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节前夕,一场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脚步。在上海,有那么一群外地来沪务工人员,暂无工作单位,也无居住场所,被称为“两无人员”。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他们无家可归、无处可去。长宁区救助管理站作为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机构,主动跨前一步,承担起守护“两无人员”的职责。区救助管理站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引领党员冲锋在前,开展“两无人员”和流浪乞讨人员专项救助工作,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当好疫情防控守门人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区救助管理站党支部及时动员全站工作人员提前上岗,守好疫情防控第一线,承担起长宁区“两无人员”隔离观察和收治防控职责。党支部书记探访多家快捷酒店,筛选符合防疫要求的场所作为指定隔离点。安排工作人员全天候驻守,建立了场所消毒、人员留观、送医检测等工作预案。按照“应收尽收”原则,对辖区内的“两无人员”和流浪乞讨人员开展14天集中隔离观察,做好日常管理和生活照料。
▲长宁区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为隔离观察的“两无人员”送上午饭
“太好了!你没有感染新冠病毒。”大家都舒了一口气。原来内蒙古姑娘小王在一次体温测量中,测得体温37.5度并伴有咳嗽。她被列为新冠疑似感染对象,需要马上送医排查。
“我带她去!”这句坚定有力的声音来自救助站新进员工——党员王仲寅。他身穿防护服同一名卫健委工作人员,立刻护送小王到指定医院进行新冠病毒排查,期间他来回取报告、送检,隔离服里的衣服早就湿透了。看到独在异乡的小王紧张地来回踱步,赶紧安慰她:“你在上海没亲人,就把我们当做你的亲人,我们绝不会丢下你的!”幸好经过一系列检查,排除了疑似可能。
谈及救助过程,王仲寅腼腆地说:
“护送疑似对象,说不怕是假的,但我是一名党员,哪里有危险,就应该出现在哪里。”
2020年4月初,姑娘又来到救助站,还带了家乡土特产特地感谢工作人员,回忆当时的情景,小王激动地说:“我在上海打工,因为疫情停工没地方住,生病了身边没有亲人,没想到得到了救助站工作人员亲人般的照顾,让我感觉特别温暖!”自抗疫至今,各类陪同送医救助服务共有69例,无一例新冠确诊病例。
▲工作人员为结束隔离观察、由隔离点返回站内的人员办理离站手续
“两无人员”的就业顾问。对隔离期满的“两无人员”,党支部书记都会亲自关心,询问有什么困难,了解离站后的打算。根据其意愿开展分类救助,对自愿返乡的,为其购买返乡车票,护送至车站;对希望留沪继续寻找工作的,充当其临时就业顾问。
眼见着开始复工复产,区救助站会同民政局社会科联系劳务派遣公司,帮助“两无人员”畅通求职渠道,耐心指导他们填写简历,报送求职意向,鼓励他们参加招聘面试。工作人员还贴心地指导大家申请“随申码”,方便今后的工作和出行。
不忘沉默的少数
守护城市的温度
在疫情和寒流的双重冲击下,救助站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加强街面巡查,做到“应助尽助”,发挥救助管理兜底保障作用。
“疫情之下一个也不落下。”老石是救助站的老面孔,长期流浪露宿,从不愿进站接受救助。于是,党员们常会到他的“驻扎点”看看,无论是寒冬的棉衣棉被,还是酷暑的风油精盐汽水,总是想方设法帮助他。
▲工作人员为站内受助人员每日测量体温
疫情下的寒冬,党员们又看到老石。为了让老石进站,党员胡静芳可是费了一番功夫,耐心地解释防疫政策、宣传隔离防疫的必要性。经过一番“软磨硬泡”,倔脾气的老石终于被劝导进站,自愿接受隔离。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勇当抗疫排头兵
在这场抗击疫情战斗中,救助站上下高度重视,站领导率先垂范,党员示范引领,全体职工凝聚在党支部周围纷纷加入到抗疫一线,组成一支救助抗疫先锋队。
▲工作人员护送受助人员至指定医疗点做新冠核酸检测
党员黄云主动要求一周值守6天,抗疫期间他的旧疾复发,在医院手术后仅休息一天便要求立刻回到工作岗位,他说:“同志们都在一线,我是组长又是党员,怎么好意思休息!”
站里青年同志们也积极响应党支部号召前往境外返沪留验点,在外防输入的紧要关头,筑牢防线,守好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