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各种蚊虫明显增多。除了蜱虫,还有哪些虫子会威胁到我们的健康?日常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防范?程璟侠特意进行了总结,她提醒大家万一被下面的虫子咬了,一定要及时送医。
恙虫
危害
恙虫是螨虫的一种,可以引起恙虫病。恙虫病除了眼睛红,会有皮肤红肿、靠近被咬处的淋巴结会出现肿大疼痛、四肢麻痹、恶心嗜睡等。被咬后会出现持续高烧不退,体表出现焦痂、眼角膜充血等。在被恙虫叮咬后会形成一个焦痂,焦痂就是恙虫病的特征。而发热、头疼是恙虫病的早期表现。随着病情进展,病人还会出现皮肤充血,甚至出血,严重时会导致多脏器器官衰竭,甚至导致死亡。恙虫大都生存在潮湿的草地、树林里,春季、夏季比较活跃。其通过叮咬老鼠、山羊等吸收毒素,再将毒素传播到人体,随着血液传播。
咬后对策
目前,因恙虫病而引发多器官衰竭最终致死的病例很少见,绝大多数患者是轻症。如果能够早期治疗,治起来不难,效果很好。被咬后要卧床休息,多饮水,进流食或软食,注意口腔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只是不少恙虫病人都会将病症和普通感冒发烧相混淆,以为吃点药就会没事,结果拖延了病情,最后拖成了重症。如果病人发病三四周才开始正规治疗,治疗效果不佳。所以,发现恙虫叮咬,正确做法是立即到医院感染科求助,不要自行处理,以免造成进一步感染。
避免叮咬对策
要避免恙虫叮咬,最有效的办法是,在危险时段即夏秋季节雨后的清晨、傍晚,尽量不要在草地上坐、卧、玩耍。如果一定要在草地上感受自然的美好,建议穿着长袖衣服和长裤,涂抹驱蚊水、风油精,最好能坐在防潮垫上,且坐下时将袖口、裤管扎好,免得让恙螨有机可乘。
毒隐翅虫
少部分隐翅虫是有毒的,但是它并不会“咬人”。所谓隐翅虫“有毒”,是指它们的体液接触到人类皮肤后,人会出现皮炎疱疹,也可能出现关节痛、呕吐、腹泻等,但并不会致死。
接触体液后对策
毒隐翅虫在天气闷热的夜晚受到灯光引诱时常飞入室内,因此要关好纱门纱窗;切忌在皮肤上拍打压碎虫体,应用嘴吹气将其赶走。一旦皮肤上沾染了隐翅虫的体液,应立即用碱性的肥皂水反复清洗,不能用热水洗烫。
避免接触体液对策
要避免在草丛中坐卧休息;在暴露的皮肤和裤脚、袖口上喷驱避剂可以有一定预防作用。如果是被咬伤,发现皮肤有烧伤的感觉,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蜘蛛
被蜘蛛咬后,会引起伤口皮肤中间坏死、溃疡,发黑发紫,出现一两厘米大的水疱。大多时候毒蜘蛛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是皮肤性伤害,只会造成皮肤坏死,留下伤疤,并不危及生命。只要注射抗过敏药,抗炎、消肿、清创,就可以自然痊愈。但也有1%—2%的致死可能性,叫作全身型中毒反应。全身型中毒反应除了局部的坏死溃疡,还会伴有高烧、恶心、呕吐、头痛,甚至休克的症状。
一旦被蜘蛛咬伤,如果没有出现水疱、皮肤发黑发紫的现象,说明蜘蛛毒性不大,伤口可以自然痊愈。但是如果出现了皮肤溃疡、发紫的现象,那就必须得去医院。伤口不及时处理,坏死、溃烂皮肤不及时治疗,严重的有可能引发败血症,那就有生命危险了。
蜘蛛喜阴,它喜欢躲在晾晒在室内外的衣服裤子里。穿衣裤前,先用力抖一抖,这样就不会被咬伤了。另外,蜘蛛主动攻击人的可能性不大,主要还是被动地自我防御。所以,只要小心躲避,就可以避免被咬。
马蜂
马蜂蜇人时能排出毒液,用以自卫。毒液中含有神经性或血液性毒素,可致人畜死亡。现在在城区的一些绿化带中,确实能见到不少马蜂的巢穴,但在平时,只要不去惊扰马蜂,马蜂一般不会主动伤人。
蜇后对策
被马蜂蜇伤后伤口会立即红肿,这时应马上涂抹碱水,如肥皂水等,使酸碱中和,减弱毒性,也能起到止痛的作用。蜇伤处会留有毒针,如果隐藏在伤口较深处,切忌胡乱按压或用有汗渍的衣物包扎。
避免蜇对策
如果遇到马蜂,千万不要惊慌,最好保护好裸露在外的皮肤,然后反向逃跑或原地趴下,千万不要试图反击,否则只会招致更多的攻击。
毛毛虫
刺后对策
被刺伤后,先将虫体弹开,免得继续接触皮肤,然后用透明胶布贴在接触过的皮肤上,然后揭下,将刺入皮肤的小刺粘出来,最后用肥皂水(碱性)冲洗伤口,中和掉毒性就可以了。如果伤口还是红肿,可以抹一些“皮炎平”之类的药膏。如果被刺伤的面积比较大,那就要到医院进行专业处理。万一虫子掉到眼睛上,千万不要慌张,应马上将虫子取出,用清水冲洗眼睛,然后到医院取出残留的毒毛,按照医嘱使用抗炎、抗过敏的眼药水滴眼,1—2周后可痊愈。
避免刺对策
到树下乘凉或野外活动时应戴宽边草帽,穿长袖衣裤,尽量不要在有毛毛虫的树下停留。若身上不慎落有毛毛虫,不要乱拍打,更不要用手去捏,应拿根树枝把它挑开,或轻轻抖掉;皮肤上如粘有毒毛,可以用医用胶布或者透明胶布把毒毛粘去。千万不要抓挠或乱摸,否则会越发严重,出现身体局部极痒的红疹,且会快速扩散,严重时红疹会形成水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