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澳大利亚在农业自然条件并不理想的条件下,立足本国实际发展现代农业,成为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和重要影响的农业大国。其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具有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经营、信息化引领、国际化主导等诸多鲜明特点,对中国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澳大利亚;现代农业;特点;
2015年,笔者带团赴澳大利亚开展农业培训与交流活动,对澳大利亚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考察。虽然澳大利亚耕地和草场广阔,淡水资源丰富,但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并不理想,但澳大利亚仍然发展成为现代农业大国,主要农产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澳大利亚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其有益做法和经验对中国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农业始终是澳大利亚国民经济的关键行业
澳大利亚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始终把农业置于优先发展方向,不断增强农业基础地位,为支撑国家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1农业资源比较丰富
澳大利亚国土面积约768万km2,2013年总人口约2320万,其中农业就业人口30.67万人,占总人口的1.3%。澳大利亚农业资源丰富,人均天然草场近20hm2、人均耕地超过2hm2,分别约是中国的4倍和23倍。2013年人均淡水资源量21275m3,是中国的10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8倍。但澳大利亚绝大部分农地土层瘠薄、养分稀少、存水困难、盐碱化和酸化比较严重;全国降水分布极不均衡,31%的地区年降水不足500mm,39%的地区不足250mm。虽然丰富的草场、耕地和淡水资源为澳大利亚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也面临着克服自然条件劣势发展现代农业的极大挑战。
1.2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畜牧业是澳大利亚的优势产业,牛、羊产业规模很大,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绵羊存栏量位居世界首位。种植业比较发达,小麦、大麦、棉花、油料、甘蔗等是澳大利亚的主要作物品种。近60年来,澳大利亚农业结构逐步由原来的以畜牧业占绝对比重演变为农牧业大致平衡的农业结构,种植业和畜牧业产值之比由20世纪中期的32:68,变为90年代的48:52,到2013/2014年度进一步演变为55:45。
1.3农业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
由于农民人均经营土地规模巨大,加上注重利用先进技术和推进农业机械化,澳大利亚农业劳动生产率很高。2013/2014年度澳大利亚平均每个农民生产粮食207t、肉类6.5t,饲养牛150头、羊380只,创造农业产值高达26.8万澳元,农业劳动生产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近20年来,澳大利亚农业劳动生产率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状态,1997/1998年度至2007/2008年度,农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4%,高于国民经济全行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2%的1倍。
1.4农业比重下降但作用增强
目前,农业是澳大利亚国民经济的4大主导产业之一,是澳大利亚劳动就业和出口创汇的关键行业,也是推动澳大利亚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澳大利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7%下降到2013/2014年度的2.6%;其中职业农民数量从1996/1997年度的24.6万人下降为2010/2011年度的19.26万人,占社会就业人口的比重由2.9%下降到1.17%。虽然农业比重和就业人员不断下降,但农业生产规模和效益不断提高,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2000年澳大利亚农业总产值增长了2倍多,农产品出口增长了近4倍。2013年澳大利亚谷物总产量比1980年翻了一番多,谷物单产提高了90%,农作物生产指数增长了2倍多,畜牧业生产指数增长了45%,农业仍是澳大利亚的重要支柱产业。2007-2014年,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澳大利亚农业增加值年均递增速度仍达到4.62%,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2.63%近1倍;农业增加值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由2000年的4.4%增长到2014年的5.3%。可见,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进一步增强。
2澳大利亚现代农业特点鲜明
2.1农业区域化分工程度高
澳大利亚农业生产呈现明显的区域化布局特点。澳大利亚根据全国降水、气温变化、地形地貌和土壤肥沃情况,鼓励农业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农业生产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布局特点。全国划分为3个明显的农业生产区域:一是集约农业带,即高降水量农业带,从昆士兰州北部海岸延伸到南澳大利亚州的东南角,以及西澳大利亚州的西南部和塔斯马尼亚州,这里降水充沛,种植业和奶牛业十分发达。二是农牧混合带,从昆士兰州中部向南延伸,经过新南威尔士州坡地至维多利亚州北部和南澳大利亚州农业区,是半干旱到湿润气候的过渡区,以旱作农业为主,小麦生产、养羊和肉牛业发达。三是牧业带,包括西澳大利亚州、南澳大利亚州大部分地区以及新南威尔士州西部、昆士兰州南部,气候干燥,植被稀少,以养羊、养牛业为主。在每个区域内,又出现了不同作物品种的农业生产优势区域带,如昆士兰州的甘蔗带,塔斯马尼亚州的苹果产区,澳东南部的小麦带等。
