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重症医学科小讲课,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时光匆匆,流年似水,蓦然回首,我早已进入了每个小学生都所向往的美好殿堂——初中,虽然初中与小学有许多相同之处,只不过是换了一个环境,换了一个学校,换了一个班级,换了许多老师与同学而已………但是,教学方法却是截然不同,“高效课堂”这个词,相信大爱并不陌生,在小学六年级时,学校就对这种教学方法有过尝试,而那时懵懵懂懂的我们根本就不懂这些,就只是一味地写小黑板,以为这样在进行高效学习,而现在初中这一年来的实施,让我对这一概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们的学习观念与行为在这一年里也有了巨大的改变与突破。
“课堂因互动而精彩”—我的良师
“学生因自主而发展”——我的益友
因为“高效课堂”中有一项是座位的高效编排,这种编排与以前有着很大的不同!分别是6人一组,这六人既有学习上的尖子,也有劳动上的强人,还有书写上的能手……成绩好差搭配,男女比例适中,各自取长补短,认识到各自的缺点,互相提醒并监督,既自主学习,又督促他人,既做学生,又当老师。每个小组各有一块小黑板,人人轮流写,不分好与坏,只看勤与懒。不管你之前是多么的懒,轮到你了就必须是你写,不管你之前字是多么的丑,但只要多炼就一定会变美………
高效课堂,它就是我的益友,帮助了我许多,以前觉得枯燥乏味的语文,天文数字般的数学,催眠曲般的英语,现在早不这样看了,而是一反常态,觉得这些课程是那么的有趣了。
1小讲课的特点
2小讲课对于临床带教医师的教学要求
3肿瘤科小讲课初步探索的经验
3.1以经典为基础,名老中医经验为核心,提高规培医师“实战”能力
3.2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加强带教医师的带教意识,提高规培医师西医技能
3.3多学科协作,小讲课配合教学讲座,提高规培医师综合技能
3.4结合肿瘤科专业指南,对肿瘤专科知识细致讲解,了解常用治疗方法
1.3评价指标主要评价两组护生出ICU的成绩。成绩(一)主要包括护理基础理论、护理基本技能、护理实践能力3个部分。采用护理基础理论、护理基本技能测试,护理实践能力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两组护生的实习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护理基础理论测试主要测试两组护生经过实习教学后的护理基础理论水平;护理基本技能测试主要评估两组护生经过实习教学后在CPR(40%)、人工气道吸痰(30%)和GCS评分(30%)等方面的操作水平;护理实践能力主要评估两组护生经过实习教学后在护理查房(30%)、小讲座(30%)和个案护理(40%)等方面的护理实践能力。成绩(二)主要评估两组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该成绩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从护生自我评价(30%)、带教老师评价(40%)、患者评价(30%)3个方面获得。
1.4统计学处理对两组护生实习期间的护理基础理论、护理基本技能、护理实践能力、问卷调查结果等数据资料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概率以百分比表示,计数数据对比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习结束后,考核教师采用相同的考核方式对两组护生的护理基础理论、护理基本技能、护理实践能力进行统一考核。同时,就两组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在护生、带教老师和患者中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护生自我评价占30%、带教老师评价40%、患者评价30%。
1.2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学生已完成医学基础课程,有一定的内外科知识,已经历了临床毕业实习阶段,在这个时段学生求知求新欲望强,渴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高,这是开设“急诊医学”选修课的较适宜时机。且他们即将成为一名临床医师,作为一名临床医师,无论从事何专业,面对的患者是一个整体,可遇到各种本专业或本专业外的突发急症,故必须具有一定的急诊基础理论,掌握基本的急诊抢救技术,熟悉常用的监护技术。我们以集中大课授课形式进行教学,并以多媒体教学。
1.3教学结果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估采用期末书面的考试方式,有选择题、名词解释、问答题,考核成绩合格率达99%以上。成绩欠佳的学生都是因缺课之故,而考核的知识点正是对书中知识点的校正或补充,学生很满意。
2临床教学
由于学生在实习前理论学习主要按系统疾病学习各科科危重症。它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而明显地横向性联系不足,使急诊教学内容凌乱,影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使学生在较短的急诊科实习期内了解更多的急危重症,并且将各科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我们对照具体病例加强急诊理论知识的教学。
