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牛气冲天的牛年,原以为只有牛牛ip爆火,哪知道过了个红红火火的春节后,牛奶盒成了当红的黑马。牛奶盒作为包装盒,能装T恤、隐形眼镜、瓶瓶罐罐,还能化身女款包包,成为少女阿姨皆宜的潮流单品。
牛奶盒也有不少造型,偏偏各品牌不约而同相中了这款屋顶盒。看似简单的屋顶盒来头可不小,早在1915年取得独家专利,被命名为纯乐(PurePak)。
如今拥有纯乐专利的是挪威的Elopak公司,而它的最大竞争者,首创砖型牛奶盒的利乐(TetraPak)则来自瑞典。这两位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欧选手,占据了饮品纸质包装的半壁江山,它们才是最接地气、最受欢迎、最不可替代的北欧设计。
接下来就用3件你并不一定知道的事,带你从头认识这款已经116岁的北欧设计。
挪威的纯乐原先流淌着美国血液
在纯乐的百岁寿辰时,其拥有者Elopak为它创作了一部微电影,用100秒的黑白短片讲述了纯乐1915年至2015年的100年历史。挪威的国旗在动画短片徐徐升起,纯乐的北欧身份被盖上了戳印。
短片在一开头将镜头对准了纯乐之父——约翰·R·范·沃尔默(JohnR.VanWormer),他当时在美国俄亥俄州拥有一家玩具厂。纯乐改写了他的人生,也给食品包装史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在纸盒出现之前,牛奶都被装在玻璃瓶中进行运输,这些牛奶瓶又笨重又易碎,用完还需回收清洁,以便再次利用。当年的送奶工干的可都是体力活。
复杂的购买流程和不便利的使用方式,究其根本是反人性的,不利于一样产品的普及。
那个时代天天喝牛奶的人,难免会有摔坏奶瓶的经历。一般人摔坏奶瓶也就认栽了,偏偏约翰在打破奶瓶后,决心将玻璃逐出牛奶容器市场,开始着手牛奶纸盒的设计。
上过蜡的纸质牛奶容器,自1896年便陆续有专利申请成功,但一直没有突破奶瓶的圆形束缚,被戏称为“纸桶”,像是一次性纸杯的加大版。
对比这些“纸桶”,约翰的设计可以称得上是革命性的——牛奶容器为什么非得是圆的?为什么不可以是方的?如果是平板状态,到乳品厂再拼装成型,用完还可折叠扔弃呢?
1911年约翰的设计图纸,可以看到牛奶纸盒的雏形,单张纸板通过折叠、拼贴和加封嘴即可完成。
到1915年,纸盒被加上了“屋顶”,方便牛奶的倒出,纯乐自此登上历史舞台。
此后的十年,纯乐的灌装机器走上了艰难的研发之路。
拥有专利许可的AmericanPaperBottle公司找上Ex-Cell-O机械公司合作,制造出6个失败原型后资金用尽,专利许可被转给Ex-Cell-O,并由其继续开发机器。1936年,第一台纯乐灌装机才成功面世。
早期的屋顶盒,是用订书钉折叠装订起来的,必须用剪刀或刀具打开。1955年,因粘胶剂的开发,屋顶盒才有了易撕开的倒嘴设计。
拿到纯乐许可的挪威工程师克里斯蒂安·奥古斯特·约翰森(ChristianAugustJohanse)将技术引入欧洲,并在1957年成立了Elopak,后来通过收购Ex-Cell-O将纯乐全部使用权收入囊中。
▲挪威工程师克里斯蒂安·奥古斯特·约翰森(ChristianAugustJohanse)从Ex-Cell-O的GeorgeScott手上接下纯乐的全部使用权.图片来自:Elopak
在接下来的挪威成长历程中,纯乐在设计和技术上获得飞跃的提升,成为北欧设计中令人瞩目的一员。
在1991年纯乐被加上了旋转盖,在开封后依然可以再次密封保质。
进入2000年后,纯乐走上优雅曲线的简约之路,与现代审美接轨。
近年玻璃杯被设计成屋顶盒的样子,要是约翰还在世,看到自己拼命对付的玻璃,用上了自己设计的形状,恐怕会是哭笑不得的表情。
纸盒与玻璃包装的争斗,本质上无关材质的好坏,而在于纸盒的包装让牛奶的运输难度与成本降低,让大众用更实惠的价格喝上新鲜牛奶,成为更日常的享受。
牛奶盒背后的“寻人”文化
网上流行的牛奶盒再创作插画中,寻人或寻物启事是个常出现的梗,玩出了找回丢掉的脑子、技能的创意之后,还演绎成情人节贺卡上的“想你”(英文中丢失和想念都用MISSING)。
初看时有点摸不清头脑,但若是经历过美国80年代的人,看起来却是另一番滋味。
作家CarolineB.Cooney以此为素材,在1990年出版了《牛奶盒上的面孔》(TheFaceontheMilkCarton),成为当时的畅销书,五年后被改编为同名电影。
从后期的数据来看,牛奶纸盒在帮助找寻失踪儿童上并没有起到很大作用,极少数成功案例之一的邦妮案,事实上故事主角BonnieLohman是遭母亲和继父“拐带”,在邻居的帮助下找回亲生父亲。
经常看到失踪儿童的照片,给当时的儿童产生了不可描述的心理阴影——害怕自己哪天也成为牛奶盒上失踪儿童的一员。在警报技术的普及使用的90年代,“失踪儿童牛奶盒运动”慢慢淡出历史舞台。
漂浮在湖面上的牛奶盒创意船
牛奶盒还在轻松向的娱乐活动上,跟大众有个“每年一约”。
在每年夏天,西雅图的GreenLake上都会举办一场名为“MilkCartonDerby”的牛奶盒造船大赛。这项活动开始于1972年,因疫情取消了2020年赛次后,在今年的7月17日又将应时而来。
这场比赛规矩非常严苛。既不允许使用任何发动机和电动机,而且要求牛奶盒船必须是自制的,不允许用塑料、金属等材料对船体进行打蜡、覆盖等后处理。
在这一场场比赛中,可以看到牛奶盒被集结成一艘艘创意之船,在蓝色的湖面上漂浮。
日本也在屋顶盒上加入了实用性的细节设计,在牛奶的“屋顶”上挖了一个小缺口,以区分牛奶和其他饮品。
屋顶盒偶尔也会遇到不易撕开的吐槽,但不可否定的是,它成为了经历百年验证的经典设计。
放在都是玻璃圆瓶子的当年,敢于先做不一样的方形,还为这不一样的方形去打造机器,在技术上不断打磨,成就这款经典设计的背后是极大的勇气。
这样革命性的设计还带有超前的远见——在顾客发现痛点之前,精准下手解决痛点,才能成为跨时代的好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