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帮助孩子从阅读对象中收获意义——这是一种很关键的技巧。当孩子渐渐长大,他需要从书本中获取重要的信息。
2、为孩子选择恰当的书。不要为你的孩子选择太难的书,特别是用作阅读训练的书。确保书中至少有90%的字词他都可以轻松地识得。如果阅读过程中为了搞清楚字词的意思而多次停顿,他就很难集中注意力去了解故事整体的意思。
3、反复读到流畅:要想从文本中获取准确的意思,需要平稳而快捷的阅读——也就是一种流畅的阅读。大概在2年级左右,孩子的阅读应该达到一定的速度。反复阅读熟悉、简单的读物,可以培养孩子快速解析词汇的能力,他的阅读会变得更加流畅。
4、与老师交流:如果你的孩子在阅读理解方面感到非常困难,他可能需要更多特殊的帮助——比如说,需要增加他的词汇量,需要多进行发音练习。
6、与孩子聊聊正在读的书:这种口头交流可以帮助孩子记忆,也可以帮助他去思考。在阅读之前、中间和之后,都可以问一问、聊一聊。比如说:
一、听读启蒙法
方法:父母抑扬顿挫、饶有兴致地朗读文学作品,引导孩子听和看的阅读导形式。
作用:集中儿童注意力,诱发儿童阅读兴趣,丰富词汇、激发想象、萌发情感、拓宽视野,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使孩子逐渐领悟语句结构和词意神韵,为孩子今后的广泛阅读打下基础。
注意点:孩子听读越早越好,内容选择要生动有趣,由浅入深。关键是父母要有拳拳之心,能谆谆善诱。
二、讲述提问法
方法:父亲(母亲)与孩子拥坐在一起,采用父亲(母亲)讲述,或边讲边提问、解释疑难,引导幼儿阅读理解阅读材料。
作用:促进母(父)子之间的情感交融,激发幼儿对阅读活动的兴趣。提高孩子对阅读材料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帮助幼儿掌握有序翻阅等基本阅读技能。
注意点:父母要以亲切的态度与孩子共读,当孩子初学阅读,或阅读有困难时,以及提出共读请求时,父母可多采用此种方法。
三、角色扮演法
方法:父母与孩子以口头扮演或动作扮演等形式,担任阅读材料中某一角色的方法。如:说某一角色的语言,做某一角色的动作等。
作用:可大大增强幼儿对阅读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的语言、动作的表达能力,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有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
注意点:父母和孩子要注意采用适合角色的语气、语调动作,父母要投入地进行扮演,切勿敷衍了事,父母和孩子可以交换角色多次扮演。
四、移情法
作用:帮助孩子加深对角色的处境、心情、欲望等的感知和理解,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点:父母要帮助幼儿全面地了解角色所处的情景,突出矛盾,引起孩子的思考。
五、自由阅读法
方法:由孩子自由地翻阅讲述,或听录音翻阅的方法。
作用:培养幼儿的自主性、自律能力及独立阅读能力;反馈幼儿在阅读兴趣、能力、习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六、改编情节法
方法:在阅读中,鼓励孩子积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维,对故事中原有的情节进行改编。
作用:拓宽孩子思路,发展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使孩子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激发幼儿继续阅读的兴趣。
注意点:父母要小心呵护孩子的创造欲,不可打击孩子冲积极性,如遇上孩子改编不合情理时,可耐心地对其讲清道理。
七、延伸想象法
方法:在阅读活动中,励孩子想象在阅读材料所提供的情节发生之前或发生之后可能发生的情节,并加以讲述。
作用:发展孩子的想象及思维的连续性,满足幼儿喜欢追求完满的心理需求,提高幼儿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八、猜猜、认认法
方法:在阅读指导中让孩才观察封面,猜猜书名,或猜猜下一个情节,猜猜角色的语言,认读书名或关键词等,也可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猜标准、符号等。
作用:增强阅读活动的趣味性,提高幼儿对图画、文字、符号转换关系的理解,激发幼儿对汉字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推理能力。
