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绍兴的商场里多了好些猫馆猫咖。在感叹于猫猫可爱的同时,大家对于猫的“好奇心”又重燃起来。本期,我们就来扒一扒江湖上的“神秘传说”——猫是“液体”。
A、猫是“液体”吗?
“猫是液体”的说法流传甚广。事实上,这并不是一句玩笑话。
相信很多同学看到过“证据”:本应是“固体”的猫,从门缝下“渗出”,“流进”花瓶里,“流”进碗里,从比自己身体小许多的箱子里“涌出”。
那么,猫的这种“超能力”,是如何实现的呢?这其中关键,在于猫的独特的肩胛带。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头能钻进去的地方,身子不一定能过去(此处提醒大家不要随便钻铁栅栏);但对于猫来说,头能钻过去,身子就一定能过去。
这是因为人的肩胛骨和锁骨是相连的,由此产生的肩胛带为手臂肌肉提供刚性支撑。这个结构在人体中是固定的。
但对于猫来说,它的肩胛骨和锁骨均是通过肌肉连接到身体的其他部位,而不是骨骼连接。且猫的锁骨基本退化,没了锁骨的限制,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压缩身体,表现出“流动性”。
另外,猫的脊柱在扭转方面有着极高的灵活性,可以进行接近180度的扭转。身体结构的特殊,使得它能够快速扭转或跳跃,也能够钻过更小的空间。
B
猫知道自己是“液体”吗?
那么,猫知道自己是“液体”吗?
今年,匈牙利的动物行为学家做了个实验:召集30只不同年龄、大小和品种的家养猫,让它们面对一系列逐渐变窄的开口,观察猫是否具有对自己体型的精确意识——也就是说,猫是否会提前判断自己能不能通过这个越来越小的开口。
起初,开口足够宽,几乎所有的猫都能轻松通过。然而,当开口逐渐缩小时,一些猫开始停下脚步,它们仔细观察狭窄的通道,有的选择了尝试,有的则转头寻找其他路线。
其间发生了有意思的一幕:当研究人员只缩小洞口的宽度,并保持合适的高度时,无论矩形洞口有多狭窄,甚至只有体宽的一半,猫都会毫不犹豫地走过去;但当宽度合适、高度缩小时,猫开始犹豫,也许是担心自己太高,无法进行这种游戏。
猫的“身体意识”与众不同,它对高度比较敏感,对宽度却非常自信。就猫科动物的思维而言,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尚不清楚。但如果说猫是一种“液体”,那它似乎只有一个维度,是一种限高不限宽的“液体”。
用研究人员的话来说:“猫可能是液体,但它们也知道什么时候停止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