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5日讯,猫儿胡同·第298辑——胡同20年理发摊后继有人。
胡同理发摊薪火相传
粉房琉璃街如今已经拆掉了大半。它所在这一片儿便是大吉片,清朝到民国曾经聚集着数不清的会馆。拆迁是从2007年开始的,至今,西边的米市胡同、大吉巷、果子巷、保安寺街、潘家胡同、贾家胡同都已经拆没了,只剩下粉房琉璃街山河零落的半条街。
这半条街北边,曾经有个理发摊。摊主叫李福仓,从80年代初起,他在自己家门口摆了20年的小理发摊。
李福仓的摊。(已拆)
小摊看上去确实简陋,街坊们都是在他家门口的胡同路边,就把头发拾掇了。您可别看这条件简陋,多亏有了这么个常年有人守着的地方,街坊们也就有了个聚点儿。每天远近的街坊们来到这儿,老爷们儿们下棋喝茶,老娘们儿们唠家常,一年四季都这么热闹。
搬走前,理发摊前面聚集着老街坊们,下棋聊天。
拆迁开始之后,很多街坊离开了粉房琉璃街,但是,还是有不少人,骑着车子或是坐车,大老远赶回粉房琉璃街,找李福仓理发。为啥呢?咱北京人啊,要是住了一惯了小胡同、小平房,换个环境还真找不到这样的感觉。回来在这儿坐坐,跟老街坊们聊聊天儿,浑身都觉得得劲。
当年这个小摊,条件不算好,但是人不少。
直到2012年上半年,李福仓家拆迁,一家子人依依不舍地告别了邻居们。不久之后,李福仓还骑着小三轮车回来过,还在他家门口,摆起了理发摊。只不过这个时候,他家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
画面左边是曾经李福仓的家,右边是他骑车回来给老街坊们理发。
断断续续他又干了一年,2014年,他就没有再出现在粉房琉璃街。在这一点上,街坊们各有说法。有的人说,他身体不好,每天骑小三轮折腾来回,干不动了。也有人说,他被拆迁的轰走了,因为他这里总是聚集着老街坊,大家聊得最多的当然是拆迁,想方法多要些补偿款嘛。所以拆迁的得把他轰走。
李福仓的家拆了。
可是粉房琉璃街的街坊们理发就有点儿麻烦了。您说这理发馆,现在遍地都是,像李福仓这种家门口条件简陋的,收费确实便宜;可是街边那现代化的理发馆,其实未必能贵上去多少钱,现在这老百姓也不缺这仨瓜俩枣。可您别忘了,这老街坊们半辈子理发,都是坐在这胡同树荫底下,吹着小风儿,聊着小天儿,听着换啤酒收破烂儿的吆喝这么过来的。就说这价钱上无所谓,这感觉上变了,有的老人他就不愿意接受了。
前一阵子,粉房琉璃街街东边,又立起来一块儿理发的招牌。看起来,这胡同理发大计,有了新的继承人了。赶紧去看看吧。
从这个门进去,是条大概十来米长的过道。左右手边儿的房子,都已经拆掉了半截墙。一直走到头,豁然开朗,小院子里面有这么一片大概四五米见方的空地,空地上架着一个四面透风、塑料布顶子的凉棚,一位大姐正在这儿忙活着。这条件嘛,真是够简陋的,一张破写字台上摆着水壶、肥皂和一面大镜子,旁边塑料绳上搭着两块手巾。
再仔细一看,这哪是院子里的空地,分明就是一间已经被拆掉的房子。那拆出来的破砖头还在一边摞着呢。咱北京住房条件这么紧张,粉房琉璃街这一带都是普通老百姓,院子里不大可能有这么大的空地。
拿着剪子忙活着的是一位大姐,大姐笑呵呵地打招呼,可是一听,她有点儿东北口音。细一打听,原来大姐还真是东北人,今年41岁了。大姐名叫祖敬义,生在哈尔滨呼兰区。小时候在家里务农,后来在天津开了个理发店。2008年,她嫁到了北京。
接着是三位老街坊,其中一对老夫妇,还有一位大婶。理发的地方不过是个小棚子,祖敬义一个人都快转不过身来了,于是老先生理发的时候,两位大婶就坐在一旁的小马扎上聊天。他们都是粉房琉璃街的街坊,彼此都已熟识了几十年。这些年老街坊们搬走,但彼此感情深厚,经常在附近聚会,无论是搬到东边的还是搬到北边的。
他们更爱聊的,是祖敬义的丈夫,因为“这孩子孝顺。”
祖敬义的丈夫孟佳,今年32岁,比媳妇小9岁,从小就生长在粉房琉璃街。2007年之前,孟佳到天津玩,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比他大9岁的祖敬义。接着两个人回到了北京,这桩婚事,父亲断然不会支持,但孟佳喜欢祖敬义的踏实肯干,祖敬义看重孟佳重视家庭孝敬老人——跟随爷爷奶奶长大的孟佳直到现在还照顾着奶奶,爷爷则在几年前过世了。
光头的胖小伙子,就是孟佳。
这事儿,要是放在以前说,我也不会信,就算再孝敬老人,也不能完全放弃自己的一份事业啊。可是看完了《嘿老头》这个电视剧,倒是让我明白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往远了说,这种做法甚至完全可能成为未来的趋势。钱?事业成功?什么都比不上家人之间的感情啊。“小时候我奶奶爷爷对我这么好,他们老了,我能不好好对待他们吗?现在爷爷没了,就这一个奶奶了,更得好好伺候着。”
祖敬义在院门墙上画了点儿粉笔画。
这本来是个拥挤的小平房院。拆迁到来之后,粉房琉璃街一些居民搬走,这小院里,一进门正对着的这户住家,也在2008年就搬走了。于是院子里留下了一些废墟。两口子商量,干脆,把烂砖渣土清理了,用院里这块地方办个理发摊吧。想着想着也犹豫了,你说人家李福仓,那连孟佳都得叫他“叔”,从小看着胡同里这帮孩子长大的,如今却要办个生意,跟叔辈抢买卖了,这不合适啊。北京人,还就认这点儿老理儿。结果没想到,李福仓从去年的夏天之后,就不再过来了,两口子倒是挺高兴,“继承”了胡同理发摊,这个不起眼儿却又是粉房琉璃街特色的小事业。
小店“开业”于2014年7月1日。当时是在院子门口。要说手艺,祖敬义当年就干过理发馆,那水平没的说。这些年生活在粉房琉璃街,街坊们也都知道她有这手艺。
干了没多久,这块地方就出了名了。名气也没多大,反正老街坊们有回来找她的,附近的老人有叫她上门的,拆迁办的、附近打工盖楼的,也都来到小院儿里,享受6块钱理发。“咱就是比外面那理发馆便宜,附近街坊老人不方便,叫上门理个发,咱一分钱都不多收。”
老街坊们就是这样,聊着日子,互相鼓励着走了过来。一拆迁,生活全变了。守着旧的生活方式,其实挺容易的;住进高楼大厦之后,可能也挺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