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上海人素来最讲究的就是头势清爽,
喜欢做头更是出了名的!
而论发型的时尚和精致程度,
阿拉上海阿姨绝对走在全国阿姨前头的。
而在阿姨妈妈中,
你知道最流行的发型是什么吗?
喏~就是这种反翘,高耸,
随意吹出N个翻卷弧度。
严谨而又无懈可击的繁复盘发!
这样的时尚发型总是难逃上海阿姨们的五指山!
有人称它为“菠萝头”、“花菜头”、
“蛋糕头”、“狮子头”
其实它有个响当当的名字——
起蓬头!
头发没有吹起高出头皮20公分
那才不叫“起蓬头”,
挺括到一根头发丝都不胡乱荡下来的“起蓬头”
那才叫精神!
在阿姨妈妈们的字典里,
什么“随意感”、“法式慵懒”,
不存在的。
她们只会回敬你两个字:乌苏!
(乌苏:上海话杂乱的意思)
对于阿姨妈妈们喜欢的这种发型,
小年轻有点“看不懂”。
但在阿姨妈妈心中,
这是记忆中抹不去的时尚。
摄影师@JustinGuariglia
其实这种发型不是一般理发店、
理发师能做出来的。
当年上海有几个很有名的国营理发店,
那时候叫美发厅,里面的师傅手艺都很好,
像红玫瑰、紫罗兰、沪江这些。
▲红玫瑰曾是上海滩顶级做头发的店家
能去这些美发厅做头发的,
都是比较时髦的女性,
用上海阿姨的话来说,就是“洋气、有腔调”!
对理发师来说,他们不是在做发型,
而是在设计艺术品。
老上海人把理发叫做“剃头”,
理发师也被叫做“剃头师傅(或司务)”,
理发店也就顺理成章地唤做了“剃头店”。
图微博网友@包子伴囡囡
那时,每到春节前夕,
理发店的门前总是人多得扑扑满,
甚至还会有排队拿号的场景,
为了早早地做好造型,
很多人甚至天不亮就跑到店门口排队了。
图@唐超
电影《做头》里面有句台词
可以高度概括上海人有多爱做头——
“怎么可以连头也不做呢?这日子也算过到头了,不等于自暴自弃吗?”
看来,要做人先做头,
老底子上海人喜欢做什么样的头,侬晓得伐?
今天就跟着小侬一起来细数
上海人记忆中的时髦发型!
20年代发型
此发型是五四运动刚刚结束时期,上海女子的潮流发型,剪此款发型的女子多属于比较崇洋的大家闺秀。
而早期有钱人家小姐都是聘用梳头娘姨来梳头的,一般人都不一定享有此待遇。
图@艺术家李守白
当时都是用刨花水定型的,刨花水就是用桐木刨花浸泡而稍带粘性的水,刨花水能散发出淡淡芬芳,还具有润发乌发之功效。
30年代发型
30年代的男性发型以三七开的派克式居多。后因当时的有钱人都爱剪此发型,所以改名叫老板式。
30年代初上海女性受到好莱坞影响,开始出现波浪式(最早的时候叫水纹式)卷发,同时期各种西式发型也让所有的女性们都争相效仿。
张爱玲的童年愿望清单里,第一个愿望就是梳“爱司头”,这种S发型风靡十里洋场,成为当时海派女人的符号。
而你能想象当时的波浪式发型都是用火夹夹出来的吗?
听着很可怕吧,确实也可怕——把火钳烧到发烫后在头发上夹出波浪,简称火钳头。不得不说那时候的上海女人简直是用生命在烫头啊
40年代发型
4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大地,当其他地方还在流行“解放头”时,阿拉上海女人们却烫起了爆炸头。
这款上海滩非常流行的发型叫满天星(之后80年代流行起的爆炸式发型也是源自这一款满天星)。
此发型的设计灵感是来自于爆炸,当时有位美国发型师觉得爆炸的效果很好看,他便通过艺术的想象设计出了这款发型。
50年代发型
50年代女性潮流发型是梳小辫子,烫流海。
《金婚》里蒋雯丽的麻花辫造型
《金婚》中蒋雯丽梳的这种双辫是50年代中期最流行的,梳的时候,把头发向后梳,在脑后一分为二,编成两条辫子,最后用头绳或橡皮筋绑起来。双辫两条对称,走起路来,辫子也跟着摆动。
70年代发型
图@新民网
80年代发型
美发师的创作迎来“高产期”,新发型层出不穷,波浪、花辫、块面不同的表现手法,加上不同的层次结构、不同的块面堆叠,变幻出无数的发型。
幸子头(又叫山口百惠头)↓
80年代初,上海滩多了好多假小子!那都是因为风靡日本的山口百惠随着一部电视连续剧《血疑》进入中国观众的视野,她清纯的短发形象也成为上海女性追逐的新时尚。
招手停↓
当时流行“招手停”的发型。就是把额前的刘海高高地吹起,再用发胶固定,做出招手一般的浪花姿势,由于成型状很像招手时的样子,故由此得名。
这一发型的诞生可以说是中国发型界的里程碑,第一次把女士们的刘海吹得硬气十足却受到最多女士的追捧,固定发型用的泡沫摩丝也在当时以外来品的傲然姿态挺进了中国。
飞机头↓
这个发型有没有炒鸡熟!翻翻你家压箱底的家庭相册里就有好几张麻麻梳这个头的照片,当年这个飞机头真是风靡上海滩,男的女的都吹,吹得越高越时髦。
林青霞头↓
80年代,随着林青霞的走红,她的发型成为年轻女孩竞相模仿的对象。长发披肩的美女也开始成为男孩子的梦中情人,甚至成为女性气质的标准形象。
80年代少女的最爱,张曼玉也有青涩的青春
郭富城头↓
在男性中则流行“郭富城头”,这个发型的特点是两边头发厚浓,从中间自然分开,四六分或者三七分,形状像蘑菇。那个时候的年轻人还会拿着郭富城的海报跑去理发店对发型师说道:“给我剪成郭富城这个样子的。”
▲天王也有年轻时,周杰伦也剪“郭富城头”
走在大街上放眼望去,满城尽是“郭富城头”。在那个年代不剪个“郭富城头”就算是落伍了。
90年代发型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国外先进的美发技术的引进和先进设备、工具、饰品的推广、使用,发型制作手法越来越丰富,剪、烫、染、吹,十八般武艺“组合”运用。
到了九十年代后期,随着染发技术的普遍使用,几千年一直不变的黑头发变得色彩缤纷了。
新世纪发型
到了新世纪,进入“有型无势”年代。
再也不会一窝蜂地去理同一款发型,
人人可以有自己的专属发型!
男生可以两鬓一抄
剃个苏北头↓
或者像男星一样来个
阿飞头、大包头↓
女生可以来个韩系蛋卷头↓
日系波波头↓
甚至你可以来个杀马特造型↓
上海人“头顶上的风景”
从千篇一律发展到了包罗万象~
不仅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也体现出上海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然而在老上海人心中,
总有一款发型让你念念不忘,
你记忆中最时髦的发型是哪款?
欢迎与我们留言互动哈~
【胖丁综合编辑】
释义:各自付各自的账,即"AA制"。例:勿要侬一个人挺账,大家劈硬柴好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