不规范,缺乏良好的实验习惯。化学实验安全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及环境安全。如果实验操作顺序不对可能造成学生的人身安全。如点燃氢气时不先检验纯度,可能会发生爆炸;稀释浓硫酸时若把水倒入酸中,引起酸的飞溅可能烫伤学生;学生对于实验中所用的仪器设备不熟悉,操作不规范容易损坏仪器设备,造成财产安全事故;实验中的三废随手乱倒,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对人的身体健康有严重地影响。易燃的、有毒的、腐蚀性的和反应性很强的化学药品与水源、火源、电源同在一起,发生火灾、爆炸的机会增加,对学生的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
二、抓三个环节,保障化学实验的安全进行
1、做好实验前的预习工作。
实验预习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预习要了解反应规律,知道实验内容,熟悉操作步骤,对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难点查阅有关资料,确定正确的实验方案。了解实验中的仪器、设备、药品和工具,对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实验成功的关键做到心中有数,便于实验有条不紊地安全进行。
2、实验时加强指导,促使学生规范操作。
教育培养学生实验的安全意识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是保障实验安全的根本。在实验之前,教师必须强调安全,指出实验中正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规范操作不但是确保实验成功的重要前提,也是避免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要求每位学生根据已确定的方法、步骤和试剂用量认真、仔细地操作,细心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教师经常巡视,发现安全隐患立即指出。注重训练学生的规范操作,使学生逐步养成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避免实验事故的发生。
3、实验结束后科学合理处理三废。
实验结束时要及时地清洗仪器,放回指定的地点,废纸废液要回收到指定的回收瓶或废液缸中,废弃固体不能倒入水池中,而要倒入老师指定的固体垃圾盒中,易燃易暴的废弃物老师统一处理,学生不可自主处理。关掉水源、切断电源。避免污染周围空气和水源,保证人体健康。
三、采取合理措施处理实验易发的不安全事故
根据化学实验的特点,做实验时,要遵守实验室规则,严守实验操作程序。万一操作不慎,也不要惊慌,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1、与水发生反应的化学药品着火时,不能用水扑救,应采用干沙灭火;密度小于水者,着火时不能用水灭火,否则会扩大燃烧面积;密度大于水者,可用水也可用泡沫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2、对反应器、敞口器皿内燃烧的物质,不能用嘴吹灭,应用石棉布盖灭。
3、浓酸、浓碱等强腐蚀性的药品在使用时特别小心。如果酸(或碱)流到实验台上,立即用适量的小苏打溶液(或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洗,再用抹布擦干,若少量酸或碱溅到实验台上,立即用抹布擦净,再用水冲洗抹布。浓硫酸不慎溅到皮肤上,必须迅速用抹布擦拭,然后用水冲洗,以防扩大损伤面,再用质量分数为3%-5%的小苏打溶液冲洗。若是碱溶液溅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4、眼睛被药品灼伤后立即用大量流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若为碱灼伤,再用质量分数20%硼酸溶液淋洗;若为酸灼伤,再用质量分数3%碳酸氢钠溶液淋洗。
5、烫伤和烧伤的处理:应用药棉浸质量分数90%-95%的酒精轻轻涂抹伤处,也可用质量分数3%-5%的高锰酸钾溶液轻擦伤处至皮肤变棕色,再涂烫伤药膏。
姓名:郭宇性别:男年龄:3岁半
儿子3岁半了,前几天跟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不慎被玩具的尖角刮碰了左眼。当时查看的时候,眼睛只是稍稍有点红,就没放在心上。没想到,第二天早上起床时,儿子受伤的眼睛又红又肿,眼底还有血样渗出,很吓人,急忙去了医院。医生说,幸好没有伤到眼角膜,并无大碍。经过了这次的事情,很想知道如果宝宝以后要是再碰到眼睛受伤的情况,我该如何处理呢?
