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结婚对数创40年新低?中国婚姻报告2024

婚姻是家庭的基本组成部分。对于个人来说,婚姻是情感的升华,家庭是切实的归属感。对于社会来说,长期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有助于社会稳定。

但近年来,多种选择和无奈之下,中国人结婚少了、结婚晚了、离婚多了。随着社会发展,一方面新一代年轻人追求独立自由,认为婚姻是束缚。另一方面,高婚育成本使年轻人实现家庭变得更加困难。从人口角度看,人口少子老龄化问题正在削减适婚年龄人数,结婚“主力军”减少。“婚都不想结,还生什么孩子”,正成为一批年轻人的选择,结婚率下降、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加重是互为因果的。

11月1日,民政部发布《2024年3季度民政统计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结婚登记474.7万对,离婚登记196.7万对,同比分别减少94.3万对、0.6万对。

参考近十年数据,前三季度结婚登记对数占全年比重在72%-79%,估算2024年全年结婚登记对数在601万对-659万对,即使最高值也是近40年来的新低。

本文重点分析了中国婚姻现状、原因及影响,并提出建议。

1中国婚姻现状:结婚少了、结婚晚了、离婚多了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婚姻状况发生很大转变,主要体现在结婚率下滑、初婚年龄推迟、离婚率长期持续攀升直到近年有所改善。

一是结婚登记对数不断创新低,10年内下降49.3%,2023年补偿性结婚需求释放,预计2024年结婚对数创近40年来的新低。2013-2022年,我国结婚登记对数从1346.9万对的历史高点持续下滑至683.5万对,降幅49.3%,2023年结婚登记对数768.2万对,同比增长12.4%,主因疫情后补偿性结婚需求释放。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结婚登记474.7万对,同比减少94.3万对,说明补偿性需求基本结束。参考近十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对数全年占比在72%-79%,可以估算出2024年全年结婚登记对数在601万对-659万对之间,即使最高值也是近40年来的新低。2013-2022年粗结婚率从9.9‰降至4.8‰,2023年升至5.4‰。

二是“晚婚”现象突出,初婚人数减少,25-29岁代替20-24岁人群成为结婚主力,高年龄层段(40岁以上)结婚登记占比大幅上升。2013年-2022年,内地居民初婚登记人数从2386万的高点降至1051.8万人;再婚人数先升后降,2019年达到455.9万人峰值后降至2022年的315.2万人。2005-2022年,20-24岁结婚登记人数(含再婚)占比从47.0%降至15.2%,25-29岁从34.3%升至37.2%,30-34岁、35-39岁、40岁以上结婚登记人数占比分别从9.9%、4.9%、3.9%增至20.7%、9.1%和17.7%。

三是离婚对数和离婚率经过长期持续攀升后,在制度调整下近年有所改善。1978-2022年,我国离婚登记对数先升后降,从1978年的28.5万对升至2019年470.1万对的峰值,此后大幅下降至2023年的259.3万对,主因实施了离婚冷静期政策。2024年前三季度,离婚登记对数196.7万人,同比减少0.6万对。粗离婚率从0.2‰攀升至2019年的3.4‰,2022年下滑至2.0‰、2023年小幅升至2.6‰。

四是未婚比例增加,未婚同居率提升,非婚生育增加、但占比较低。从2009年到2013年,20-39岁女性人口中,已婚比例从77.93%下降到67.06%,到2019年,又上升到72.72%。2019年,中国30-34岁男性未婚比例为18.16%,女性未婚比例为8.7%,低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根据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出生队列为1980-1984年男性的未婚同居率为33.33%,女性为26.79%;出生队列为1985-1989年男性的未婚同居率为37.99%,女性为33.13%。根据2016年CFPS数据,出生队列为1970-1979年的人口婚前生育占比为5.9%,未婚生育占比为0.3%;出生队列为1980-1989年的人口婚前生育占比为6.1%,未婚生育占比为1.2%。(参考育娲人口《中国婚姻家庭报告》)

2年轻人不结婚:选择还是无奈?

