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大家意识到,在抖音这个大众平台,潜藏着大量科普需求。短视频平台上有庞大的用户体量,圈层更为丰富,通过它可以触达更广泛的大众。他们由蓝环章鱼启发,开设了一个叫“博物餐桌”的系列,科普那些可能在餐桌上碰到的有毒食物。
另一类受欢迎的独创选题就是“博物养成系列”。《博物》办公室里,养着各类动植物。有人钟情植物,创造了一个微缩的“热带雨林”;有同事养了守宫和蛙,为了喂养它们,又养一些蛐蛐或者饲料性质的蟑螂;喜爱收集的同事,在餐馆吃到没见过的螃蟹,则会把壳洗干净带回,做成标本陈列在办公室里。
对于大家来说,“博物养成系”的短视频也属于趣味性和科普性的公约数。在抖音上,他们的短视频大致分为两个方向,一类是用生活化的切口贴近大众的关心,另外一类则是:带大家去不了的地方,看见更为广阔的自然世界。
同事们相加,就是一部博物百科全书
唐志远深耕博物领域多年,专擅对昆虫的研究。他热心于协助短视频拍摄,充当“慧眼”,帮助大家辨识动植物。“他对这个事情还是很喜爱的,或者说这个事对他意义很重大。”王雨评价说。
即使有科研和教学任务,唐志远仍然乐于和新媒体团队搭档,去往野外拍摄现场。如果地方偏远闭塞,物种也罕见,他的兴头更加强烈。他要拍摄图片作为积累,同时也帮其他编辑同事积累相应方向的选题。
在《博物》,每个人都有一个专精的博物领域,涵盖了博物学各个领域、各个专业。有专注于鸟类研究的,也有专擅哺乳动物和兽类的。在《博物》,每个人都身兼数职,运营新媒体平台的同事,就是某个博物领域的达人,专门负责短视频文案的同事,是一位植物专业的达人。
一条轻快的短视频,背后依靠着强大的智囊团,既包括《博物》杂志全体人员,也有他们联系着的包括中科院教授在内的专家学者。大伙儿通过一起做内容策划,从同事那儿学到了很多其他博物门类的内容,逐渐变得更“博物”了。《博物》一直倡导通过实地探察,发现自然之美,丰富博物学的知识视野。不论是唐志远这样深耕多年的“博物人”,还是新媒体团队的“90后”们,都在践行着“博物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理念。这种理念内化于他们的内容生产,由此诞生了办公室养成和野外实拍的系列作品。
用短视频点燃孩子们的热爱
《博物》的另一个传统,是坚持对青少年的科普。每年,《博物》都会在暑假举办亲子夏令营,带领孩子们认识自然界里的动植物。在周末,也开设了针对青少年的博物课堂,由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上课。
这是一件整个团队都很郑重在做的“小事”,因为哪怕一个视频都可能触达潜在的青少年博物爱好者。
现在,吴海峰还对“批发”观鸟保持着强烈的兴趣。“批发”是圈子里的专有名词,指如果鸟友看到相当难见的鸟类,大伙就会广而告之,让其他人也去寻觅。在抖音上发视频,也像是在做“批发”。最近他们在拍摄一个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它在北京很少见,为了留下难得的记录,他们集体去了距离北京市区几十公里的地方拍摄。
2023年5月,《博物》加入“抖音青少年科普创作计划”,和更多专业机构共建青少年模式内容池。《博物》认为,短视频平台展示了一些博物学的目录。那些有志于此的孩子,将会像《博物》的成员一样,被吸引到专业道路上,做更深的开掘。当越来越多的人做正向的促进和引导,更多孩子将会被打开一扇窗户,知晓世界如此广阔。文/李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