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这一逻辑,驱使中国互联网行业突然进入了“开放年”。腾讯、百度、新浪、360、搜狗等互联网业各路巨头纷纷齐声高唱开放,业内一下列出了20多个开放平台。在互联网用户增长“人口红利效应”减弱、企业自身扩张边际渐显之后,开放成为了新的最优发展方式。
平台布局战
入局的平台搭建者们正各凭优势努力吸附用户,招徕合作方。
眼下,新浪微博的开放平台已有了2亿用户,第三方目前已经引入约3500个第三方开发的应用,还有约七八千个应用正在申请进入开放平台。
奇虎CEO周鸿祎称,从去年到今年360做了一件事情,就是不断创新开放,包括推动各个开放平台的建立。眼下,360已先后推出安全桌面、极速浏览器、团购、游戏等开放平台。有数据显示,360安全浏览器一季度月度活跃用户数达1.92亿,用户渗透率达48%。
各家开放平台齐齐铺开,自然也会引发各类竞争。譬如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的竞争,又如360甚至要抢在老冤家腾讯之前半个月开个开放平台大会。
艾瑞咨询CEO杨伟庆认为,相比过去的产品线竞争,未来用户平台争夺未来会更加激烈,也会上升到新的层面。
易观国际CEO于扬则表示,实际上开放平台恰恰凸显了今天这些互联网大型企业的野心。
平台化动机
腾讯的转身是观察平台化动静的典型样本。
它的模式一直被诸多互联网企业自觉或不自觉地所沿用,其本质是企业凭借原有基础业务积累的资金、流量、用户资源导向其他业务板块,或横向扩张拓展业务形态,或纵向进入产业链上下游环节进行垂直整合。
不过,现在腾讯遇到了一些烦恼。上周,腾讯公布的今年二季报显示,利润环比下降18.8%。而此前数季,它的业绩尽管仍一路增长,但应收增幅也持续收窄。
此前的发展方式看来已经失速,这就是“类腾讯模式”的边界。用户增长的“互联网人口红利”衰弱,加上激烈竞争致使行业高度拥挤的结果会使得扩张效率走向边际递减。
这也是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构成的一次调整,一众平台商此前多以面向C端业务为主,而今后将会增加不少B2B业务的戏份,进而整合成B2B2C业务模式。
新规则待建
新的生长方式出现,但如何界定"裁判员"和"运动员"的边界,平台级公司如何设定自身的为与不为,则成为了行业的新命题。
本周举行的互联网大会上,腾讯CEO马化腾表示,在互联网向传统行业渗透之际,如传统媒体和电子商务,垂直和娱乐领域有很多机遇,“企业要认清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哪些开放,哪些需要变革。”
他给出的答案是占腾讯50%以上收入的游戏业务很多营收是来自于合作伙伴,腾讯只是提供平台;对于电子商务,影视娱乐等,也在合作之列。
曹国伟也表示,新浪微博不可能介入电子商务或移动互联网所有的产业链。
不过,即便是一片高调的开放声中,亦有诸多纷争。的6月,多玩CEO李学凌公开炮轰腾讯封杀YY语音聊天IM软件按;5月,人人网被指封杀在社区、团购领域的竞争对手点点网、美团网。
境外的平台商如facebook、苹果等,面对开发者均自持角色,不与其同业争利。在竞争规则不明晰、弱肉强食见惯的中国互联网业界,弱势开发者如何面对强势平台令人担忧。
《江湖丛谈》是一本奇书,由上世纪三十年代托名云游客的评书大家——连阔如先生在报刊上的连载结集而成。连先生以他的亲身从业经历,揭示了当时的“江湖”,即金皮彩挂、平团吊柳,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算命、行医卖药、魔术、武术、评书、相声、小偷、大鼓等行业的组织方式、商业模式。
当年的江湖与今天的互联网,可以说有几分相似之处。他们都站在正统商业社会的对立面上:江湖是在阴暗面上求生存,而互联网则是在新的高度上求颠覆。由于都扮演着历经叛道的角色,互联网的思维方式,也有几分像书中描写的江湖之道。
而书中大量的实战案例,在我看来,也可以为今天的互联网所借鉴。如果从这个视角来解读,脱去那些高大上的外衣,我认为互联网思维不过是三个关键点:不要钱、不要脸和不要命。
“不要钱”,指的是免费倾销加后向变现的商业模式。江湖中的诸行业,可以说最早践行了用户获取和变现相分离的运营理念。用户获取,被称为“圆粘子”;变现,被称为“置杵”。江湖艺人在“前棚”买卖里,用低价或免费的服务圈来用户,再用“后棚”的附加服务(多为欺骗)从优质用户身上挣钱。例如,算命先生会估算到场的人数以散发免费看相的优惠卷,吸引其参与,然后在交流中揣摩其心理,并以言语恐吓利诱,以找到那些可以进一步挖掘商业价值的优质用户;反面的例子,例如下乡巡演的杂技班子,把全村老百姓吸引到场院上以后,派人去村中偷窃。
“不要脸”,指的是无底线迎合用户的产品和营销策略。产品服务于用户的痛点需求,是互联网的核心方法论,而它又为后向变现的“不要钱”商业模式所支撑。
考察《江湖丛谈》一书中介绍的形形的营销方法可以发现,当年的江湖也以迎合用户为重要的原则:观众可以以花篮为导向,让女演员的旗袍开气儿越来越高;也可以用刺耳的叫好声鼓舞大刀剁腹、银枪刺喉这般的血腥表演。