2.2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早在20世纪60年代,澳大利亚已经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装备和乳业生产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农用航空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技术也已得到普及。在畜牧业生产中,草场翻耕、牧草播种、施肥撒药、收割打捆、挤奶剪毛等各个环节全程实现了机械化。在大田作物中,小麦、水稻、大麦、燕麦等作物,从耕种到收获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一个1333hm2规模的农场,一般只需要2-3个工人。甘蔗生产在农田建设、耕地松土、播种育苗、生产管理、收获运输、装卸加工各环节的机械化程度超过90%。在农产品流通销售环节,建立了全程完备的冷链体系,全国75%以上鲜活农产品都通过冷链体系运送和销售,既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又减少了农产品浪费。
2.3农业规模化程度高
近40年来,澳大利亚农场规模化趋势明显,农场数量越来越少,规模越来越大。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后期,农场数量平均每年减少6.3%,但农场平均产出以每年2.6%的速度增长。目前的农场数量比20世纪80年代大约又减少了1/4左右。据统计,2006/2007年度,澳大利亚约有15.04万个农场,农场平均规模2892hm2;2009/2010年度农场数量减少为13.4万个,平均规模扩大为3052hm2;2013/2014年度农场数量进一步减少为12.85万个,平均规模继续扩大到3200hm2。澳大利亚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农场规模差异巨大。2011年澳大利亚以养羊为主的牧场约1.8万家,平均规模约6000hm2;以肉牛为主的牧场约2万家,平均规模约3万hm2;以奶牛为主的牧场约1.4万家,平均规模约180hm2。澳大利亚高降水量农区农场平均规模约3971hm2,而牧区牧场平均规模高达47376hm2。澳大利亚平均每个农民经营土地超过2000hm2,在发达国家中名列前茅。据统计,2011年澳大利亚20%的大农场生产了全国65%的农产品;其中20%的种植业大农场生产了全国80%的粮食。
2.4农业专业化程度高
澳大利亚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服务,针对农业生产不同品种、不同生产环节、不同生产阶段和不同生产特点,建立和发展了各种类型的专业化服务机构、公司、组织,农业生产分工日益精细化、专业化、高级化。如在肉牛生产过程中,有些企业或组织专门从事育种、育肥、饲料、防疫、销售等某一个环节的生产和服务;羊毛生产过程中有专门的育种、饲养、防疫、剪毛等服务组织或公司。澳大利亚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非常健全,不仅政府在科技、教育等许多方面对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服务,而且各种农民合作组织也为农业发展提供各种社会化服务。澳大利亚的农业协会十分普及,有按行业组建的,也有按地域组建的;协会之间相互渗透,形成了多层次、多行业纵横交错的网络式的协会体系。协会和各类服务组织不仅在为农场提供信息服务、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推广普及新品种新技术、开拓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
2.5农业信息化水平高
2.6农业国际化程度高
澳大利亚生产的农产品大多数都用于出口,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是世界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大国,对世界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越来越显著。澳大利亚国内农业生产一直高度依赖国际市场,主要根据国际市场农产品需要和价格变化确定生产品种和规模,完全以场需求为导向,以商品化生产为目的,属于典型的外向型农业。多年来,澳大利亚每年生产的农产品出口率平均在75%以上,其中羊毛、牛肉、小麦、蔗糖、奶制品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较大份额,是世界第一大羊毛出口国、第二大牛肉和蔗糖出口国、第三大小麦和乳品出口国。其羊毛、奶粉、棉花的90%以上,小麦、大麦、糖料的70%以上,大米、牛肉、羊肉的60%以上出口到国际市场。澳大利亚年产小麦3000万t左右,其中2000多万t用于出口;绵羊7100万只,98%的羊毛产量出口;肉牛2800万头,大部分牛肉出口。澳大利亚高度重视拓展亚洲市场,中国成为澳大利亚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市场,2013年对中国市场的出口额占其农产品总出口总额的22%,亚洲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对于澳大利亚农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2.7农民综合素质高
澳大利亚农场中94%是家庭农场,但都以企业形式登记注册和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农场主不仅需要掌握农业生产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术,如育种、栽培、植保、耕种、收获、饲养、防疫、管护等农业技能,而且需要具有市场意识、企业经营策略和管理经验,以及新技术、新知识接受和应用能力。因此,澳大利亚农民是典型的懂技术、会经营、有文化的“新型职业农民”。据统计,澳大利亚农村劳动力中有1/3达到大学文化水平,其中有些农场主还是从国外留学回国的。在考察访谈中,发现他们视野开阔,信息灵通,能够及时获取各种市场信息和服务信息,了解和掌握农产品市场行情、国际贸易动态,甚至国际经济形势、国际能源走势、国际大宗产品期货市场、价格指数变化等非常专业的知识和信息。高素质的职业化农民,推动了澳大利亚现代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澳大利亚现代农业对中国的启示
3.1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澳大利亚农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适应日趋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形势,澳大利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按照面向市场、减少干预、优化服务的方向,不断推进本国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产品定价、资源配置、生产引导等方面的决定性作用,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市场机制倒逼下,澳大利亚农业生产逐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欧美先进国家农业为竞争目标,主动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不断提升农业经营管理水平,设法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的良好理念和发展模式,逐步打造了完全面向市场生产和销售,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3.2高度重视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首先,澳大利亚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培育和扶持家庭农场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绝对主体和基本经营组织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其次,政府采取财政补贴、优惠贷款和减免税收等多种措施,鼓励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加速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土地规模集中,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力。