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新安城内的小商小贩大多肩挑手提,走街串巷,沿街叫卖以招徕顾客。叫卖声悠长婉转,带着新安人特有的吐字发音特点和韵味,像唱歌似的;有的叫卖者借助各自的响器,边走边掂掂打打,形成约定俗成的声音,很有特色。
卖水
新安人临河近的大都吃河水,那时水质清澈,靠近白洋淀的河水是流动的,取水之处主要在东关或南关码头。西街的胡家井、城隍庙前,东街的柳树趟、马道,北街的北大寺后边、小北街后街,东大街的恒丰杂货店、高等小学堂及察院胡同等处有十几口水井。一般的井水略带苦味,卖水的挑选好吃的甜水井,送到住家,论月或按天结算付款。城内买水吃的,多是富裕人家或缺少劳力的人家。那时新安人在京津经商或学徒的较多,家里没有劳力每天去担水的就买水吃。卖水者有两种方式,一是单轮木制手推车,两侧挂有木桶,中间放一条扁担,肩挑手提送水到户。二是一人用扁担肩挑两只水桶送水,价位是一个铜板两桶。民国时期,常年推车卖水的有北街屈老鼠、张花子、梅老黑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安城里还有卖水的,如:宋锁、朱老千、牛锁、管四儿等人。进入八十年代,家家安装了自来水,“卖水唻!有水的卖”的吆喝声消失殆尽,卖水这个行当也成为了历史。
卖活鱼
新安人临淀而居,有爱吃鱼的习惯,于是就有了走街串巷卖活鱼的行当。卖鱼的肩挑两只木盆,一般是杉木或松木做的。木盆高20公分,直径80—90公分,放上半槽水,盆里都是从淀里捕捞上来的新鲜鲫鱼、鲤鱼、甲甲(黄颡鱼)等。常年卖鱼的有梁邦子、韩章印、辛义臣、王麻子等人。他们的叫卖吆喝声各有特色,人们想买谁的鱼只要听音听声就知道谁来了。如鱼贩王麻子的叫卖声:“大甲甲呀,一毛五哇——二斤哪!”、“卖鱼嘞!活蹦乱跳的大鲫呱”。新安城里讲究什么季节吃什么鱼,于是就有了“春鲂夏魛迎霜鯸,开河的屎包赛过肉”、“鲫鱼尾巴鲤鱼头,鲂鱼肚皮一兜油”等具有白洋淀地域特色的吃鱼习俗。新安旧时流行“咸鱼淡肉”的饮食方式,生活困难的人家,全家做一个鱼菜,咸鲜口重为的是全家够吃。现在人们生活提高了,讲究身体健康科学养生,逐步过渡到以清淡为主。
卖豆腐脑
每天清晨,卖豆腐脑的肩挑担子走街串巷吆喝:“豆腐脑,好吃的豆腐脑嘞”。担子一头是小水缸,里面是热腾腾、白嫩嫩的豆腐脑,缸外面用竹篾编成套,中间塞上好多布条裹着的稻草把子用来保温。另一头是盛满卤汁的大砂锅,只有一半木盖儿可以开启,另一半木盖上放着花椒油、蒜末、韭菜花等食料。砂锅里的卤汁一直到卖完都是热乎乎的。这一风味小吃,以经济实惠、味美适口历经百年而不衰,老百姓至今仍然爱不释口。其最大特点是豆腐的细嫩,因此要掌握点卤的技巧。它要求熬浆用微火,不能溢锅,使豆腐脑不糊、不苦、不涩,勾卤汁时用急火,开锅就行。卤汁一般用黄花、木耳、肥肉、面筋加团粉熬成。卖豆腐脑时,盛豆腐脑还有讲究,用平勺盛在碗内,碗中间豆腐脑要像小馒头似的凸出,然后浇卤,卤从“馒头上”流向碗的四周。浇完卤后,加韭菜花、蒜泥、辣椒油、芝麻酱等小料。新安城卖豆腐脑的吴栓远近闻名。
卖糖墩
卖糖葫芦
糖葫芦一般在天冷时节才有的卖。糖葫芦的做法是用竹签把山楂一个个穿起来,蘸上熬好的冰糖,因其形状类似葫芦而得名。冰糖葫芦是新安的传统食品,吃在嘴里又凉又甜,还透着一点儿酸。做糖葫芦的原料除山楂外,还有海棠、荸荠、山药等,可谓品种丰富。卖糖葫芦的吆喝声为:“葫芦,冰糖的唻!”卖糖葫芦者一般担着挑子或扛着稻草桩子,交杂插列,供人们自己挑选。
卖冰丝儿