磕碰伤
宝宝活泼好动,磕磕碰碰很容易发生,如果不小心碰伤了眼睛,可导致许多不良的后果,轻微的碰撞可使眼睑擦伤及瘀血、结膜下出血,严重的碰撞还可能导致眼球脱落、视力下降。
急救方案:冰敷15分钟,如果出现视力模糊要立即去医院
宝宝磕碰时如果不小心撞到眼部,为了减轻疼痛和肿胀,可以先用冰袋敷住伤眼大约15分钟。冷敷后再观察,若眼部出现明显肿胀或视力模糊,很可能是眼内出血,最好立刻就医。
预防措施:家具加装安全保护套
为了避免宝宝在家中磕碰受伤,父母可以在桌角、茶几边缘这些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加装圆弧角的防护垫或防撞条,以免宝宝奔跑或摔倒时撞伤。除此外,还要告诉宝宝,阳台、楼梯这些是危险的地方,不要在这些地方奔跑和玩耍。
各种化学制剂灼伤
宝宝喜欢探索周围的世界,对家中的洗涤剂、清洁剂等各种化学物品也有着好奇的心理,如果不慎将它们溅入眼中,由于这些试剂含有不同程度的化学成分,对结膜、角膜上皮都会造成损害,导致结膜充血、角膜上皮点状或片状破损,严重时还会影响角膜透明度,出现怕光流泪、不敢睁眼的情况。
急救方案: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然后尽快送往医院
预防措施:放置在宝宝够不到的地方
家中存放的各种化学制剂,如消毒液、洗衣液、漂白粉、洁厕灵等,要放置在宝宝够不到的地方或锁在高高的柜子里,以免造成安全隐患。
牙签、铅笔、
叉子和剪刀扎伤
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品,有时也会给宝宝的眼睛带来意外的伤害。比如牙签、铅笔、叉子和剪刀等,如果这些物品不慎将宝宝的眼睛刺伤或划破时,可引起眼球穿通伤等恶果。
急救方案:将插入物固定,送医院急救
如果牙签、针、铅笔、剪刀等物品插入宝宝眼睛时,在对这类扎伤的急救时,父母千万不要将已插入眼睛内的物品拔出,否则会导致眼睛里的玻璃体液流出,并增加眼球感染的机会,从而造成永久性损伤。最重要的是将扎入眼球内的物品固定,用纱布覆盖住宝宝的双眼后,以最快的速度将宝宝送入医院急救。
预防措施:安全教育要做好
父母除了要将刀具、剪刀这些锋利的物体放在宝宝拿不到的地方外,还要对年龄稍大的宝宝进行安全教育,告诉他们剪刀、刀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免发生危险。
异物进入眼中
父母带宝宝在户外活动时,有时会遇到沙尘、飞虫等异物,这些异物有时会飞入宝宝眼中。轻者会引起眼睛不适,如果方法不当还可能造成眼球擦伤。
急救方案:对着眼睑吹气,刺激其分泌泪水将异物冲出
先让宝宝保持安静,告诉他不要用手揉眼,以免异物摩擦角膜,造成眼部损伤。父母可以对着宝宝的眼睑吹气,刺激其分泌泪水将异物冲出或冲到眼角,再用棉签轻轻擦去。如果不见效果,还可以试着用清洁的温凉水进行冲洗。如果异物较大,最好到医院就诊。
预防措施:扬尘时减少外出
遇到扬沙或扬尘的天气时,宝宝最好减少户外活动。如果外出,最好给宝宝佩戴太阳眼镜等遮挡物,以防止异物刮入眼中。
开水、热油等
热灼伤
开水、热油这些液体不仅温度高,而且还带有大量的气体,如果不慎进入了宝宝的眼中,很可能会造成眼睑红斑、结膜充血、角膜轻度混浊等,热灼伤严重时还可引起眼睑结膜角膜和巩膜的深度烧伤、组织坏死,甚至眼球萎缩等后果。
急救方案:用冷水降温后,立即就医
预防措施:注意摆放,做好安全措施
父母平时一定要严加注意,摆放热的杯子或汤碗时,要尽量放在宝宝碰不到的地方,千万不要放在低矮的桌子上或桌子的边缘处。使用电饭锅、汤锅时,也不要放在宝宝能触及的地方。
宠物抓伤
小猫小狗一直深受宝宝的喜爱,但它们毕竟是动物,稍不留意宝宝就很可能被抓伤、咬伤。如果眼部不小心被宠物抓伤,很可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这是因为宠物的身上都带有细菌,创伤面可能会发生肿胀、感染,甚至会引起全身的严重反应。
急救方案:用肥皂水进行冲洗,尽快注射疫苗
如果宠物抓伤宝宝的眼睑,妈妈要先挤压伤口排去污血。然后让宝宝闭上眼睛,用肥皂水或清水进行冲洗。如果伤到眼球或伤口很深,需要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盖住伤眼后,立即就医,并尽快注射疫苗。
2010年7月4日,甘肃省白银市天翔建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碳酸锌厂1名工人违章擅自进入碳酸氢铵和氧化锌的反应池作业,因氨气中毒晕倒,地面工作的5名工人先后盲目下池施救,因缺乏安全防护知识,结果在救助过程中,也全部中毒,造成3人死亡、3人受伤。
