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笔者小的时候,除了县城和大的镇店,广大农村几乎没有理发店,人们理发主要是找人代劳。然而,会理发的不一定有推子,有推子的不一定会理发。
记得从我几岁开始,理发都是找球儿舅。球儿舅是妈的堂弟,与我们家住对门。我们家很早就买了推子,但没人会理,每次理发,我都是找球儿舅帮忙,提前约好再带着推子登门。
那时候理发简单,提前也不洗头,搬个凳子坐下抄起推子就理,而且没有头型可以选择,只要把头发剪短,看上去顺眼就不错了。谁都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就是要好也不可能要得出来。
有时候我理发,表弟们发现后也纷纷过来凑热闹,叔叔伯伯地喊着要理。好在,球儿舅脾气好,只要地里没有着急的活,都是来者不拒,多的时候一次可能要理三四个呢。
手工推子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使用久了很容易夹头发,有时候弄不好还会把一小绺儿头发硬生生地拽下来,疼的人禁不住哎哟哎哟地叫唤。
遇到这种情况,球儿舅就停下来自己修理一下,先拧开推子头上的螺母,打开以后拿出煤油灯点几滴煤油,再调一调旋钮的松紧,然后放在耳边“咯噔咯噔”地试一试,如果声音均匀悦耳就没有问题了。
由于事先事后不洗头,每次理完发,身上、脖子里都会粘上许多头发,虽然球儿舅会用扫炕笤帚为我打扫一扫,但灌到脖子里扎进衣服上的很难清除,有时候感到刺痒刺痒的,脱掉衣服仔细寻找,还可以发现隐藏的头发茬子。
手工推子反复使用,会越来越钝,最后就渐渐推不动了,还夹头发。这时候,就需要磨推子。记得磨推子有时候去昝岗集,有时候等流动磨推子的来村里,听到吆喝声拿出去磨一磨,使用起来就又和新推子的差不多了。
1984年我在计委工作时,单位里备有理发工具,包括推子、梳子、剪子、围布等一应俱全。办公室的老刘会理发,经常为我们提供服务。老刘很热情,不仅给同事理发,就是有人把孩子带过来,老刘也是有求必应。
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街上的理发馆越来越多,渐渐地,我们年轻一些的就不再麻烦老刘,而是直接去理发馆。理发馆都给洗头,而且要什么头型有什么头型,理完发后还会吹干,打上些发蜡或者发油什么的固定成型。
起初,理发馆使用的也都是与我们家一样的手动推子,大约到了九十年代左右,理发馆开始流行电推子。电推子效率高,但发出的声音鸣鸣的持续不断,而且长长的电线绕来绕去很是麻烦。所以,有的理发师既使用电推子,同时也离不开手动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