2.1多方面提高教师水平我们对急诊带教教师进行全面培训,我们有两位赴香港学习,取得急救医师培训导师资格。当前医学教育发展较快,要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必须要提高急诊医学教师的素质,这不仅在专业技术方面,而且在师德、人文素质方面也需要培养。近两年,我教研室认真进行集体备课制度、试讲课制度,要求每位教师认真撰写教案,并对年资较低的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以利于教师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融教于学,收到较好的效果;对于高年资教师,一方面提高自身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学习,同时对低年资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从多方面促进全教研室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1ICU病房的特点
1.1ICU是以救治各类危急重症及多系统功能衰竭患者为主的诊疗体系。集中现代化的监护和急救设备,对各种危急重症患者集中加强监护、治疗和护理。且各种技术、设备更新速度快。要求护理人员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
1.2ICU病房工作量大,基础护理多,护理人员常身心疲乏。
1.3ICU病房危重患者多,随时处于抢救状态,要求护理人员密切观察病情,有良好的专业敏感度。
2护理本科生的特点
2.1护理本科毕业生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理论扎实,接受能力强。
2.2护理本科生往往过于重视理论的学习,而轻视护理实践操作,使得临床操作不够熟练、准确。
2.3护理本科生往往自恃学历高,对基础操作及理论知识不够重视,易“眼高手低”。
3ICU对定向护理本科生的带教
3.1带教老师的培训及管理
3.1.1职业素质培训带教老师的言行举止将对受训护士产生深远影响[2],因此,入选培训的老师应具备优秀的思想品质及崇高的责任心,对工作负责、对患者负责、更要对护理事业具有崇高敬业精神。
护理本科生在毕业后初到工作岗位往往会因为周围的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产生强烈的落差感,特别是在ICU病房这种工作压力大,体力消耗大的科室。因此,带教老师要敏感的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信心。
3.1.2理论教学培训带教老师的自身专业素质将直接影响带教质量。由于ICU理论知识日新月异,因此,要求带教老师除掌握专业及边缘学科的知识外,还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教学能力。选择一些威胁ICU危重患者生命的临床危象如多器官功能衰竭、昏迷等,以临床病理生理学机制、监测、治疗和监护作为培训教学的主要理论讲授内容,使培训对象的基础理论知识得以更新和拓展,为以后的临床带教打下良好的基础。
3.1.3实践技能培训ICU护理实践性较强,因此对带教老师实践技能的培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培训内容包括心、脑、肺、肾等重要器官功能监测及急救技术的应用,并能熟练掌握新仪器、新设备的使用。带教老师在实际带教中可选用示教操作、小讲课、案例分析、模拟急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找到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归属感”。
3.2护生的培训及管理
3.2.1职业素质的培养刚走出校门的护生可塑性强,较易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可以让其跟随同为本科毕业的带教老师一起工作。通过语言的共通性达到“亦师亦友”的效果。通过带教老师的成长历程激发其热爱本专业的热情,消除其消极心理。
同时,带教老师要和护生多沟通,在带教上也需逐渐强化,逐渐提高要求。给学生一个思想缓冲时期、一个角色的转换时期、一个自我约束的时期。
3.2.2培养高度的责任心ICU护士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随时有生命危险的重症患者。要培养护生高度的责任心、慎独精神及踏踏实实工作的作风。对于本科护生来说,往往存在“眼高手低”的思想,容易在小操作上出差错。带教老师在工作中要做到“放手不放眼”,纠正护生工作中的每一点不规范、不谨慎,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操守。
3.2.3加强ICU技能训练ICU是一个技术性非常强的科室,其护理工作具有相对独立性、预见性、责任性、技术性的特点,而且患者所用的监测仪、治疗仪、呼吸机、除颤仪等多种仪器,均需要ICU的护士观察、调试、使用;所以ICU护士必须具有娴熟的技能和对仪器的熟练操作的能力才能胜任工作。
本科护生具有理论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的特点。针对这一优势,带教老师可起到引导作用,可以给学生布置要学习的内容,让其自学,并在工作中加以回示,还可让护生自己准备“小讲课”,回示、巩固所学内容,同时培养护生的表达能力。
对于基础操作,要求带教教老师严格带教。可让学生自行操作,然后自己找出问题,再予以点评。并要求其能准确说出操作要点,培养其教学能力。
3.2.4培养主动、有效获取知识的能力一名优秀的ICU护士需要求自己建立T型的知识结构,将社会科学(法学、伦理学、历史、文学等)和自然科学(数学、情报学、天文学)、心理学等横向知识结构与护理学知识等纵向知识结构有机结合[3]。这就需要ICU护士不断学习、钻研业务。不仅能从阅读、听讲中有效地获取知识,还能在工作实践中主动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扩充知识领域,使自己具有一定的基础医学和危重症监护医学理论知识以及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