近年来,职业性急性氨中毒事故在我国屡屡发生,仅2012年就发生多起,如6月7日,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的一家冰棒厂发生氨气泄漏,导致7人中毒;7月3日,位于哈尔滨市的黑龙江禾丰成三牧业有限公司肉制品加工厂,在安装制冷设备管道对接时因氨气外泄,导致车间内22名女工急性氨中毒。
上述事故向有关行业与企业警示:掌握职业性急性氨中毒的应急处置原则,提高应对能力,是安技部门做好职业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职业性急性氨中毒的易发环境
氨(NH3)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具有辛辣刺激性臭味的无色刺激性气体;易液化成无色液体,易溶于水和乙醇,其水溶液为氨水;人接触氨气浓度达到140mg/m3~210mg/m3时可明显感到不适,达到553mg/m3时可立即出现强烈的刺激症状,3500mg/m3~7000mg/m3浓度下可立即死亡。
氨主要经呼吸道吸入进入人体,氨水也可经胃肠道吸收。职业性急性氨中毒事故常发生在作业人员接触输氨管道、储氨钢瓶或储槽意外破损爆裂等事故现场,或因检修工作不慎而发生液氨外逸的现场环境中;也可发生在硫铵、碳酸氢铵、尿素、氨水等多种化肥制造,制碱、制药、鞣皮、塑料、树脂、染料、炸药、合成纤维等各种有机化学工业,用作冷冻剂、防冻剂和石油精炼、炼钢等工业的生产作业过程,因氨泄漏的事故现场。生产车间空气中氨的最高容许浓度为30mg/m3。氨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完善本单位急性氨中毒应急预案
有关行业与企业应重视制订修订完善本单位急性氨中毒应急预案。这方面的主要指导性参考文件有:GBZ14-2002《职业性急性氨中毒诊断标准》、GBZ158—200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AQ/T9002-2006《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2890-2009《呼吸防护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GBZ225—2010《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GBZ/T229.2—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卫办应急发[2011]94号)、2011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的《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事故应急处置原则》等。
急性氨中毒现场初步判断
如在急性中毒事故现场有害气体浓度无法测定或一时无条件测定,只要是患者所处环境是上述介绍的职业性急性氨中毒的易发环境,或生产工艺流程可产生氨,或闻到具有辛辣刺激性臭味的无色刺激性气体气味,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咳痰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就要考虑急性氨中毒的可能性。如有条件,应尽早对事故现场空气进行检测,并注意区别急性氨中毒与急性氯气中毒、急性二氧化硫中毒、急性一甲胺中毒等其他刺激性气体所导致的中毒。
GBZ14-2002《职业性急性氨中毒诊断标准》将职业性急性氨中毒分为轻度中毒、中度中毒与重度中毒三级。轻度中毒可有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咳痰,肺部出现干性罗音,胸部X射线影像检查显示肺纹理增强,符合急性气-支气管炎表现,以及有一至二度喉水肿。中度中毒可有声音嘶哑、胸闷、呼吸困难、剧烈咳嗽、有时有血丝痰,呼吸频速、轻度发绀,肺部出现干、湿罗音,胸部X射线影像检查显示肺纹理增多、紊乱、边缘模糊的散在斑片状阴影等符合支气管肺炎的表现,血气分析常呈现轻度至中度低氧血症,以及有三度喉水肿。重度中毒可有剧烈咳嗽、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胸闷、气急、心悸;呼吸困难、明显发绀,双肺满布干湿罗音,胸部X射线影像检查显示两肺野有大小不等边缘模糊的斑片状或云絮状阴影,有的可融合成大片状或蝶状阴影,符合肺泡性肺水肿表现,血气分析呈现重度低氧血症;以及可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四度喉水肿、并发较重气胸或纵隔气肿、窒息。此外,轻、中、重度急性氨中毒均可伴有眼或皮肤灼伤。
急性氨中毒的现场处置
现场救援与个体防护
