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美收养儿童目的不纯!我国官宣“限制跨国领养”,美国计划泡汤

相信不少朋友,都听说了咱们国家开始限制跨国领养儿童这件事。

说起来在计划生育之后,咱们国家的弃婴数量,曾经一度飙升,一方面,过去咱们国家医疗条件不够发达,很多出生在普通家庭,尤其是贫困家庭,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儿童存在被遗弃的情况;另一方面,就是在重男轻女的思想下,为了“生育指标”,很多家庭会遗弃女婴。

当时咱们国内的情况,是没有办法让所有被遗弃的孩子,都可以被新家庭领养。

更何况当时计划生育,很多家庭即使想要收养孩子,也是有心无力。

所以从1992年开始,咱们国家开放了“跨境收养”,允许符合领养条件的外国人,来中国领养儿童,根据数据显示,过去的30余年来,中国有超16万名儿童被外国人收养,其中超过50%儿童,都被美国家庭收养了。

所以这一次随着咱们国家的领养政策调整,美国才会反应很大。

那么咱们国家突然限制跨国领养,为何会让美国感到不安呢?难道美国在收养中国弃婴的背后,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吗?

1.中国官宣“限制跨国领养儿童”

在聊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先来看看,为何美国人愿意上中国领养孩子。

根据数据:1992年以来,美国家庭收养的中国弃婴超过8.2万人,其中超过85%都是中国女孩。

要知道美国虽然是发达国家,但美国也是存在弃婴的,因为弃婴这件事,在全球各国都存在,不过美国人却不愿意收养本国弃婴,而是愿意舍近求远地来中国收养弃婴。

难道是美国人天生就对中国孩子有好感吗?难道是美国人天生就喜欢中国人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果美国人真的喜欢中国人,美国就不会搞亚裔歧视了。

当然了,这个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弃婴,都可以被跨国收养,之所以美国人愿意来中国,是因为只要他们符合收养条件,那么手续并不复杂,快则几个月,慢则一年左右,也不需要支付什么费用,就可以领走一个中国弃婴。

此外,很多美国人来中国收养孩子,也是因为他们了解到中国存在“重男轻女”的情况,了解到被遗弃的中国女孩,普遍都是来自贫穷的农村家庭,在他们看来,这些孩子的父母,就是最传统的中国人,每天为了温饱挣扎,是不可能染上什么恶习的。

相较于美国弃婴,很多弃婴父母都是吸烟酗酒,甚至是吸毒者,自然从基因遗传和健康角度来说,中国孩子也更加健康。

就是因为这些原因,才会每年都有很多美国家庭来中国领养孩子。

当然了,通过近年来不少被美国家庭收养的中国女孩,她们长大后回国寻亲,可以看出被美国家庭收养的中国女孩们,很多都在一个温暖的家庭中长大,也都接受着良好的教育,说白了,如果她们留在原生家庭,或许她们早早就要辍学打工了,而去了美国,却可以获得入读名校的机会。

无疑,对于这些被遗弃的中国女孩们来说,被美国家庭领养,她们也获得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然而也有很多被美国家庭领养的中国孩子,他们去了国外后,却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甚至被培养成“间谍”,长大后返回中国,危害中国的国家安全。

还有一些被收养的中国孩子,他们去了美国,不仅没有过上幸福生活,反而被美国父母虐待,例如此前就有不少媒体报道过,一名湖南女孩2004年被美国夫妇收养,结果这个女孩被他们用狗链锁在“地牢”里,多年来一直遭受着非人的折磨,一直到2018年,这个女孩才终于逃了出来,她指控美国养父母虐待并奴役自己,但因为她是华裔,美国根本就不管。

还有在2014年,北京一个小女孩被外籍养父虐待,被人送到医院的时候,骨瘦如柴、浑身伤痕。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这也意味着,实际上被领养出国的中国孩子,也有很多并没有过上好日子。

因此出于种种原因考虑,咱们国家才会限制跨国儿童领养,因为这对于咱们国家的被遗弃儿童来说,这也是一种保护,而且现在咱们国家实力上来了,咱们不需要跨国领养,也可以让这些被遗弃儿童过上幸福生活。

2.我国为何会突然限制跨国儿童领养?