3.2.5培养有效的沟通能力ICU护士需要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和非语言沟通能力。其表现在与医护之间的沟通以及与患者、患者家属的沟通。带教老师要在日常工作中做好榜样,不给护生带来负面影响。护生要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做到良好、有效的沟通。
ICU中对护理本科定向毕业生的临床带教关系到ICU的科室发展。带教老师,要重视其在其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做护生的良师益友,培养出高级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识码]A
医学生临床实习是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学生成长成为一名临床医生的必经而且是关键的一个阶段。其中,呼吸内科学是临床内科医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呼吸内科的实习轮转是每一个医学实习生的必经阶段。作为一名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呼吸内科医生,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有幸参与了医学生的呼吸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以下浅谈“呼吸内科实习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强调医德医风的的教育
首先,在目前,大多数临床带教老师认为自己带实习生的任务就是教导以及引导学生学习临床知识、医疗技术,而忽略了医德医风的教育。其实,一个好的医生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与她/他的医疗技术水平高低是相辅相成的,并且是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良性循环。只有在临床实习中建立“一切为病人服务”的目标,才会全心全意地想尽一切办法尽快为病人检查以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案,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如果接受了错误的医德医风教育“一切向钱看,凡事首先保护自己,大检查,大处方”的话,就不能向患者提供优质的、高效的、合理收费的医疗服务,在自我提高中亦会走错方向,甚至走下坡路。
其次,考研以及就业找工导致了部分医学生的组织纪律涣散,迟到早退,甚至旷课,违反校章院纪等。有的医学生在实习期间把精力都花在考研的复习上以及找工就业上,而把医学临床的实习过程给忽视了,甚至把这种作风带入以后的临床实际工作中,而造成极坏的影响。
最后,部分带教老师责任心不够,而使部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出现了偏差。带教老师是医学生接触临床的一面镜子,必须随时注意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如果老师给医学生提供了一个错误的榜样:迟到早退、收受红包、不负责任等,都会给学生带来极坏的影响,甚至会毁了医学生的医学生涯。好的负责任的带教老师不仅仅是教会医学生临床医疗实践,更重要的是要先培养他们的医德医风和不断在临床实习教学中对医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1]。
所以,强调医德医风的教育,是临床呼吸内科实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熟悉患者病情,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教学相长
因此,从单纯的书本知识到进入复杂的临床实践中,必须从病人入手,学以致用,才能达到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提高临床能力。
三、贯彻三级查房制度,从不同层面理解和实现医学实践
首先,住院医师查房可以详细地了解病情及其变化、患者目前的诊治方案及进展。住院医师查房可以了解患者最新的病情变化以及根据目前的检查报告总结目前患者的最新诊疗现状。作为一个主动学习的实习生来说,随时了解所管病人的主诉、体格检查的变化和最新综合的检查报告,以及与患者良好的沟通是掌握其病情变化的最好指标。例如,对于急性发作的支气管哮喘患者,刚接诊时肺部明显哮鸣音,经治疗后患者症状及体征可以有明显改善,若是一个主动认真的实习生必定能首先发现其改变。
因此,三级查房制度,不仅是实践临床医疗活动的制度,亦是培养实习生学习临床思维及技能的重要活动之一。
四、定期组织医学实习生参加理论学习及病例讨论
其次,内科会定期进行每周一次的理论知识学习或者是病例大讨论(针对疑难病例、少见病例、典型病例或者重症患者诊疗计划的研究讨论)。每周都会举行一次理论知识或者病例大讨论,这个是针对所有的内科医师举行的。内科是整体性较强,涉及面较广的一门学科,需要各科的整合及联系,呼吸内科作为是内科中重要的一科,不能独立于内科之外,每周的大内科知识的更新、学习和整合更有助于深化学习呼吸科的知识。而对于病例大讨论,尤其是疑难病例或者重症病例的学习,更体会到呼吸内科的重要性(几乎每一个疑难病例或者重症病例的诊疗计划都必须有呼吸内科的参与讨论和研究)。
最后,科室会每个季度组织一次名师名医带教,由教学水平极高和临床经验丰富的教授/主任进行授课,结合实际病例进行分析。这是专门针对实习生而举行的带教学习。一般是邀请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师名医,结合典型病例或者疑难病例,进行系统讲解,以讲课、阅片、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授课,使实习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使实习生能够掌握呼吸科多见病、常见病的诊治要点以及如何分析、处理呼吸内科的疑难病例。