现场救援时首先要确保救援工作人员的安全,同时要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或减少有关作业人员受到进一步伤害。现场救援要求必须2人以上协同进行,并应携带通讯工具。并且就事故现场控制措施(如通风、切断气源等)、救援人员的个体防护、现场隔离带设置、人员疏散等及时向现场指挥提出建议。
进入氨气浓度较高的环境内(如出现人员昏迷/死亡或动物死亡的氨气泄漏核心区域,或现场快速检测氨气浓度高于360mg/m3),必须使用自给式空气呼吸器(SCBA)和A级防护服,并佩戴氨气气体报警器;进入氨气泄漏周边区域,或现场快速检测氨气浓度在30mg/m3~360mg/m3之间,选用可防含K类气体和至少P2级别颗粒物的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参见GB2890-2009),并佩戴氨气气体报警器,穿戴C级防护服、化学橡胶手套和化学防护靴。进入已经开放通风、且现场快速检测氨气浓度低于30mg/m3的环境,一般不需要穿戴个体防护装备。现场洗消人员在给液氨/高浓度氨气灼伤病人洗消时,应使用可防含K类气体和至少P2级别颗粒物的全面型呼吸防护器、C级防护服、化学防护手套和化学防护靴。医疗救护人员在现场医疗区救治中毒病人时,可戴乳胶或化学防护手套和防护眼罩。
现场急救救援
首先,迅速将中毒患者移离中毒现场至空气新鲜处,脱去被污染衣服,松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有条件时对危重患者进行洗消;当出现大批中毒患者时,应首先进行现场检伤分类,优先处理红标患者。现场检伤分类如下。
红标是指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咯大量泡沫样痰;严重呼吸困难;昏迷;窒息。黄标是指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眼灼伤;皮肤灼伤。绿标是指具有下列指标者:有流泪、畏光、眼刺痛、流涕、呛咳等表现。黑标是指同时具有下列指标者:意识丧失,无自主呼吸,大动脉搏动消失,瞳孔散大。
有条件的现场治疗单位,对于红标患者要立即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可使用地塞米松10mg~20mg肌内注射或稀释后静脉注射。窒息者,立即予以开放气道;皮肤和眼灼伤者,立即以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灼伤部位15min以上。对于黄标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有条件可给予吸氧,及时采取对症治疗措施。绿标患者在脱离环境后,暂不予特殊处理,观察病情变化。
中毒患者经现场急救处理后,应立即就近转送至综合医院或中毒救治中心继续观察和治疗。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安全问题实验事故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学生探究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新课改的有效途径。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为一个愉快学习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观察绚丽多彩的化学现象,积极探索化学奥秘,发展智慧和创造能力,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是我们化学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但是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并不是一句耸人听闻之言,笔者从事化学教学多年,耳闻目睹了不少化学实验的危险情景,本文拟就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安全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认识,以引起广大师生的注意,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安全实验的关键是要按照操作规定进行实验,危险也能变为安全。反之,安全也变得不安全。但也不要害怕,也不必满腹恐惧不敢动手实验;要熟悉操作规定,了解反应规律,不懂要问,不可蛮干。否则,在实验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危及师生的安全,甚至严重致残造成终生不幸,且会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事关重大,务必高度警惕。
