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武汤是治疗少阴阳虚水泛证的经典方剂,也是温阳利水治法的基础方,通过辨证加减,可应用于骨科疾病中,本文将真武汤应用于下肢骨折术后肿胀、慢性膝关节滑膜炎及骨科术后呕吐等方面,效果较好。因此,只要能把握辨证论治基本原则,适当加减变化,真武汤在骨伤科疾病治疗上就能取得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真武汤;症;骨伤科;临床应用
1下肢骨折术后肿胀
按:肾主水,水液的输化有赖于肾阳的蒸化、开阖作用,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气不足,则水液转输障碍。该病人下肢肿胀不退,且伴小便不利,实属阳虚水液代谢障碍所致,本方加黄芪,取益气健脾之效,加川牛膝加强利水之功,全方益气健脾、温阳利水,使脾气健、肾阳充,水肿乃消。
2膝关节滑膜炎
患者张某,女73岁,2015年1月9日就诊于我院,诉双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10余年,加重1周。查体见:行走跛行,右膝关节轻度内翻畸形,双关节肿胀,双膝浮髌试验阳性。X线片示:双膝关节退行性变,右膝较重。病人以往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尼美舒利分散片治疗,疼痛有所缓解,但膝关节肿胀未见明显好转。诊见:腰背酸痛、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弱。此为肾阳虚,肾不主水,水饮侵犯筋骨关节,加之风寒湿邪外侵,留滞于筋脉关节,经络痹阻,不通则痛。治则:温阳利水,祛风散寒通络止痛。处以真武汤加减方:制附子15g,防风15g,桂枝15g,茯苓20g,白术20g,白芍20g,生姜15g。上方15剂,双膝部疼痛消失,肿胀基本消退,续服本方30剂,以巩固疗效。
按:临床治疗膝关节滑膜炎多以湿热痹阻证型为主,但阳虚寒湿型病例也不少见,治疗湿热型滑膜炎的中成药种类繁多,寒湿型成药尚无一种,很多临床医生并未在辨证的基础上施治,见病开药,从而导致误治。阳虚寒湿型多见于老年患者,多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的滑膜炎,中医学将其归于痹症范畴,此类疾病多由于机体阳气渐衰,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留滞经脉,痹阻气血,从而导致人体水液局部蓄积于肌肉关节。本方在真武汤温阳利水的基础上,加防风以祛风散寒除湿,驱除外邪;加桂枝,温经散寒通络,协附子振奋肾中阳气。
3骨科术后呕吐
4体会
水液代谢有赖于肺气通调、脾气转输、肾气开阖、三焦气化,然三脏一腑相辅相成,肾藏真阴真阳,肾主水液,是人体水液代谢的核心动力。故肾阳虚则水液停,随着人体气机升降,脏腑四肢、皮里膜外、无处不到,导致人体病变千变万化,但总归少阴肾阳不足所致。《伤寒论》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条文中或然症较多,往往在临床辨证过程中难以把握,然而只要于诸症中抓住肾阳虚的表现,就把握住了问题的核心,仲景未言及舌脉诊断,临床可以参考舌象及脉象辅助诊断。经方要想取得验效,重在活学活用,只要加减得当,帮助提高疗效,以不变应万变,一方可治多症。参考文献
[1]李岩.真武汤证浅析[J].世界中医药,2012,7(1):63-64.
[2]孟涌生.真武汤的现代研究[J].北京中医,2007,26(9):629.
[3]孙松生,孙海生.孙朝宗临床应用真武汤举隅[J].中国民间疗法,2009,1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