由此可见,定期举行理论知识的再学习和病例讨论,可以重新梳理理论知识以及加深对处理疑难病例的认识,以达到培养临床思维和积累临床经验的目的。
五、培养实习生操作动手能力以及协助能力
首先,呼吸内科的操作不多,主要是胸腔穿刺、支气管镜检查、血气分析检查等,但是协助操作的机会仍然是很多的。例如常见的胸腔穿刺术检查,需要助手在旁协助。在协助过程中,带教老师的每一个操作都要认真仔细的观察,并了解其临床意义,以积累经验。因为每一个操作都是在病人的身体上进行,一个操作的微小错误都会导致病人的损失甚至造成巨大的创伤,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因此,作为助手,可以近距离的观察学习操作是以后成功进行独立操作的前提,毕竟书本上教的操作步骤远远比不上实际观摩学习来得有效和直接。
其次,上级带教老师在动手操作的时候,都应该让实习生参与协助,并且认真透彻地讲解操作重点和注意事项。带教老师应该在操作之前先让学生对照书本上的操作步骤学习一遍;在此之后向学生讲解一遍大致的操作步骤及其中需要注意的重点事项;在操作时亦应让实习生能仔细地观察到实际的操作手法及步骤,并适当进行要点讲解。这样可以加深对操作流程的熟悉,使其以后独立操作可达到操作成功。
所以,实际临床动手操作的机会虽然不多,但是经过努力把握并且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和现场观摩,仍然是有极大获益的。
总的来说,呼吸内科的实习是在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深化理论知识、病例讨论,以及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呼吸科常见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为其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临床实习是临床医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它是学员从教室走向病房、从理论走向实践,进而向临床医生转变的重要阶段。然而目前的临床教学状况并不尽人意,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尤其是妇产科学,其特殊性在于面对女性群体,易于涉及隐私,容易使实习教学受到阻碍,处理不当甚至会引发医疗纠纷。为了能更好地进行临床教学,本文对近几年来笔者科室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1妇产科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患者隐私权与医学生实习的矛盾。随着社会的进步,患者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加,享有隐私权和要求保密是患者的正当权利。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妇产科患者尤为突出,由于妇产科患者的诊疗和操作常常涉及患者的敏感部位和隐私,很多患者不愿意过多的人参与诊疗,尤其不愿意男学生在场,这种状况影响和阻碍了临床教学的顺利进行,使学生的实习热情受到打击。
1.2医学生的实习兴趣不高。相对内科、外科这些大科室的实习而言,妇产科属于小科室,而且实习内容琐碎,使得刚接触到临床的实习医生容易产生误解,认为只有到内、外科才能学到将来工作所需要的临床技能;另外妇产科实习接触到的均为女性患者,学生问诊时又常常涉及特殊问题,交流起来会产生一定的困难,从而得不到患者的很好配合,导致动手操作机会减少,从而削弱了同学们的实习兴趣,影响了实习效果。
1.4教学查房不规范。以前笔者科室的教学查房虽然是由高年资的临床医生担任,但是由于缺乏统一培训,导致查房目的不明确,查房形式的个体化明显,有的教师甚至将教学查房与医疗查房混淆,也有的教师图省事甚至将教学查房变成了一次理论授课,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大大影响了实习效果。
2.2根据妇产科的特点,修订笔者所在科室的教学计划。在实习中,每隔几周轮转科室是实习的特点之一。由于每一学科实习的内容不同,所以对于实习医生来说,每一次轮转科室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实习生的实习效果。为了使实习生更好的掌握实习内容,我科制定了自己的教学计划。
2.2.1临床小讲课。学生入科后首先由高年资的医生进行临床小讲课,熟悉理论知识,指导学生预习,明确妇产科各分科实习必需掌握的内容。
2.2.2进行常规内容指导。要求带教老师,对学生讲解临床的一般内容包括
体格检查、该科室的病历书写规范、常用药物的使用等,分配实习生主管2~4张病床,通过收治典型病例,指导学生系统管理病人,使他们逐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
2.2.3着力培养操作能力。妇产科是临床操作性很强的科室,对妇科患者从妇科检查等基本操作开始,整个诊治过程围绕手术进行,包括巩固外科的无菌术,例如从洗手、穿脱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消毒铺巾、缝合、打结、换药、拆线等;产科患者从产科的“四步触诊”开始,诊疗过程围绕孕妇各个孕期的特点及不同孕期的诊疗常规对学生进行教授,逐渐过渡到高危妊娠及产程的处理及分娩的处理,要求带教老师结合具体病例的分析,指导学生建立临床思维,逐渐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
2.2.4教会学生斌人器官。妇产科的诊治还包括人工流产术及内镜的基本操作等,手术时向同学讲解解剖关系,辨认各器官的毗邻。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调整改革,增加了学生的临床实践操作,学生动手机会多了,实习兴趣性、主动性提高,实习效果好。