前面咱们说过,咱们国家过去允许跨国儿童领养,一方面是计划生育背景下,导致被遗弃孩子增多;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咱们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和美西方的差距非常大,如果被遗弃的中国孩子可以去西方发达国家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但如今咱们国家经济发展起来了,中国经历沧桑巨变,咱们的社会福利体系也越来越完善,所以过去的“跨国领养”对于咱们国家来说,已经完成了属于它的使命,咱们在儿童领养的问题上,也要翻开新的一页了。

这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越来越好,国家发展越来越好,尤其是生育政策的调整,都导致咱们国家的孤儿数量越来越少,过去10年来,咱们国家的孤儿数量,从2013年的54.9万人,下降到了如今的14.4万人。

而且现在咱们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民众,愿意收养本国被遗弃的孩子,这些被遗弃的孩子若是被咱们国内的家庭收养了,那么有关部门是会进行后续跟进的,也可以知道他们在新家庭生活的好不好,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被外国人收养后,出现被再次遗弃,或者是被虐待等情况。

所以咱们国家才会调整领养政策,不再允许外国人来中国领养孩子了。

那么朋友们,您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欢迎留言,说说您的看法!

THE END
1.收养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收养人必须满足的条件包括具备抚养能力、无犯罪记录、年龄达到法定要求(即年满三十周岁)以及身体健康。这些条件都是为了确保收养人的能力和条件能够符合被收养人的成长需求,保障被收养人的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此有明确规定。 2024-11-15 20:53:43 婚姻家庭律师团队推荐 已帮助796080 人· 响应时间 ...https://www.findlaw.cn/wenda/q_46409426.html
2.中国领养孩子需要什么条件中国领养孩子需要什么条件阳光下的灿烂 精选回答 根据我国收养法规定,收养人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无子女; (二)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 (三)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 (四)年满三十周岁。平淡是真 2024-09-09 14:21:00https://edu.iask.sina.com.cn/jy/m5Iax8Lbjf.html
3.在中国,领养孩子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济南张保刚律师普法视频中国收养孩子的条件 Sorry,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embedded videos. 如果您的问题还没解决 您还可以联系我们的律师助理,进一步咨询 37"55742020-10-24 张保刚律师鉴通律所 擅长: 婚姻家庭经济纠纷公司法务损害赔偿债权债务刑事辩护咨询律师 视频详情 ...https://www.faniuwenda.com/Video/Index/show/id/146458.html
1.领养孩子需要具备什么条件2024年导读:收养行为需满足以下条件:收养人无子女或仅有一名子女,具备抚养、教育和保障被收养人权益的能力,生理健康且未患不宜领养疾病,无对被收养人身心健康发展构成负面影响的法律或犯罪纪录,且年龄需满三十周岁。 一、领养孩子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收养行为需同时满足以下各项条件: ...https://www.64365.com/zs/2915249.aspx
2.领养小孩领养小孩的条件私下抱养犯法吗收养和抱养的区别领养小孩需要什么条件 1、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即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的且精神正常的成年人。 2、年满三十五周岁。但收养孤儿或者残疾儿童可不受此限制。继父母收养继子女也不受此限制。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四十周岁以上;但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不受此限制。https://www.66law.cn/special/lyxhxysmtj/
3.政策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收养人符合收养条件的,应当向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发给收养证。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 十六、什么是收养关系无效? 收养关系当事人弄虚作假骗取收养登记的,收养关系无效,由收养登记机关撤销登记,收缴收养登记证。 十七、收养人要求解除与被收养人关系如何处理? 收养人在被收养人成年之前,不得解除收养关...https://www.ahjx.gov.cn/OpennessContent/show/1287199.html
4.为什么美国人喜欢领养中国小孩?结尾让人泪奔~界面新闻·JMedia而在美国,每逢中国传统节日,无论大小,你一定会在活动中看到穿着中国传统服装的小孩子被两位金黄头发的父母呵护着,孩子的幸福显而易见。 根据美国政府相关收养管理机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是领养中国孤儿最多的国家,从1999年到2010年,美国共收养中国孤儿64000余名。而在2014年一年,就有2040位中国孤儿被美国家庭所收养,...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514617.html
5.普法大观园成为收养人有何条件?“助养”是指主要透过金钱的方式來援助儿童,而“收养”是指按照法定程序将他人之子女领养,作为自己子女的行为。 作出收养的人之条件 收养必须经过一定的收养程序(例如要向法院提出收养的申请,由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等),而作出收养的人必须符合下列任一条件: 1 夫妇两人共同收养 双方须年逾25岁,结婚逾3年且...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35870408689074725/
6.40年前被中国“领养”的美国穷小子,决定用一生来报恩2004年,林登与妻子做了个“疯狂”的决定:卖掉所有房产,举家定居中国。 对于林登来说,自己就是被中国领养的孩子,中国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决不允许自己的“父母”承受无端的骂名。 他们辗转多处,最终选择了云南喜洲。 这里有26个民族聚居,古老、淳朴,却极具包容性,当他们来到此地时,没有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 https://www.igcu.pku.edu.cn/info/1026/63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