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长篇小说《我是猫》是夏目漱石的代表作。写于1904年至1906年9月,1905年1月起在《杜鹃》杂志上连载。这部作品淋漓尽致地反映了二十世纪初日本中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生活,备受各界好评和推崇。2016年3月17日,日本东京大学小森阳一教授在我校举行“南京大学一东京大学国际化课程”特别讲座,详细分析了《我是猫》中猫的毛色及其背后的问题,讲座内容经整理发表于《新学衡》第一辑。
一、“我”的无名性和以毛色命名的名字
《我是猫》是近代日本代表性小说家夏目漱石的成名作。这部作品创作于日俄战争的第二年,以旅顺为中心的激战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该小说1905年1月发表于俳句杂志《杜鹃》上,一开始准备一次性完结。
正文的开头是“我是猫,名字嘛……还没有”,结尾为“依然没有给我起上名字。但是,那又何妨。欲望无止境嘛!但愿住在这位教师的家,以无名一猫而了此平生!”
1905年1月,纸媒上清一色都是关于日俄战争的报道。在这种情况下,《我是猫》引起了巨大反响,《杜鹃》杂志也大量增印。于是,编辑高浜虚子请漱石写《我是猫》的连载。夏目漱石接受了他的请求,写了《我是猫》的第二回。第二回开头写道:“新春以来,我也有了点名气。”在这里,他巧妙地用了一种悖论式的写法:尽管“我”是一只还没被人起名的“无名猫”,却变得“有了点名气”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判断猫的“无名性”在《我是猫》第一回的小说结构上占据重要位置。
在正文中间也出现与开头相同的句子,那是在与人力车夫家的黑猫相遇的时候。
它是一只纯种黑猫。刚刚过午的阳光,将透明的光线洒在它的皮肤上,那晶莹的茸毛毛之中,仿佛燃起了肉眼看不见的火焰。他有一副魁伟的体魄,块头足足大我一倍,堪称猫中大王。我出于赞赏之意、好奇之心,竟然忘乎所以,站在它面前,凝神将它打量。不料,十月静悄悄的风,将从杉树篱笆探出头来的梧桐枝轻轻摇动,两三片叶儿纷纷飘落在枯菊的花丛上。猫大王忽地圆眼怒睁。至今也还记得,它那双眼睛远比世人所珍爱的琥珀更加绚丽多彩。它身不动、膀不摇,发自双眸深处的炯炯目光,全部集中在我这窄小的脑门上,说:“你他妈的是什么东西!”
身为猫中大王,嘴里还不干不净的!怎奈它语声里充满着力量,狗也会吓破胆的。我很有点战战兢兢。如不赔礼,可就小命难保,因而尽力故作镇静,冷冷地回答说:
“我是猫。名字嘛……还没有。”
不过此刻,我的心房确实比平时跳动得剧烈。
猫大王以极端蔑视的腔调说:
“什么?你是猫?听说你是猫,可真吃惊。你究竟住在哪儿?”他说话简直旁若无人。“我住在这里一位教师的家中。”
“料你也不过如此!有点太瘦了吧?”
大王嘛,说话总要盛气凌人的。听口气,它不像个良家之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