2.4规范教学查房制度。教学查房主要目的是使实习学生能有机地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培养医学生的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而医疗查房的目的是解决病人诊断及治疗问题,对病人病情发展变化提出治疗方案,根本目的在于解决病人的治疗问题,临床医生不应将二者混为一谈,因此规范完善的教学查房是提高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的关键。在总结了以前教学查房的弊端后,我们对教学查房进行了规范,首先教学查房任务均由临床一线的高级职称的医生担任,他们的临床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同时对参加教学查房的医生进行了统一培训,要求教师查房时尽量采用“互动式教学”:教师将查房主题分别做成问题,让同学提前准备,查阅书籍及文献,提前引发和激励医学生主动参与到临床实习中来,查房时师生互相交流,相互沟通,共同探究如何更好地诊疗病人。“互动式教学”查房,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3结论
通过对笔者科室临床实习教学的改良,笔者科室临床实习教学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教学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在理论知识、临床技能、临床思维能力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受到学生的好评。
[1]王志虹.医学生临床实习方法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08,20-21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andcomparetheeffectsofmultidisciplinaryteam(MDT)modeandtraditionalmodeinoncologyclinicalpracticeteaching.Methods81undergraduatesin2010gradeand91undergraduatesin2011grademajorinoncology,whohadbeenpracticedintheCancerCenteroftheFirstHospitalofUniversityofSouthChinafromMay2014toDecember2015,werechosenandtaughtrespectivelybyMDTmodeortraditionalmodeintheperiodofinternship.Aftertheinternshipstage,thestudentsshouldcarriedoutquestionnairesandevaluatedtheirstudyeffect,andthenthecomparativeanalysiswasmade.ResultsThestudentsgaveahighpraiseontheapplicationofMDTmodeandthisinnovationhasresultedinabettereffectespecially.ConclusionMDTmodelisabettermethodthantraditionalmodeinoncologypracticeteaching.
[Keywords]Multidisciplinaryteammode;Oncology;Clinicalteaching;Innovation
目前,我国肿瘤学课程设置和临床带教模式的发展相对滞后,且国内无统一标准培养模式。传统的以各个专科为主的教学及实习带教体系,以及医院专科或亚专科的划分,常常导致单一学科知识体系被固化,学科专业间的知识壁垒鲜明,不仅使不同专科之间产生了技术隔离,也导致专科医师之间产生职业偏见[1],不利于具有较宽学术视野的肿瘤学人才的培养,且与现代肿瘤医学的快速发展很不协调。
目前,多学科团队综合(multidisciplinaryteam,MDT)诊疗模式在很多发达国家及地区得以推广,大部分肿瘤的治疗指南中均推荐MDT[2]。在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颁布的NCCN诊疗指南中指出MDT已经成为多数肿瘤治疗模式的首选;在英国,甚至立法要求恶性肿瘤的诊治必须遵循MDT模式[3]。MDT同时体现的也是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特征,应用循证医学证据进行治疗以期达到最大的治疗效果[4]。MDT诊疗模式在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与治疗,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的同时,也迫使笔者对临床肿瘤人才实践的第一阶段――实习阶段的培养模式进行思考。如何在肿瘤的临床实践带教中使学生积极应用MDT模式提高其对疾病的综合诊治能力,目前尚无成熟的方法和模式,因此探索MDT模式对提高肿瘤学专业学生的临床能力,成为了一项可以尝试的措施。
为了突出肿瘤特色,南华大学在国内高校中,较早地开办了有特色的肿瘤专业本科班,并定点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临床培养,该院作为一家大型省级综合医院,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创建跨学科的肿瘤学教研室,组建由多个学科临床医师组成的教师团队,整合专科资源、共享临床信息,团队共同制定实习带教计划,通过专科知识的相互融合、渗透,科学、实用地传授肿瘤学临床知识和技能,并与传统模式进行多个角度的比较,现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2014年5月~2015年12月在南华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实习的2010级(共82人,A组)和2011级(90人,B组)肿瘤专业的实习生分别采用MDT模式和传统模式进行带教。
