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知识付费,买的究竟是什么?看清现代版“心诚则灵”的套路
■文|许仕文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能直接得到的水源也面临着污染的威胁,这些外部环境的改变推动着“卖水人”的变化。这种职业发展到今天,出现了自来水、瓶装矿泉水、饮料等等。这个过程经历了一个从免费到收费,从单一到专业分工的变化,某种意义上也是进化。
1.知识从来不是“免费”的
“知识付费”也经历了类似的变化过程,从免费时代进入付费时代是必然的进化方向,形成收费与付费互补的局面。但严格来说,知识从来都不是真正免费的。无论是父传子、师传徒,传授者对被传授者,都有着相应的“经济回报”的预期,这种回报可以是“养儿防老”,可以是免费学徒工的劳务回报,也可以是“三年学徒两年卖艺”式的直接回报。
有观点称是支付手段的便捷催生了知识付费的浪潮,但我认为这是以偏概全。手段的便利虽有推动作用,但并非决定性的,只有需求才是推动供给的唯一力量。淘宝满足了人们对更便捷购物、更丰富选择的需求,支付宝满足网络支付的需要为这一体系服务。顺序是网购需求催生淘宝、淘宝催生支付宝,而非由于有了支付宝,人们才产生了购物的需求。
当然,有人可能会举乔布斯与iphone的例子来说明消费者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但这忽视了更底层的逻辑关系,人们在见到汽车之前确实只会想要“更快的马车”,但其真正的需求是“更快地从甲地到乙地”,iphone的例子也是如此,这个话题我们之后可以单独讨论,这里按下不表。
又由于现在进入了生产过剩的时代,生产者开始鼓吹消费主义,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这个变化,导致商家们争夺消费者的战争更加白热化,只有无所不用其极的才能最终胜出。
2.知识付费出现的条件
这里说的是狭义的知识付费,即为内容本身付钱,真正的钱。
在知识爆炸、信息迭代飞快的时代,知识的贬值速度前所未有。一个新出现的知识,过去在几十年、几百年内都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但在今天,它可能只能保鲜三、四年,甚至更短。这意味着你在进入大学时学习的知识,即使是最新最前沿的,当你毕业时可能就已经被淘汰了。而大学的反应速度往往是滞后的,我自己上学时学校还在教单片机和C语言,但当时这些其实都已经到了被淘汰的边缘,而学校则以“打牢基础”为由拒绝改变。
所以,你在社会中,最重要的不是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具备哪些技能,而是你要像一块海绵一样,拥有快速学习、快速适应的能力。而且由于外部的环境一直在不断改变,所以你也要相应地不断学习,不断适应。这是终身学习的理论依据,从这个角度讲,“终身学习”将变成一种常态,不具备这种能力的,恐怕将快速落伍。
不得已我们只能想办法找一些捷径。能跟随牛人直接学习自然是最好的,但这种机会可遇不可求,更现实的办法还是自学,当然要有技巧。比如选定一个领域,找到其中声望最高的几个人,最好是他们的观点还有交锋,然后读他们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其他还有很多学习方法,这里不再赘述。
未来出现更聪明、全面超越人类编辑的人工智能是必然的,但至少在今天,人类仍是知识密集行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是知识付费企业的机遇,也是他们现在正在做的。
3.知识付费是在忽悠吗?
他们利用社会阶层流动性逐渐固化,普通民众上升进入上流社会的通道越来越窄,这个时期社会大众一种普遍的焦虑感,来贩卖“安慰感”。将这种“终身学习”当做一种“安慰剂”贩卖给大众,让他们沉浸在一种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虚假快感之中。这和某些商业大佬“指出某个人类危机——抛出一个解决方案——成立一家公司——上市圈钱”的套路如出一辙。
我年轻时读《鲁宾逊漂流记》,对故事的核心思想产生了怀疑:1.你要信神,只要你信神,神就会来拯救你;2.如果你还没有得救,那是你的信仰之心还不够强烈,是神还在考验你,所以你更要虔诚地信神。这形成了一种闭环结构,一旦现实中发生了一些幸运的事,你就会将之归结为“神的拯救”。如果发生了不幸的事,你也可以解释为来自“神的考验”。
所以我对某些“知识付费”的宣传十分警惕。凡是宣传“只要XXX,就能XXX”的内容,我基本判断其是在忽悠你。越是那种言之凿凿的论断,我就越是怀疑,越是警惕。
在我看来,更好的方法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比起直接抱着一堆“好东西”硬塞给你,然后还要语重心长地强调“这是为了你好”,我个人觉得,获得一种分析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一套能准确辨析新事物的认知框架,能批量处理不断涌现的新知识的思维体系,这要比仅仅知道了几个新鲜知识更加重要得多。比如你可以加入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