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座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传统“技”“忆”都不该被“现代化”和“快节奏”埋没。
合柴1972记录影像,“记住时光”,寻觅老城区,发掘这座城的“街头美学”与“时代记忆”。
合柴1972-合肥家电故事馆以合肥城市发展为底蕴基调打造,合柴作为城市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与合肥老城区的老手艺、城市记忆链接彼此。
我们计划将镜头对准穿梭在城市楼宇间的普通人,生活在繁华都市背后的街头巷尾,记录故事,记录真真切切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
CHAPTER.1
#周谷堆#
老旧“收容所”,“记忆”交易市场
图片轮播;拍摄于周谷堆
配锁,修车;拍摄于周谷堆北门口
“开锁,配锁,修旧自行车”,一阵阵高昂且带有浓郁地方口音的喇叭声,吸引过往路人进入周谷堆大门。早晨7点,“移动的修理铺”早已出摊,正在工作的大爷,双手娴熟的在工具箱与车轮间快速徘徊,多年来的肌肉记忆,早已让他练就了“三心二意”的技能,为了顾及嘴巴的空闲,工作之余也不忘热情的与顾客聊“家常”谈“大事”......
修车、配锁,正在忙活的修车师傅;拍摄于周谷堆
“如果不是身兼数技”,都不好意思张口卖吆喝。”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技多不压身”是养家活口的重要指标。老手艺人们通过师带徒,敢学敢想,成就了自己一身的本领。
陈师傅的“万能修理铺”;拍摄于周谷堆
陈师傅在周谷堆经营着一家修理铺,“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从过去的修电视机、修手表、修电风扇到如今的TF卡、监控探头、蓝牙音箱,可以说是“修”练了一身的本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现在机器结构更加复杂、精细,有的虽然没修过,修一次就会了,因为道理是相通的。”
做了近40多年修理工作的陈师傅,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健谈的他,在镜头前没有丝毫避讳。他固有印象认为拿着相机的都是来自电视台或者报社的媒体,希望通过镜头把他的铺子报道出去,让人知晓。
“年轻人哪个愿意学这个?学不下了,现在那么多就业途径,不比这个强?我们那时候是糊口没得办法......什么时候干不动就退休了,也算自由。”
有更多的“陈师傅”“张师傅”......那些不愿出现在镜头里的老师傅,默默地用自己最后的人生旅程坚守陪伴自己一生的技艺。
一墙之隔,现代化居民楼与“城中村”形成鲜明对比
拍摄于周谷堆
老城区的早餐铺;拍摄于周谷堆
巷子里推板车卖香料的老人;拍摄于周谷堆
缝纫机,过去昂贵的嫁妆,如今被城中村“收留”
再没人期待那个走街串巷卖吆喝的“李师傅”;也没人在乎那个一身的本领的“张师傅”,“师带徒”完美的技艺传承,不再是个闭环,而是个伪命题,“没有徒弟,哪来师傅咧”老师傅们对此心知肚明。但老手艺人也司空见惯,每天笑容满面开张,服务周边老顾客,晨曦微露启程,披星戴月而归。
剃头匠;拍摄于周谷堆
杂货铺;拍摄于周谷堆
CHAPTER.2
#裕丰花市#
花鸟鱼市场,“老师傅”集聚地
正在等待顾客的剃头匠;拍摄于南淝河
剃头匠和老旧的工具箱;拍摄于南淝河
从过去挨家挨户去剃头,“游动性”强的职业,到如今的“定点聚集”,”佛系“接单,颇有一番姜太公垂钓之意。
老师傅们的茶话会;拍摄于南淝河
河岸边垂钓;拍摄于南淝河
“老中医”;拍摄于南淝河
高架桥下卖烤红薯;拍摄于裕丰花市
裕丰花市的东门,有个不起眼的“小洞”,这里是一位“名人”的修车铺。在多年前,本地媒体就对他进行过报道,修了三十年自行车,免费指了近三十年路,虽不是什么大善之举,但陈师傅却坚持到现在,正是这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坚持,却温暖了数万问路人。
陈师傅正在修车;拍摄于裕丰花市
人行道边的“免费指路”牌子;拍摄于裕丰花市
陈师傅修车行内“别有洞天”;拍摄于裕丰花市
碰到老人或学生修车,陈师傅承诺只收个成本钱,甚至不收钱;陈师傅展示了自己前不久参与社会志愿者的证明;表露出对盛世繁华下青年人的羡慕与期许,陈师傅的谈吐与他那身陈旧的工装和简陋的场所形成鲜明对比。
陈师傅展示报道自己的新闻报纸;拍摄于裕丰花市
正在修车的陈师傅;拍摄于裕丰花市
CHAPTER.3
#老城区#
时代记忆,记住时光
散落在城区角落的匠人,图片轮播;拍摄于合肥老城区
红星路、芜湖路、淮河路、寿春路......大钟楼、老省委大院、市府广场、步行街。老城记忆,在几代人的生命里铭刻,一段文字记录旧时光,一间书店品味人生。
增知旧书店;拍摄于六安路
拍摄于增知旧书店
在合肥老城区,一间其貌不扬的旧书店悄然伫立了20多年。对于这家书店的现任主人来说,它的意义远不止一家书店。
仅20多平方米的书店,拥有2万余册旧书,已经绝版的合肥画册、合肥城市传......其中大多数是靠书店前主人朱传国走街串巷收购而来。2016年朱传国因病去世后,书店经营举步维艰,面对困境,朱传国的妻子选择接手经营,让旧书店生存了下来。
报道朱传国的杂志刊物;拍摄于增知旧书店
“我和丈夫感情很好,他生前的心愿就是继续把书店做下去,对我来说,盈不盈利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愿的传承。”
老地标性建筑,图片轮播;拍摄于合肥老城区
专注工作的修鞋匠;拍摄于明光路、寿春路
在巷尾谈论“国家大事”的老师傅们;拍摄于城隍庙
街边的锁匠;拍摄于环城公园
正在给顾客丈量尺码的老裁缝;拍摄于红星路
推车售卖米糖米糕的商贩;拍摄于合肥老城区
一座城的快速发展,有一部分代价是悲哀的:曾经引以为豪的技艺如今无人传授;当代人眼里“略显多余”的传统习俗;养育几代人的农家大院无人问津;城市规划中甘愿“牺牲”的老式建筑......老一辈人对此早已坦然,见过大风大浪的他们更乐于让后代享受发展带来的好成果,更快捷、更方便、更科学的新技术;更全面、更专业的优秀人才;更安全、舒适、合理的新型建筑和城市布局。老城里的人与物是一粒粒普普通通的砂,有砂才能建城,老旧是他们的外观,但他们内心无比坚韧且火热。
每一座老城都有故事,但每一座老城都有未来,如果不是这次的工作需要我可能很久都不会这么深入的去踏足老城区,在不知不觉中用相机拍摄几百张照片,去记录去感受光阴中慢慢褪色但仍魅力十足的人间烟火。记得一句话“怀旧是对生活的热爱”,在这个温度满满的时光之城,还有这帮在守护光阴的师傅们,无声无息的在唤醒在治愈在坚守我们的时光、我们的故事。
“总有人间一两风,填我十万八千梦”。此次CITYWALK所记录的照片将展出在合柴1972文创园时光展厅(敬请期待),我们希望留住这份城市记忆,好让时光铭记你曾经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