2.1自我选择:高学历、独立和社会包容

新一代年轻人追求独立自由与高品质生活,对婚姻持开放态度;尤其是女性自我独立的实现与自我意识的觉醒。经济发展和受教育水平提高给女性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社会地位上升。女性不再只作为“家庭主妇”,而是进入职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1997-2022年,专科及以上学历人口中,女性占比从37.2%大幅提高至48.1%,女性在高等教育群体中逐渐接近男性。高学历女性往往偏好不低于自身条件的男性,加大婚姻市场匹配难度,单身女性规模快速上升。

思想开放与社会包容性增强,离婚不再是一个“谈虎色变”的话题。经济独立使女性逐渐摆脱婚姻的束缚,更有底气承担离婚的不利后果。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2022年,人民法院审理离婚一审案件结案数量呈现增长趋势,从106.6万件增至143.1万件,增长了34.3%。根据家理数据,2022年,离婚诉讼案件中家庭琐事性格不合占比75.3%,家暴、虐待、遗弃占比32.9%。

2.2无奈:婚育成本高、社会压力大

结婚成本高,城市高房价和农村高彩礼。核心城市房价收入比持续提升,年轻人面临“买婚房”、“还房贷”双重压力。1998年房改以来,房价经过几轮快速上涨,导致年轻人购置婚房首付、婚后还贷成本明显提高。2010-2023年,百城样本住宅均价从9314元/平上涨至16220元/平。2004-2023年中国个人购房贷款余额从1.6万亿元增至38.2万亿元,增长22.9倍。根据Wind数据,2010-2020年,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从20.0增至24.4。此外,在部分农村地区,天价彩礼导致很多男青年结不起婚。并且,越是偏远、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彩礼要得越高,让很多农村贫困家庭不堪重负。

生育养育教育成本高,抑制组建家庭意愿。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高是抑制生育行为的“三座大山”,“四二一”结构的家庭养老负担重、挤压生育,女性劳动参与率较高但就业权益保障不够,导致机会成本高。根据育娲人口发布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在统计的14个国家中,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48.5万元;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62.7万元。如果把一个孩子抚养到刚年满18岁所花的成本相对于人均GDP的倍数进行国际对比,澳大利亚是2.08倍,法国是2.24倍,瑞典是2.91倍,德国是3.64倍,美国是4.11倍,日本是4.26倍,中国是6.9倍,几乎是全球最高的。

2.3婚姻基础削弱:适婚年龄人数减少、婚姻匹配困难

适婚年龄人数减少且仍处下降阶段。根据人口普查数据,2010-2020年,15-35岁青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33.5%下降到27.2%。根据七普数据,我国80后、90后、00后在2020年的存活人口分别为2.14亿、1.78亿和1.55亿,整体呈不断下降趋势。当前结婚年龄主力25-29岁人口大幅下滑,对结婚对数产生负面影响。根据育娲人口《中国人口预测报告》“中方案”,20-40岁人口仍处减少阶段,预计2023-2043年下降16.9%。

适婚人口男多女少,婚姻匹配困难。男女比例失衡。比如00后男女性别比约115,男性比女性多超1100万,90后男女性别比约110,男性比女性多近900万。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40岁男性人口比女性多1752万人。农村“剩男”和城市“大龄剩女”问题突出。2022年,中国30岁及以上未婚男性有超过60%分布在村镇、一般为较低学历;未婚女性有超过60%分布在城市、一般学历较高。

3影响:拖累生育水平、加重养老负担,单身经济盛行

晚婚导致晚育现象加剧,初育年龄每推迟一个月,总和生育率下降8%左右。“婚都不结了,怎么生孩子”。当前,中国绝大部分是婚内生育,非婚生育占比较低,所以结婚数量的减少直接影响生育水平。1990-202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从23.6岁推迟至29.4岁,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从22.0岁推迟到28岁;其中,女性、男性平均初婚年龄分别在1996、1998年超过晚婚年龄(女23岁、男25岁)。1990-2020年女性平均初育年龄从24.1岁推迟至27.9岁,平均生育年龄(所有孩次)从24.8岁推迟至29.7岁。并且,1990-2020年30岁及以上高龄产妇的生育一孩数占比从4.6%增至近29.8%,生育子女数占比14.0%增至45.4%。从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看,生育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的平均年龄分别为27.5、30.3、31.6岁。2023年总和生育率仅1左右,不足更替水平的一半。

单身人口数量增长,家庭规模持续缩小。一方面,因为结婚对数下降、结婚推迟等原因,“单人户”数量日益增长,另一方面,因为住房条件改善,很多年轻人不与父母同住,而是享受独居生活。2020年,中国家庭户接近5亿户,其中一人户家庭超1.25亿。2022年,我国15岁以上单身人口数量2.4亿,占总人口的17.1%,创历史新高,超过英国、法国、德国人口总和。

4启示

给予年轻人自由选择权的同时,减少因为娶不起和生不起导致的不婚和晚婚现象,为适婚人群提供保障和社会福利,改进住房、教育、医疗问题;婚姻背后是人口问题,应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4.1从居住、就业、教育上缓解年轻人生活压力