再次,澳大利亚注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构建了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了与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相配套的涵盖农资农机、良种繁育、技术推广、信息咨询、植保防疫、检验检测、加工运输、金融保险、市场贸易、科研教育、卫生监督等各个方面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澳大利亚农业向专业化、高级化发展。
3.3注意培育和保护优势生产能力
澳大利亚根据本国资源禀赋、气候条件、技术水平等差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打造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和优势产业区域。这些优势区域和优势产业带高度集中了澳大利亚的优势作物和畜禽生产,如昆士兰州的甘蔗占全澳大利亚的九成以上,棉花占全澳大利亚的1/2,维多利亚州的奶牛养殖占全澳大利亚的2/3,澳大利亚东南部小麦产业带生产了澳大利亚约七成的小麦。通过发展农业优势区域和优势农产品品种,提高了农产品生产集中度和标准化水平,有效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服务,延伸了产业链,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农业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4加快推进农业技术进步
澳大利亚高度重视技术进步对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一是不断强化农业科研开发。澳大利亚建立了由联邦政府、州政府、高等院校、商业企业等共同组成的多层次、高水平的农业科研网络体系,各研究机构分工明确、互有侧重、协作攻关。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上、中、下游生产技术连贯配套,大大增强了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政府和各类组织持续增加农业科研投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已达到5.08%,高于同期美国4.36%、日本4.32%、中国0.44%的水平。近年来,澳大利亚政府每年支出的农业研究经费占国家科研总支出的11%左右,是政府优先资助的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澳大利亚的精准农业、机械装备、动植物育种、旱作农业、农产品储运保鲜加工等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其农业增产增收的60-80%来自科技进步因素。
二是加快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澳大利亚建立了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政府部门、科研教育机构、产业组织、私营机构紧密协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促进新装备、新品种、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迅速应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左右,处于世界较高水平。三是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澳大利亚高度重视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建立了高等农业教育、中等农业教育和农业职业培训相结合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联邦农业部和州农业局组织制定农业从业岗位能力水平标准,委托不同培训机构对农民进行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培训。国立、州立农学院持续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及农业从业者开展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由于农业区域广阔、农民居住分散,澳大利亚在政府支持下专门设立了规模大、层次多、范围广的农业远程教育系统,紧密结合生产、贴近社会需求、突出职业性和实用性,满足了不同教育层次的需求。完善的农民培训教育体系造就了澳大利亚高素质的职业农民。
3.5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一方面,由于澳大利亚农业高度依赖国际市场,所以一直倡导国际贸易自由化,主张市场竞争和减少直接干预。另一方面,由于澳大利亚农业自然条件并不理想,天然适合农业生产的土地很少,不对农业实行鼓励和保护措施,农业发展将面临困难。为此,澳大利亚充分利用WTO框架下农业的保护空间,构建适合本国特点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大力支持和扶植本国农业发展。澳大利亚几乎取消了目前世界各国广泛使用的农产品价格补贴政策,而趋向于WTO认可的绿箱政策。政府在农业研究开发、病虫害防控、推广咨询和培训服务、产品检验检测、粮食安全储备、国内粮食援助、收入支持、灾害救济、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环境保护、区域经济发展等多方面采取扶持政策。联邦和州政府通过制订行动计划、特殊财税政策、重大援助项目等,为农场提供优惠贷款或赠款、发放各种补贴、开展农场设备购置和基础设施建设补助、实行税收优惠和减免、发放出口信贷、提供转产重置资金援助,稳步提高农业投入水平,支持农业生产发展。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统计,2000年,澳大利亚对每个农户的平均资助金额为2894美元。
3.6注意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长期以来,澳大利亚在农村交通、电力、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民文化教育、医疗保健、养老保险等方面实行城乡统筹发展策略,不断增加农村投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发展,基本实现了城乡生活的无差异化,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