1.2方法
1.3教学效果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问卷及成绩进行比较分析,用频数分布进行描述。
2.1学生对教学模式的问卷调查综合评价
A组学生对带教模式的认可度、实践内容的系统性、学习兴趣提高效果三个方面都好于B组,且在A组模式中,受试者的评价均主要为“非常好”和“好”,而B组则主要为“好”和“一般”,差别明显(表1)。A组模式的学生获益明显,而B组则一般。
2.2教学效果评价
肿瘤中心实习阶段结束后,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考核,根据成绩占比换算成百分制。对学生考核成绩进行比较分析,A组中优秀及良好率共占80.4%,而B组中仅占55.6%。
3讨论
临床医学的本质是实践科学,医学实习阶段是医学生跨入临床工作最重要的一环,而临床知识不是片面孤立的,不论是临床学科的传承还是学科的建设,要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而增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汇才能有更好的发展,肿瘤学专业尤其如此[5]。为了适应肿瘤学新的发展趋势,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探索应用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6]。笔者利用MDT的理念,打破现有亚专科界限,由多学科教师构成的跨学科教学团队,推行MDT教学的新模式,获得了学生和老师的广泛好评。本研究中,通过带教模式的转变,A组学生对带教模式的认可表示非常好和好的明显高于B组。新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能将不同专科对同一个疾病的不同诊疗手段进行系统综合,并开展教学,具有较好的系统性,能将规范化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理念深植入年轻医生的脑海中。
MDT是一种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的肿瘤教学新模式,要不断评价、修正该模式,才能更好地适应肿瘤学教学的发展。研究中笔者通过制定问卷调查、典型肿瘤病例分析打分、临床技能考核的方式来检验这种带教模式的效果。考核中应注重MDT手段的应用,如外科医生不能只看其手术操作能力,还要看其对该肿瘤疾病综合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评价能力。临床实践的效果评价发现,A组学生相对于B组学生综合成绩明显提高,优秀及良好率在A组显著高于B组,从考核的情况来说,两组的理论成绩相差并不明显;而在临床技能和病例分析考核方面,A组的良好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开阔的思维和较强的综合能力正是社会所需要的。
[1]蔡守旺,程利民,刘洋,等.多学科联合教学模式在重症胰腺炎诊治中的应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3,30(4):349-350.
[2]BlazebyJM,WilsonL,MetcalfeC,etal.Analysisofclinicaldecision-makinginmulti-disciplinarycancerteams[J].AnnOncol,2006,17(3):457-60.
[3]HawardRA.TheCalman-Hinereport:apersonalretrospectiveontheUK′sfirstcomprehensivepolicyoncancerservices[J].LancetOncol,2006,7(4):336-346.
[4]邹燕梅,熊华,胡广原.尝试PBL与肿瘤MDT及个体化治疗相结合的教学模式[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4):79-81.
[5]祝雪丽,施光亚.以临床医学为导向的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初步探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8):141-142.
[6]董佑红.PBL和LBL及CBL交互式综合教学模式在临床肿瘤学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5,36(11):78-80.
[7]王家祥,苟建军,赵菁.综合医院多学科协作在疾病诊治中的实践与作用[J].医学与哲学,2015,36(9):1-4.
[8]陆明,李佳艺,季加孚,等.北京肿瘤医院消化系统肿瘤多学科专家组治疗模式的探索[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2,32(1):73-76.
[9]黄英辉,缪洪明,周杰.幕课法在肿瘤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9):1410-1412.
[10]丁红华,王春刚,陈栋晖,等.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背景下教学查房模式的转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6):74.
[11]赵岩,刘也夫,胡海涛,等.推进肿瘤专科医院多学科综合诊治模式的体会[J].中国肿瘤,2014,23(24):975-977.