一是成立住房保障银行收储库存商品房用于保障房,完善以常住人口增量为核心的人地挂钩,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二是进一步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一方面,进一步推动落实产假哺乳假等制度,妥善解决延长生育假、男性陪产假等的待遇保障,对损害女性就业权益的单位进行经济或行政处罚。另一方面,根据单位女员工规模及年度生育情况,实行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以降低企业承担的生育成本。加快构建生育成本在国家、企业、家庭之间合理有效的分担机制。

三是加大财政教育保障性支出。探索建立从怀孕保健到孕期分娩再到18岁或学历教育结束的全面鼓励生育体系,包括孕期保健补助、住院分娩补助、托育津贴、教育津贴、家庭个税抵扣、以及对不符合交个税标准的低收入人群实行直接经济补贴等。并且,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可在全国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差异化。

四是托育服务供给和津贴保障。将九年义务教育延伸至十二年,同时推进教育改革,切实根除“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现象。大力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兴办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同时,提高祖辈隔代照料的积极性,减轻父母的照料压力。

4.2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尽快全面放开生育,让生育权重新回归家庭。全面放开生育,将是否生育、生育几个孩子、什么时候生育的权利还给家庭,由每个家庭自主决定生育的孩子数量。全面放开生育是把生育权从国家计划回归家庭自主,是把生育数量多少的选择权交回给家庭决定,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生育意愿。全面放开生育,原本不想生的人还是不会生,但一些想生三孩的人能生,不用担心部分人群、部分地区会大幅多生导致出生人口激增。

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大力鼓励生育。一是实行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现金补贴、购房补贴等政策,覆盖从怀孕保健到18岁或学历教育结束。二是加大托育服务供给,大力提升0-3岁入托率从目前的4%提升至40%,并对隔代照料发放补贴。三是进一步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并对企业实行生育税收优惠,加快构建生育成本在国家、企业、家庭之间合理有效的分担机制。四是加大教育医疗投入,给予有孩家庭购房补贴,降低抚养直接成本。五是加强保障非婚生育的平等权利。六是建立男女平等、生育友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比如男女平等的育产假等。七是支持辅助生殖、发放补贴。八是保障单身女性生育权。

