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5月6日,在山东林业厅工作的孙丰胜,如往常一样,吃过早饭,便匆匆赶往单位。走进办公大楼,他就觉得不对劲,通常走廊上都是打水的人,那天却连人影儿都没有。
在办公室坐了半个小时,仍不见有人来,孙丰胜这才意识到,原来星期六已经由工作日变成了休息日。那天,像孙丰胜一样忘记休息的人并不少,这是1995年“双休日”工作制度正式施行的结果。
抵制和批评996、大小周的声音也从未停止过。在GitHub上,一群中国程序员发起了抵制996工作制度的项目——996.icu。仅上线15天,“996ICU”星数(星数类似于“点赞”)达到20万。
在“双休制”实行26年后,互联网打工人终于看到了周末休息两天的曙光。
耗时十年才确立的双休制
1979年1月,正是纽约一年中最冷的时节,联合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会议的筹备工作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期间,有一件事引起了中国代表团顾问胡平的注意,“在周五下午竟然没有任何会议安排”。
第一次出国的胡平有些不解,后来他才了解到,联合国采用的是双休工作制,周五下午也不安排会议。一直以来,国内奉行“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八小时”的工时制度,他还从未想过有别的选择。
此后,由于频繁出国工作,胡平逐渐了解到双休制已经在欧洲、亚洲和北美的很多国家实行。而工作时长的缩短,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这让胡平产生了把双休制引进国内的念头。
1986年,胡平正式向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提出,要做一个课题,内容是“在中国缩短工时的可能性”,虽然这在当时看似是天方夜谭,但还是得到了后者的支持。用宋健的话说,我们的软科学研究就应该做些超前性工作,为决策部门做准备,只有把水烧开,用时才能提出来。
这项工作持续到1987年年底,课题组得出了“我国具有缩短工时推行五天工作制的条件”的结论,建议国家立即制定有关方案并逐步推行,力争在2000年以前全面实行五天工作制。
然而,“双休制”的实施要比课题组预想的快很多,由于担心步子迈得太大,影响经济的平稳运营,1994年3月国内开始试行隔一周五天工作制,即一周工作五天,一周工作六天,循环往复,并明确要向双休过渡。
高歌猛进的996和大小周
2006年5月28日,还有两天就是端午节,胡新宇没有迎来奇迹,在广州的一家医院病逝了。经过连续30多天加班,年仅25岁、刚硕士毕业一年的胡新宇,因过度劳累全身多个脏器衰竭。
在高增长的叙事中,胡新宇逐渐被遗忘,华为的加班文化却延续了下来。2010年8月,一篇《华为对抗〈劳动法〉的〈奋斗者申请协议〉》在网络上流传,华为要求部分员工自愿签署的奋斗者协议,“自愿”放弃带薪年假、非指令性加班费和陪产假等,成为“奋斗者”,而后期的分红、配股都会倾向于此类“奋斗者”。
但这还是没能挡住“996”蔓延的势头。一部分不堪重负的程序员,开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反抗。2019年3月26日,一个程序员在世界上最大的代码托管平台GitHub上,注册了名为996.ICU的代码库,标记实行996制度的公司,以“工作996,生病ICU”的口号号召全球程序员反抗996工作制。
当时还喜欢在公开场合高谈阔论的马云也发表了对996的看法,他称996是一种福报。这话一出,公众的吐槽如潮水般涌来。布道未成的马老师随后发微博回应称,“任何公司不应该,也不能强制员工996,不为996辩护,但向奋斗者致敬!”但又不甘心的说了句人人都懂的大道理“年轻人要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而在BAT三大巨头撕开一条缝隙的字节跳动,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大小周。据悉,自从字节跳动成立起,就一直保持着大小周的工作传统,在周六加班,公司会支付双倍工资。
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大小周逐渐成为了标配。
后大小周时代,企业要拼什么?
有人星夜赶科场,也有人辞官归故里。
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如果全社会都取消大小周,会削弱企业的发展活力,企业发展受阻有可能会进一步减少雇员数量,反而不利于稳定就业。
争论归争论,历史的车轮却不会倒转。打破大小周制度,缩短工作时长是大势所趋,毕竟“百年树人”大计已经刻不容缓,而且这背后也代表着职场人对于体面工作和劳动权益得到保障的共同追求。
一位互联网行业的长期观察者表示,先行取消大小周的企业树立了一个行业标杆,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取消大小周。
而随着互联网人重回双休时代,企业的游戏规则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过去公司可以靠工作时长和人海战术,换取公司业务的高速增长;现在公司增长要靠组织管理和建设,在已有的人才基础上实现提质增效。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指出,企业的资源包括很多,但真正的资源只有一项,就是人力资源,通过科学化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本身的潜能,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