互联网用户至上的原则,在推动产品解决用户痛点方面可以说是居功至伟。不过在营销方面,这一原则有时被执行得过头,甚至演变成了跪舔某些恶趣味:有用员工与AV女星的合影来博得屌丝们的好感,也有会用法不责众的错别字文案来彰显产品接地气的程度。这些让如今互联网世界都占了些许腐朽的气息,从对用户长期的价值来看,不免令人堪忧。
“不要命”,指的是股权激励下员工疯狂的工作状态。如果接触过典型的创业企业,相信您一定对互联网“996”的工作节奏印象深刻,天知道会不会有一天进展到“007”。(“996”,指每天由早9点工作到晚9点,每周工作6天的作息方式,“007”可以类推。)
这样节奏的基础,其实是股权激励这极度不均且充满冒险的分配制度。在健康的互联网企业中,员工不要命的工作并不需要太多的说教,因为他们根本就是为了自己的财务自由在战斗。
跨界从本质上来讲,是企业将不同行业领域的商业模式进行智能整合,从而系统性地创造价值的一种逻辑过程。这会创造出新的战略方向、价值网络、运营结构和经济工具,使企业能够在市场中始终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随着产业革命深化,跨界商业形态亦在发生变革。早期的工业化时代,基于价值链的商业模式形态得以树立。多元化企业经营多种业务,每个业务都是一条独立的价值链,服务特定的主流需求。但从商业需求的视角出发,那些被主流排斥的群体(长尾理论中的长尾用户)蕴含着巨大商机,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需求。跨界进入长尾市场,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来创造性地满足该群体的需求,企业可以找到新的增长机会。
跨界服务的四种模式
从工业化时代到互联网时代,这种跨界服务形态的发展,就导致了主流企业和跨界企业的关系,企业与用户的关系,用户与用户的关系等各种关系的变化。根据对行业(行业内/外)及用户(主流/长尾用户)两个维度划分四个界别,跨界服务的模式相应地呈现出以下四种类型(见图1)。
模式一:多元化。在工业化时代,依据二八定律,各行各业的竞争点主要集中在满足本行业内最具优质价值的主流市场需求上。当该行业内的企业无法有效服务主流市场的需求时,就给了其他行业企业可乘之机。行业外的企业得以通过多元化破坏行业壁垒,跨界进入并服务行业内的主流市场,从而赢得竞争优势,如美国通用公司、日本三菱商事等。
模式二:O2O(线上线下融合)。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主流市场几乎饱和,但长尾理论表明,行业内那些数量庞大但非主流的市场(长尾用户市场)蕴藏巨大机会。由于交易成本巨大,这些所谓的“低收益”市场往往被行业内的主流企业忽视甚至排斥。在电子商务时代,O2O带来一种需求侧革命,非主流市场需求终于得以开发。当行业内的主流市场饱和时,主流企业可以基于互联网思维建立强大的线上交易平台,依托全球本地化、分众/聚众、产品平台化和虚实联动四种基本机制打破传统交易壁垒,降低交易成本,充分发掘行业内被排斥的非主流需求,进一步赢得竞争优势。美国梅西百货,沃尔玛等开设网上商城,都属于O2O的跨界服务。
模式四:用户创新。移动商务使得过去有间隔、碎片式的互动,变成现在无时不在的互动,这进一步带来一种革命性的变化。人们在使用其他人的知识过程中,又创造了许多新的知识。最典型的特征是:让用户参与创新。用户不再是价值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卷入到价值创造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参与设计、制造、营销、维护、评价等各个环节,典型的案例如小米、乐视等。用户创新的跨界服务模式带来了一种供给侧的革命。
在模式四中,为什么看似没有任何势的跨界者的用户能够如此快速地增长?跨界者不是简单地炒作流量,而是强调用户特别是原先被主流市场排斥的长尾用户,能够深度卷入到产品和服务创新中。这些用户在使用跨界者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的建议和疑问,都能及时地转入跨界者的改进体系中去,让用户像养育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自己参与创造的产品和服务,在塑造出强大的用户黏性的同时,通过快速迭代改进产品和服务。而反观主流企业却往往高高在上,倚赖大量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用户只能成为产品和服务的被动接受者。一旦有更好的选择,用户特别是主流用户会毫不犹豫地抛弃主流企业。
跨界服务与竞争优势
随着跨界服务更加迈向“包容”,它究竟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竞争方式的变化,以及如何去维系竞争优势?
