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平台的用户中不少是在校学生,缺乏防诈骗意识,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牟利对象。
对于不法分子利用短视频平台实施网络诈骗等侵害行为,平台负有审核信息和保护用户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短视频平台尝试通过社交电商和内容电商等方式将“流量变现”,更应当加强对网络诈骗的监管。
今年下半年以来,借由短视频平台实施的网络诈骗犯罪行为屡屡发生,全国多地公安机关已多次发出警示通报。
记者尝试在抖音上使用支付宝官方Logo和“支付助手”设置头像和名称,获得成功。(手机截屏)
诈骗受害者多为年轻人
今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各地公安机关通报了一批利用短视频平台实施网络诈骗违法犯罪的案例:
9月,浙江警方发布消息称,不法分子在抖音平台以提供网络借贷、测试借贷信用分等为由发布视频实施诈骗,该平台还包含大量假冒支付宝官方的“山寨账号”;
同一个月,江苏警方发布预警称,全省多地发生借由短视频平台以“生日返利、有偿点赞、假冒微商销售商品”等为由实施的诈骗案件;
11月,厦门警方发布预警提示,厦门今年以来已发生38起借助抖音平台,以“免费领取手机”“免费领养宠物”等为由实施的网络诈骗案件,涉案金额25.5万元,最年轻的受害人年仅14岁。
在警方通报的案例中,多数受害者为年轻人,甚至还有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
在抖音中以“蚂蚁金服”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出现大量山寨官方账号的用户,具有一定迷惑性。(手机截屏)
平台内容审核机制仍有不足
诈骗分子为何在短视频平台屡屡得手?
记者在抖音上检索发现,有多个用户使用与“蚂蚁金服”或“刺激战场”相同的标识作为头像。用“蚂蚁金服”关键词搜索,结果出现“蚂蚁金服”“蚂蚁金服技术部客服”等与蚂蚁金服公司标识、名称完全一致的用户,存在极大迷惑性。
记者尝试以“支付助手”为名称,修改抖音账户信息,同时使用支付宝官方标识作为用户头像,均无须任何审核就能完成。
在微视平台上,类似问题也同样存在。
记者发现,多个短视频平台上,观看诸如“萌宠免费领”“领取苹果手机”等诱导性内容时,平台方缺少诸如“该视频包含诱导性信息,请谨慎点击外链”等提醒内容。
11月8日,抖音所属的字节跳动副总裁张辅平在乌镇互联网大会上公开表示:截至2018年10月,抖音国内日活跃用户数已突破2亿,月活跃用户数更是突破了4亿。
有业内专家呼吁,在用户数据增长的同时,短视频平台有必要反思自身内容审核机制,切实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
平台增强监管责任用户提高防骗意识
11月底,记者从字节跳动方面了解到,该公司的国内内容审核团队规模已超过1万人;11月初,快手方面也表示,目前快手的内容审核团队约有4000人。抖音总裁张楠此前称,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上,一条短视频内容在线上需要经过四次人工审核和多次人工智能审核程序。
法律界人士认为,不法分子利用短视频平台实施网络诈骗等侵害行为,平台负有审核信息和保护用户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短视频平台尝试通过社交电商和内容电商等方式将“流量变现”,更应加强对网络诈骗的监管。
平台做大了,就该有大的样子
花样繁多的互动形式、快速增长的高黏性用户群、宽松的真实性内容审核机制……在不法分子的眼中,短视频平台所具有的这些“产品优势”恰恰为他们实施犯罪行为大开方便之门。尽管平台对每条短视频的内容进行真实性核查具有一定难度,但不代表可以无视欺诈内容的泛滥。
平台做大了,就应该有做大了的样子。大平台,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意味着要对更多用户负责。一边频繁向公众展示平台的用户数据增长量,一边却有意无意地忽视大平台对用户应尽的责任,这绝非良性增长。
互联网时代,流量变现是摆在各大互联网平台面前的一道必答题,而怎样将这道题答好,不仅考验经营者的商业头脑,更测量着互联网公司的道德底线。
虽然,各地公安机关屡次通报借由短视频平台实施的网络诈骗案件,但现实却是,短视频平台不仅没有拿出为用户做好“把关人”的诚意,个别平台上甚至出现了网络诈骗的新花样,究竟这些平台是管不了,还是不愿管?
眼下,传统电信诈骗已经得到有效遏制,而借助短视频平台出现的新型网络诈骗却有抬头之势。任何平台都有义务加强甄别并清除网络诈骗这颗社会毒瘤,这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平台上的用户,更是保护平台自身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