请注意下列情况下常常会发生实验事故:
一、仪器装置不当
实验时,仪器堵塞或装配不当,反应过于猛烈;减压蒸馏使用不耐压得仪器,在加热过程中形成密闭系统,或操作大意,冷水流入灼热容器,都有可能引起爆炸。
二、违反操作规定
装配仪器时用力过猛或装配不当,装配仪器用力远离连接部位,仪器口径不合而勉强连接,玻璃折断面未烧圆滑,有棱角等几种情况造成割伤。
点燃氢气必须先检验纯度。可是,如果你在用锌和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的演示实验过程中,打开反应器的塞装上硫酸和锌粒,塞上塞就点燃,就会引起仪器爆炸。为什么会发生爆炸事故呢?这是因为你违背了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纯度的操作规定。反应器里有空气,氢气和氧气混合,点燃都会发生爆炸。
金属钠与水反应中,使用内经小于16mm的试管,且钠粒大于3mm×3mm×9mm者,或扎有小孔的铝箔包金属钠,强行用排水法收集其放出氢气者,水温高于60℃者或酸性溶液中加入金属钠,均可发生爆炸。
重金属的乙炔化合物,一般都是极易爆炸的物质。所以乙炔发生器和收集器都不能使用铜和银及其合金制的器材。在处理乙炔气体的过程中,在其附近不能有接近碱性或中性的含有Ag+或Cu+的溶液。
还要注意,如果你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制氧气,用排水取气法收集完毕时,先撤去了酒精灯,冷水就会沿导管流入试管,以致引起试管炸裂。这是因为你违背了实验操作而引起的。
三、用药过量发生事故
一些实验虽然剧烈,但试剂量小并无危险,用药量稍大便会发生危险。如钠,钾等碱金属与水反应时投入水中的量过多,反应很剧烈,容易着火,但药量少时并无危险。
又如:用启普发生器制取氢气时加入硫酸超过球形漏斗球体部的1/4~1/3处,会使酸液从导管处冲出。像这样,也曾发生过烧坏衣服,腐蚀操作者的手的事故。
四,随便混合化学药品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混合在受热,摩擦或撞击时会发生爆炸。如硝酸,硝酸盐,氯酸盐,高氯酸钾,高氯酸盐,高锰酸钾等都是强氧化剂,把它们单独存放还好,但与可燃性物质相混合就成为炸药。向盛有高锰酸钾晶体的试管中加入浓硫酸,里边稍微混一点可燃物,就能爆炸。
硝酸汞水溶液中加入乙醚,便能生成雷酸汞,也叫雷汞,稍经冲击就能发生爆炸。或者硝酸银水溶液中加入乙醇生成的雷酸银,其爆炸性比雷酸汞更为敏感,故硝酸银与乙醇混合时很危险的应引起充分注意。因此用药时要认真辨清药物,不得马虎从事。
五,违章使用易爆物
如:做甲烷的演示实验时,有人没有把空气排净就点燃甲烷气体,产生爆炸事故。此实验应先做甲烷的性质实验,再点燃甲烷气体,以防空气的混入,保证甲烷的纯度,避免爆炸事故的发生。
六、实验室空气不流通
在演示氯气、硫化氢、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时,或学生实验可燃性气体。如制氢气、乙烯、乙炔等时,如果实验室空气不流通,有毒、易燃气体逸散到空气中越积越多,达到一定浓度,会引起师生中毒或其他意外事故。因此实验室应安置通风橱、换气扇等通风设施,必须做到实验室空气流通。
七,灼伤
皮肤接触了高温,如热的物体,火焰,蒸汽,低温,如固体二氧化碳,液体氮和腐蚀性物质,如强酸,强碱,溴等都会造成灼伤。因此实验时,要避免皮肤与上述能引起灼伤的物质接触。
为安全地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实验时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一切实验一定要按照操作规定进行。
2.做有毒、可燃性实验时,一定要打开门窗,使空气流通。
3.不能用烧杯或敞口容器盛装易燃物,加热时,应根据实验要求及易燃物的特点选择热源,注意远离明火。尽量防止或减少易燃物的气体外逸,注意室内通风。
4.用药量宁少勿多,不要取用未经鉴定无标签的试剂,随配随用,不可久置。
5.使用和处理有毒或腐蚀性物质时,应在通风柜中进行,并戴上防护用品,尽可能避免气体扩散子实验室内。
6.没做过的实验要向能者请教或查清资料再做,不要冒然实验。
7.步骤多的实验,操作顺序要记熟,不可看一步做一步。
8.实验室要有一定的安全设施。如,沙箱,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泡沫灭火器,急救箱,金属网罩和护目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