《急诊医学》是一门急诊医学专业主干课程,贯穿在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病监护过程中的心肺复苏、现场急救、创伤急救、急性中毒、急危重病、儿科急诊、灾害救援的理论和技能包含在其学科范畴中[1]。《急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既包括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的学习,也包括怎样将学习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医疗实践中去。另外,它是一门涉及面非常广的跨学科专业,它的主要临床任务是针对突然发生的创伤、急危重病和患者自己怀疑患有的各种疾病,进行初步的诊断、处理、治疗及预防,或者对各种人为或环境伤害采取迅速而有效的临床治疗和精神心理的救助。
一、《急诊医学》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临床带教是《急诊医学》整个教学过程中与将来实际临床工作最为接近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若能根据《急诊医学》学科特色和学生特点开展科学有效的学习,无疑对学生以后的临床生涯及未来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非常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既要紧跟临床发展的步伐,使学生见到临床各种紧急突况和急危重病例;又要使学生能了解这些情况的处理方法。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只能依靠教师口头讲解为主,辅以模型、挂图或单一的PPT课件来学习,单一的形式很难展示临床多变的情况,也无法对知识进行及时更新,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听得抽象,容易忘记,实际学习效果不够理想,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亦扼杀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改革《急诊医学》实践教学传统方法是非常必要[2]。
二、在《急诊医学》实践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结合
三、在《急诊医学》实践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结合
情景模拟的实施步骤在《急诊医学》实践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结合情景模拟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9-12]:
1.摒弃师生传统“填鸭式”、“灌输式”的被动教学思路,创造“以学生为主体实践”的教学理念。
2.成立案例导入情景模拟教学实践小组,小组中每位临床带教教师具有改革创新的精神,有组织教学活动的热情,有随机应变、处变不惊的机智,有广博的临床知识、较强的逻辑分析、要点概括和驾驭场景训练的能力。
3.积极准备教学案例,参照新版《急诊医学》教材各章节,根据教学目标和培养要求,围绕典型病例,精心构思病案脚本,设计具体“问题”,“问题”的设计应是难度递进式的,且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逻辑关系,注意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联系,并注意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4.将案例脚本首先发到学生手中,学生组成团队,通过课前预习、查阅资料,甚至提前接触病患了解病患实际状态和迫切需求积极准备情景模拟中的角色扮演,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发现并提出自己认为的难点、重点和问题,以备随后情景模拟后进行课堂讨论。
6.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入案例分析情景学习的佳境,通过几次实践后让学生适应自己为主导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长期以来在教师讲授法教学中养成的被动、依赖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积极主动探究学习知识,在课堂上促进学生由“学”到“用”的结合。
8.每章节通过理论测验与操作考试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反映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急诊医学》实践教学中推行案例导入与情景模拟相结合的教学法,可将医学生带入“急诊医学临床情境”,通过创造逼真生动的教学场景和学生亲自角色扮演,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教学模式,以提高临床实践教学质量,并在此过程中提高急诊医学生沉着应对急危重症病患的意识,强化急救技能培训,逐步培养医学生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医学生的临床思维,为培养能适应未来医疗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性、创新型高级医疗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洪.急诊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叶晓东.多元化教学模式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09,20(10):148-149.
[3]欧阳新平,何平平,胡弼,等.多媒体结合案例教学法在生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10,9(4):563-565.
[4]祝葆华,郭伟韬,王志刚.三种教学模式在外科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及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6):109-110.
[5]欧阳新平,何平平,唐屹君,等.现代医学教育理念下构建《生理学》信息化教学模式[J].健康必读,2013,7(下旬):557.
[6]方剑俊,胡玉儿.师生共同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急诊实习生小讲课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9):855-856.
[7]欧阳新平,田绍文,胡弼,等.生理学教学引入循证医学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4):68-69.
[8]张俊超.推进从“教”到“学”的本科教育教学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8):104-107.
[9]何平平,欧阳新平,廖力.等.构建新型护理专业网络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探讨[J].医学信息,2013,26(10):1.
[10]何平平,欧阳新平,万艳平,等.成人护理专业妇产科护理学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华护理教育,2013,10(11):502-504.