每到夏天,卖冰丝儿的用响器“冰碗”招徕顾客。冰碗用生黄铜制成,外面磨光的碟形碗,口径一寸八分,高一寸,两只为一对。敲打冰碗时以手的中指、无名指夹住上面一碗的边缘,以大拇指、食指的不断挑动敲击下面的碗,使碗发出清脆的“嘀嘀哒哒”声,抑扬而有节奏。时而叫卖冰丝儿的词儿不断,“谁买冰雪丝嘞,雪丝的冰呕”。卖冰丝儿的手推单轮平板车,车上放手摇创冰丝儿机。冰丝用白洋淀的清水冻制成天然冰,冰刨成冰丝儿放入碗中,然后浇上酸甜果味的饮料,红、黄、绿色配齐全。卖冰丝儿者,一般还卖各种饮料,夏天天气炎热,喝一碗酸梅汤、红果汤解渴又解热。解放前后卖冰丝的邹长河,时而赶庙会,时而串街叫卖不断。
卖凉粉儿
盛夏之际,新安城的小贩应对时令售卖凉粉儿。凉粉儿是用淀粉熬制,倒在盘内成形,放凉后切成长方形块,或用漏斗挤压成蝌蚪形。吃时浇上酱油、米醋、芥末、蒜汁、辣椒油等调料,酸辣适口,价钱不贵。卖凉粉儿的吆喝声:“酸辣凉粉儿咧”叫响大街小巷。
卖香油
卖香油的叫卖是使用一种长约八寸左右的木质梆子响器。叫卖者用扁担挑两个油桶,到户下门前,把挂在油桶旁的木梆子取下,用木棍敲打,发出“梆、梆、梆”的声音,略停再敲打数下,表示卖油的来了。卖香油的梆子声,虽轻轻敲打数下,街道胡同都可听到。
剃头
街头理发师俗称“剃头的”,是新安传统的手艺人。剃头匠使用的响器,号称“唤头”,用铁制长约七、八寸的两片复合物,两片中间略有空隙,里面是凹槽型,两头尖,一端相连接,铁片自后部到尖端由厚渐薄,形状似大镊子,用手持一筷子形铁棍深入唤头两片中间,向尖端处拨出,即发出“支楞,嗡、嗡、嗡”的响声,悠长的颤音,随走随响,表明剃头的来了。剃头匠的主要工具是一条扁担,前面一个盆架,下有烧炭的小火炉,上面是铜盆。后面一个板凳柜,既可以坐下,又能放一些剃头用具。有句歇后语:“剃头的挑子—一头热”,指的就是这个装置。剃头的学徒拜师必须学会多种技能,即梳、编、剃、刮、掏、剪、剔、染等。梳、编是梳发编辫;剃是剃头;刮是刮脸;掏是掏耳;剪是剪鼻毛;剔是清眼角;染是染发。几百年来,剃头匠成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行当。五十年代前后,新安城里的剃头师傅有刘梦福、刘梦池、李佩田等,那时街道胡同还能看到一个方凳,一块披巾,一把推子的简易理发摊。
卖布头儿
卖布
以卖布为业的小商贩,既有推着单轮平板车者,也有身背布匹包袱的步行者。他们大多以卖青、蓝布(高阳布)为主,手持拨浪鼓,走街串巷。拨浪鼓,有长约二尺的木柄,在木柄上部装一铜钹,悬挂与周围铁圈之中,左右各挂有一铁坠,用绳系着;在铜钹之下有一较大的皮鼓,左右亦各有一坠,用手持木柄末端四旋摇动,同时发出铜鼓与皮鼓之声。如有买布的,一般临时街巷设摊。尔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卖布的行当一直持续到六十年代彻底消失。
磨刀磨剪子
这是走街串巷的手工劳动者,过去是肩扛一条长板凳,像现代京剧《红灯记》中的磨刀师傅一样,板凳上装有磨刀石等工具,后来改用自行车驮着磨刀工具串游于胡同。用宽约一寸半、长约六寸的铁板六、七块,其上各凿二孔,用绳拌重叠连接,用手颠摇,发出连续的响声,这是磨刀、磨剪子使用的响器。另一种是用特制的长筒喇叭,发出的声音是“嘀……嘀……嗒”。
卖针头线脑
卖针头线脑的一般背着一个小木头箱子走街串胡同,箱子里装着各色丝线和各号缝衣针,手里摇晃着响器拨浪鼓,与卖布的拨浪鼓不同,以一个小鼓与一面小锣组成,锣鼓装在一根小木棍上,摇动时,锣鼓齐呜,煞是好听。别看针头线脑的生意小,家里的女人干活少不了,很受欢迎。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身边的老行当渐渐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虽然他们不属于入选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却是一个时代的反映,一代人的生活,一代人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