THE END
1.198*单身更易抑郁?午睡抗抑郁?《国民心理降发展报告》来了那么,2022年,我国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应该如何调整和提高? 今天就根据这三个问题,跟大家分享一下本次《报告》的10个重点。 01.青少年成为抑郁高风险人群 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 本次调查发现,全国总体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6%,略低于2020年的调查数据。 https://www.jianshu.com/p/f13ca135d351
2.[千瓜数据]:2022小红书活跃用户画像趋势报告对此,千瓜数据出品《2022年千瓜活跃用户画像趋势报告(小红书平台)》,对2022年小红书活跃用户中的美妆、美食、母婴、家居、服饰穿搭、宠物、减肥健身7大行业核心人群进行解析,为品牌洞察小红书不同群体画像和消费趋势提供数据支持和营销方向。 QIAN-GUA.COM03 目录 01全行业活跃用户人群洞察 用户特征、人群画像 03结语 ...https://www.fxbaogao.com/detail/4297300
3.2022国考行测备考指导:削弱加强公务员考试网B.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以厨房电器为例,线上“一人食”小容量厨房电器的同比,已是整体厨电增速的2倍 C.根据《单身经济专题分析报告》,当代单身青年多属于第一代和第二代独生子女,多数暂无赡养老人压力 D.在一家电器专营网店,销售排名前三的小电器分别是电饭煲、洗衣机和便携式榨汁机,月销量都在几千笔左右 ...https://www.huatu.com/2021/0316/2145509.html
1.《2022Q2单身人群报告》解读理想爱情:三观相合目标一致——中国...恋人们往往因为哪些原因分道扬镳?长久、稳定的亲密关系有哪些特点?单身人群期望的“完美恋爱”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依据珍爱网发布的《2022Q2单身人群报告》的数据,珍爱网红娘对单身男女的过往分手原因和理想恋爱模式做出了深入分析和解读。 “学会有效表达和沟通”...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news.youth.cn/hotnews_41880/202206/t20220607_13751967.htm
2.职场调查报告集锦15篇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得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中,25岁以下的人群中有近四分之一出现工作倦怠,达24.26%,其次是25到35岁人群为21.94%;35岁至45岁是13.1%,在收集的所有数据中反映出,45岁以上的人群中没有表现出明显工作倦怠现象。随着80后逐渐成为当今职场的主流群体,其特有的群体性格特征,导致35以下的人群的工作倦怠程...https://www.jy135.com/zhichang/949929.html
3.职场调查报告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职场调查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职场调查报告1 某网7月26日电 据南美侨报网报道,巴西对1731名受访者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在工作中遭受歧视和偏见仍然是巴西人的...https://www.wenshubang.com/diaochabaogao/119050.html
4.首份超过30万体检人群的《南京市体检人群抽样降报告》发布!2024年5月24日,爱康集团发布由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指导的《2024版南京市体检人群抽样健康报告》,这是南京市首份基于超过30万体检人群数据的城市体检人群抽样健康报告。 基于首次披露南京市体检人群抽样健康大数据,爱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黎刚对南京市体检人群健康数据进行了深度解析,为健康城市建设精准画像...https://m.cls.cn/detail/1685935
5.2023年周大福研究报告品牌端龙头优势凸显,产品端黄金仍为主力就前文行业终端门店天花板一节所 述,无论是在 2022 年抑或是 2025 年,我们认为终端门店的增长数量始终小于天花板数 量,即尚未达到存量竞争时代,可开拓空白市场仍存。一二线城市虽相较三四线饱和, 但在消费持续升级的背景下,公司可通过升级门店,一方面拉升品牌高度,另一方面吸 引高净值客户人群,带动客单价提升。https://m.vzkoo.com/read/20230217b65ff82019bc19cb02f57213.html
6.满世界相亲的年轻人,为什么抛弃相亲网站?—新京报2、澎湃新闻《江苏消保委调查5大婚恋交友平台,普遍存在虚假宣传、退费难》; 3、时代数据《满世界相亲的年轻人,为什么就是不用相亲网站?》; 4、珍爱网《2023年Q4单身人群调研报告》 数据新闻编辑:陈华罗 新媒体设计:苗奇卉 校对:李立军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713588576129289.html
7....35年龄段人群成为婚恋社交服务市场主体(附报告下载)中国婚恋社交服务消费者画像:女性消费者、25-35年龄段人群占比较高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婚恋社交服务中女性消费者占比较高,达64.9%;年龄段集中为25-35岁,占67.4%,与结婚登记年龄分布重合度较高;中高收入群体范围逐步扩大,月收入多集中在5001-10000元,占比43.3%,其次是10001-15000元、5000元及...https://www.iimedia.cn/c1020/101640.html
8.调查关于中国单身青年孤独感指数报告世纪佳缘全新改版后采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手段,让广大青年男女借助婚恋网站真正实现大数据时代的千万里挑一,找到适合自己的另一半。根据调研,单身男性的孤独感指数(综合单身人群最近一次孤单情绪发生的比例、时长及程度计算出的数据)高达78.0,远远高出单身女性的68.9。其中内蒙古、山西、黑龙江三地男性孤独感指数最高。等待合...https://www.fwsir.com/Article/html/Article_20210514180243_1065565.html
9.婚恋状况调查报告近日,中国知名相亲网站珍爱网正式发布《20xx单身心事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根据珍爱网旗下8500万单身会员的抽样调查数据,揭秘“光棍危机”笼罩下的单身心事。报告显示,面对即将到来的“光棍危机”,北京爷们和广州姑娘们均“恐光”——超过八成的北京单身男具有光棍危机感,更有高达96%的广州单身女感觉到...https://www.ruiwen.com/diaochabaogao/5343801.html
10.味蕾的千亿争夺战3.0,油盐酱醋如何吃出新滋味?界面新闻·JMedia当消费者对食物“0添加”“减盐”“减糖”的重视度日益提升,健康化也逐渐成为调味品市场的主旋律。TMIC联合天猫超级探店以及凯度发布的《2022年调味品趋势洞察》报告数据显示,在产品选择上除了关注原料品质、新鲜程度外,55%的消费者表示会更愿意选择不含添加剂/防腐剂/色素等人工添加成分的产品。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8524606.html
11.市场规模或达80亿,谁说单身年轻人不相亲?澎湃号·湃客报告预计,2022年,中国互联网婚恋交友市场仍将会基本保持2021年的增速,市场规模将达到80.5亿元。 而且2021年中国互联网婚恋交友平台用户规模呈现出增长趋势,2021年12月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达3012.3万人。 这份报告显示出,2021年中国互联网婚恋交友市场继续保持增长趋势,主要得益于中国拥有数量庞大的单身人群对脱单、婚恋交友...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179783
12.2023年美国消费趋势报告根据Similarweb的先享后付服务(BNPL)市场报告显示,2023年1月的调查数据如下: -37%的美国人使用BNPL进行购买,其中27%的人群在过去12个月内使用过该服务; -截至2023年1月,59%的人群经济状况比2021年更差,他们受访者选择BNPL作为他们的付款方式; -25-34岁人群构成了使用BNPL的主要人群,该群体在2022年使用先享后...https://www.cifnews.com/article/147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