对于跨界者而言,需求侧方面,通过互联网思维可以克服交易成本的制约,将每一个零散的被主流排斥的需求碎片都整合起来,不在乎这些需求来自哪个行业、哪个个体;供给侧方面,过去是集中式的中心创造,周边被动接受,现在是每一个碎片都在创造价值,跨界者可以分布式地将它们利用起来。
在斯密的劳动力思想中,斯密认为人类基于利己之心而进行了自然的分工,分工的结果是劳动者技术的娴熟和进步,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提高,同样的劳动能够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资料,然后将消费不了的物质资料进行交换。扩大的市场使这种交换变得更频繁。在市场的交换中,国民财富得到了极大的增进,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劳动者的增加,形成良性循环。
创新的“星星之火”
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成为全球最大市值公司,一时之间激发了无数创业者的激情。马云说:“如果马云都能创业成功,我相信80%的年轻人创业都能成功。”马云的创业经历了极为曲折的过程,但马云的成功,也让广大创业者看到了希望。
如今,有很多年轻人刚从校园毕业,就加入创业者大军,更不用说那些工作了几年后离职创业的年轻人。一方面,是今天的科技环境已经远远超过了马云当年创业的那个时代。如今,云计算已经以非常低廉的成本,为创业者提供科技基础。众多的创业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了成熟的创业孵化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今天的媒体已经从传统媒体的垄断,走向了自媒体的繁荣,创业者可以很容易地就把自己的项目宣传出去,宣传推广的成本变得非常低廉。而电商等渠道,让贸易更加自由地发生,过去诸多的贸易壁垒,都在今天成为了历史。
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大量资本正在激发新一波创业大潮。据清科的数据,2009年共成立了693家VC/PE机构,其中包括知名投资人、一般自然人自己的PE机构,如李开复的创新工场等。无论从数目、区域还是从股东多元化的背景看,PE机构自2009年始经历了疯狂生长。另一方面,阿里系、腾讯系、百度系、微软系、联想系、万达系等,都纷纷以自己的资本、技术输出和孵化辅导,投向中小创业者,争夺创业团队,拉动自己的生态圈。
如今的创业团队,可以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众多细分的、小而精的领域,进行不同的创新尝试,通过数字技术改变商业,形成的“星星之火”。
创意来自重新分工
想象力让创意“星火燎原”
小而美的变化,正在所有传统领域发生着。遍地开花的小众商业模式,正在汇集起来推动传统商业发生质的变化。以移动设备App为主的下一代小企业,正在用非凡的想象力,释放劳动力,让劳动力更自由。
而新的行业大洗牌来临之前,传漾科技代表的一类新兴技术公司,早便已开始了自己的探索和布局,成功抢占了未来先机。
从技术先行者到交易所
平台到生态系统的进化
生态系统这个词本身更多是描述一种垂直形态。如自然界食物链的平衡就是典型的垂直形态。这个生态系统,就像一个有机体一样,它具有自我调整、自我修复的功能,它会排斥其中产生的不良反应,并有学习和适应能力,让整个系统更趋于完善。苹果公司在智能终端上的垂直产业链模式最接近于生态系统的概念。
而传漾最终打造的这个的商业智能生态系统就像一张看不到边际的蜘蛛网,任何一个生物触碰了这张网络的某个节点,这张网络的主人就会自动对访客做相应的分析处理,因为海量的数据已经收集和储存在它的大脑之中,并且迅速地给予回应。每一天,这张网络都在不断地学习进化,它在推进自己的边界,它越来越聪明,并试图了解每一个外来访客的行为和目的,从被动接受转向精准的捕捉……
探路未来
互联网分析人士谢文认为,这是因为它的海量搜索数据虽然规模庞大,但结构简单、关联度低,挖掘价值不高。所以,面对以Facebook和苹果为代表的Web2.0时代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数据战略机会,谷歌若干年来束手无策,Google+的诞生算是谷歌迈向大数据公司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