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这也太可爱了吧”,“天呢,好可爱啊,好想亲一口啊”,“简直可爱到爆了,真想蹂躏两下”,这些词汇都是当我们在看到可爱的狗狗、猫咪或者小宝宝的时候,脑海中会出现的独白。
大部分人并不会真的去亲或者摸,但是有一部分人控制不住自己,当看到邻居或亲戚家可爱小宝宝的时候,还是忍不住想去摸两把,亲两下。
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捏宝宝脸蛋的背后,仅仅是因为他们可爱吗?
可爱侵略性
如果你有上面的行为,且控制不住自己,根据克莱姆大学心理学教授奥里亚纳·阿拉贡(OrianaAragon)的说法,你可能具有“可爱侵略性(cuteaggression)”。
可爱侵略性(cuteaggression)是指看到可爱的小宝宝或者年幼的小动物时,引发的“表面攻击性”行为。也就是说,当你看到特别可爱的事物时,可能会产生一些想要去捏和蹂躏他/它们的冲动,但实际上并不会真的伤害他/它们[1]。
看到这个定义以后,惊的Dr.Why赶紧抱起旁边的猫咪撸了两把!
图片来自:一只被我撸生气的猫
最初对可爱侵略性展开研究的正是上文提到的奥里亚纳·阿拉贡(OrianaAragon)。那时候阿拉贡还是耶鲁大学心理学的研究生。
这个问题成了推动阿拉贡进行研究的契机。
于是第二天,阿拉贡找来了自己的好朋友,同为耶鲁大学心理学研究生的丽贝卡·戴尔(RebeccaDyer)。经过一番讨论后,阿拉贡和戴尔决定一起合作,共同做一项名为可爱侵略性的研究[2]。
阿拉贡和戴尔先是在网上征集了109名志愿者,让他们分别观看可爱的小狗照片、有趣的图片以及其他图片,然后再让这些志愿者说出看完这些图片的感觉。
结果显示,大部分志愿者对可爱的小狗照片都没什么抵抗力,甚至有参与者说自己快被这些狗狗的照片萌翻了,几乎要失去控制了,太想摸它们了。
戴尔看到这样的结果,不禁觉得这些志愿者是不是有些太夸张了。
于是为了证明这些志愿者不是为了强调自己喜爱小动物的论调,而是真的发自内心的想摸或者捏小动物,戴尔和阿拉贡做了更进一步的研究。
这回,研究的场地换成了实验室,研究人员从学校招募了同样数量的志愿者。同样地让他们观看可爱的狗狗或者小宝宝的照片、有趣的搞笑图片以及其他图片。
与上个实验不同的是,这次不再单纯记录观后感,而是让所有人在看照片之前都拿着一片气泡膜(常用来包装物品,防止损坏用的)。研究人员告诉所有志愿者,这些气泡膜可以随意捏破。最后,研究人员再回收所有的气泡膜,并记录在观看不同照片时,志愿者按破气泡膜的个数。
结果显示,当人们看到可爱的照片时,气泡膜被按破次数最多,平均压破了120个气泡。当观看有趣图片和其他图片时,气泡膜被压破的个数依次为80和100。
这也证明了,当人们看到可爱的狗狗或小宝宝时是真的有想捏他/它们的冲动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可爱侵略性的行为呢?
奖励系统
阿拉贡认为,人的情绪有两面,一个是正面情绪,一个是负面情绪。当正面情绪积累到爆的时候,负面情绪也会随之而来,这也叫人情绪的二态性表达。
可能听起来云里雾里,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就好比,我们经常能看见一些明星获奖后激动的语无伦次,甚至激动落泪,喜极而泣。其中激动高兴就是正面的积极情绪,哭就是负面情绪。当这两个情绪融合在一起,表现出来就是所谓的二态性表达。
同理,看到可爱的宝宝想要捏他们,也是一种二态性表达。可爱让人愉悦,当这种愉悦的情绪无法言表时,负面情绪就出来了,捏他们就成为了人们宣泄情绪、恢复理智、表达喜爱的一种方式。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凯瑟琳·斯塔夫罗普洛斯(KatherineStavropoulos)十分赞同阿拉贡的想法,但是她认为这种行为的背后,不仅仅是情绪表达那么简单,也许与大脑的奖励系统有关[4]。
与阿拉贡一样,斯塔夫罗普洛斯也找了一群人观察动物和人的图像,并用脑电图记录这些人看到图像时,大脑的活动状态。
结果发现,当人们看到可爱的图像时,大脑腹侧盖区(ventaltegmentalarea,VTA)活动增加。
VTA区域主要负责愉悦,是多巴胺分泌的开始。当我们感到愉悦时,VTA区域受到召唤,使多巴胺分泌,多巴胺分泌会导致神经奖赏系统启动,让我们对接下来的事产生期待。
我们也知道,多巴胺是一种使人兴奋的大脑神经递质,如果多巴胺分泌过多,就会使体力和热量过度消耗,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
就像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消息,比如谁中了头彩,突然抽了过去。再比如过年时,某宝瓜分五福,有个人抢了大红包就激动地晕了过去。
因此,机体为了维持我们的情绪平衡,当多巴胺分泌过多时,就会刺激杏仁核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从而产生了一些不安的情绪,以此来平衡我们过度的热情,以免我们因为太激动而晕倒。
所以,那些看到小宝宝就想捏一把的人,只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大脑和情绪而做出的补救措施罢了。
保护机制
以上是斯塔夫罗普洛斯从神经科学的角度阐释可爱侵略性的行为背后隐藏的科学根据。
那这种行为是好是坏呢?
斯塔夫罗普洛斯认为,这种行为很有意义,它可能代表了婴儿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斯塔夫罗普洛斯在翻阅阿拉贡之前的研究时发现,大部分女性在看到婴儿照片后,除了想捏他们以外,还会表现出一种更加温柔的态度,产生更多想保护他们、照顾他们的想法[5]。
所以,可爱侵略性的背后可能是婴儿的一种激活照顾行为的保护机制,可以帮助这些婴儿更好地生存。
斯塔夫罗普洛斯也表示,所谓的捏小宝宝的脸或是撸猫等行为也是在提醒我们,他/它们是如此的弱小,很容易就会被破坏,所以我们不能这么做,我们要保护他/它们。就像武林高手对决的时候,常会说,我们约个地方打,不要牵连无辜一样。
最后,可爱侵略性不是病,当你有想捏别人的冲动的时候也无需自责。
参考链接:
[3]AragónOR,ClarkMS,DyerRL,etal.Dimorphousexpressionsofpositiveemotion:Displaysofbothcareandaggressioninresponsetocutestimuli[J].Psychologicalscience,2015,26(3):259-273.
[4]StavropoulosKKM,AlbaLA.“It’ssocuteIcouldcrushit!”:UnderstandingneuralmechanismsofCuteAggression[J].Frontiersinbehavioralneuroscience,2018,1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