PBL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老师为主导,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动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适合新形式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1]。急诊科是抢救危重病患者的前沿阵地,患者多病情复杂多变,同时急诊科又是一个充满紧张、焦虑、多变和沟通障碍的场所。随着急诊科的扩建,大量年轻护士进入急诊科,而面对多病种、跨学科的危重症患者及众多的急救仪器,常常会手足无措[2]。因而,采用PBL教学模式对急诊科新护士进行培训,可有效帮助新护士尽快适应急诊科,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及护理质量。本研究对海口市中医医院新进急诊科(以下简称“我科”)的28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中14名新护士采用PBL教学模式进行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其报道如下:
选取2011年9月~2012年3月新进我科的28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名,女27名;年龄19~27岁,平均(23.69±2.47)岁;文化程度:本科6名,大专20名,中专2名;护龄0~5年,平均(2.50±0.11)年。所有护士均无急诊科护理经验。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4例。两组新护士性别、年龄、护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两组新护士均由同一名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进行培训,培训重点及培训课时均相同。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培训,观察组给予PBL教学模式进行培训。PBL教学具体方法如下:
1.3评价方法
教学效果评价:①评判性思维能力评价:采用护理教育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CriticalThinkingDispositiononInventoryChineseVersion,CTDI-CV)[5]对两组新护士的评判思维进行评价。②护理理论考试评价:培训结束后,对两组新护士进行统一命题理论和实验考试,由专业的急诊科室护士参照护理“三基”理论及急诊疾病护理常规出题进行考核,满分100分。③教学满意度的评价:采用自行设计的教学满意度评价调查表,内容包括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及教师素质共计5个方面,每个方面均设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3个选项。总体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人数]×100%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新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比较
观察组新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总评分及各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新护士护理理论评分比较
对照组培训后,理论考试评分为(80.23±4.39)分,观察组理论考试评分为(94.36±6.45)分,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t=5.427,P<0.05)。
2.3两组新护士对培训方法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总体满意度为100.00%,对照组总体满意度为78.57%,观察组总体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带教老师为主导,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完全是机械的、被动的,整个培训过程中,缺乏互动与交流,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尤其是急诊科,涉及的患者多病情复杂,对于新进护士来讲难以完全理解和适应急诊科所涉及的护理问题及临床实践[6-8],对急诊科的诊治产生不利影响。因而,寻求有效的培训方式对于促进急诊科新进护士成长,尽快适应急诊科的护理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PBL教学模式是美国Barrows教授于1989年首次提出的,主要是以问题为导向,在分析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通过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找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利于促进学生树立正常的临床思维模式[9]。Hoyt等[10]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新入科护士带教中,结果显示,PBL教学模式可明显提高手术室新入科护士技术能力。同时,文献报道显示,PBL适合在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学生中运用[11-12]。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新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总评分及各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PBL教学模式可明显提高急诊科新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且培训后,对照组护士理论考试评分[(80.23±4.39)分]明显低于观察组的理论考试评分[(94.36±6.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PBL教学模式可提高急诊科新护士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护士的技能提高。对培训方法满意度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总体满意度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57%(P<0.05);说明PBL教学模式更容易被护士所接受,可提高护士的学习兴趣及满意度。
综上所述,PBL教学模式可明显提高急诊科新入科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及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提高新护士的满意度,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1]吴梦茹.PBL教学法在急诊医学教育中心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5):1059-1060.
[2]陈升平,李文斌.循证医学和PBL教学模式在公共卫生专业妇产科见习中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3(20):165-167.
[3]KlunklinA,SubpaiboongidP,KeitlertnaphaP,etal.Thenursingstudentsadaptiontoproblem-basedlearning:aqualitativestudy[J].NurseEducPract,2011,9:1023-1026.
[4]陈立萍,潘玉梅,李青荷,等.PBL教学模式在重症医学科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4):2239-2240.
[5]王君明,卢旻,崔瑛,等.基于PBL的中药学毕业生实习带教模式[J].中国医药导报,2012,4(15):356-359.
[6]曹敏,陈岚.PDCA循环管理法在急诊科新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6):1016-1017.
[7]刘雅,张海港,苏敏,等.PBL教学法在药学专业实习学员创新性科研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4):135-136.
[8]吴广华.手术室实习护生临床带教初探[J].临床误诊误治,2011,24(z1):160.
[9]王彩凤,姜琳玲.不同年级护理本科生基于问题的学习法体验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2,8(5):58-60.
[10]HoytKS,CoyneEA,RamirezEG,etal.NursepractitionerDelphistudy:competenciesforpracticeinemergencycare[J].JournalofEmergencyNursing,2010,9(13):1095-1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