注意点:父母要引导孩子注意观察,留给孩子思维的空间;抓住教育的时机,让孩子养成勤思考的好习惯。
九、改错法
方法:在阅读指导中,父母故意把故事情节或名称故事漏讲或讲错,使幼儿作出反应更正的阅读指导手法。
作用:帮助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民主和平等的关系,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幼儿观察和倾听的细微性,增强孩子的有意注意。
十、随机引导法
方法: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及时抓住早期阅读指导的契机,对孩子加以引导。
十一、游戏法
方法:父母在早期阅读指导中以各种形式的游戏为手段,引发孩子对阅读活动的兴趣。如:扩词、扩句;掷骰子;和我找相反的;拼图等。
作用:提高幼儿参与阅读活动的主动性,使家庭教育的要求更易于让孩子接受并转变为孩子自己的愿望和动机。有利于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使孩子体味家庭游戏乐趣,促进亲子互爱。
注意点:父母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游戏中给予孩子精神或物质上的鼓励。并注意父母和孩子共同遵守游戏规则。
从零岁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这已经成为许多爸爸妈妈的共识。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孩子成为早慧的天才,也不是要让读书识字充塞童年的快乐时光。我们的目标,是充分开发孩子的潜能,让阅读成为孩子认知和交流的重要途径,让阅读成为童年快乐生活的一部分。成功的亲子共读的秘诀,是与孩子一起享受阅读的快乐,通过爱的传导,让孩子热爱书籍,让快乐阅读的习惯陪伴孩子终身。
第一招:选择大人自己喜欢的书
新任爸爸妈妈往往很困惑,不知该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书。其实许多资深的爸爸妈妈也有同样的困惑,只是孩子长大了,大人可以把更多的自由选择权下放。但是婴幼儿自己是不会选的,过多的选择和超出能力的选择,只会让他们困惑,所以婴幼儿的家长必须代替孩子来选择。可是,怎样选择呢?
有一招非常简单:选择大人自己喜欢的书。
【实例】
真正好的童书,或许本该就是这样。
第二招:为孩子大声读
民间故事和传统的童话大多数都是直接讲给孩子听的。在经典童话中,《木偶奇遇记》是一个适合为孩子读的作品典范,它从一开头就抓住了孩子:
如果同时翻开现代文学大师张天翼先生的《大林和小林》,还有当代著名童话作家孙幼军先生的《小布头奇遇记》和《小猪唏哩呼噜》,你就会发现这个传统是如何完美地继承下来。如果你在当代的儿童文学世界中寻找最适合读给孩子听的作品,我认为孙幼军先生的作品是首选。
在英文儿童文学世界中,英国作家达尔的作品被认为是最适合读给孩子听的。他的名作《女巫》、《玛蒂尔达》、《好心眼儿巨人》、《詹姆斯和大仙桃》、《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都有中文译本,其中大部分是由翻译家兼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先生翻译。
第三招:边读边玩
有的幼儿会在大人为他读书时忙着玩自己的玩具,这并不代表他对阅读活动不感兴趣,大人一停下来,他可能就会抗议。对这种情形大人需要多一点耐心,多一些观察。如果孩子确实心不在焉,不妨换个更合适的时段、换一本更有趣的书或换一种更能吸引孩子参与的方式。
在图书设计中,童书是保留着最大创意空间的领域,你经常能发现一些充满天真童趣的好创意。比如洗澡书已经很有创意了,宝宝一边洗澡,一边可以在浴盆里翻着不怕水而且能浮在水面上的书,原来读书还可以如此惬意!中少社的《婴儿洗澡书》又加了一点创意,书里还带着一个小实物模型,比如潜水艇什么的,可以潜到水下。这样一边洗澡,大人一边给宝宝读,宝宝手里还能抓着一个小玩具,别具一番趣味。
还有一种书叫《宝宝认知百科》,本来只是一些卡片,上面是实物的照片和童谣,这样的书随处可见。可是独具匠心的设计者给卡片打上几个小孔,这种书便产生了新的功效。用彩带把不同的卡片组合装订起来,卡片就变成了可以翻阅的书;更有意思的是,还可以用挂钩把卡片连成一幅,再用挂架吊起来,卡片就变成了一幅有趣的挂图。如果能让孩子亲手做,哪怕是一起来参与,孩子也会开心不已。这样的设计看似简单,但实在是需要一种真正的童心童趣。
第四招:在大声读中请孩子来参与
在为孩子大声读的亲子阅读中,如果能让孩子参与进来,将会是一件既好玩又有效的事情。一般情况下,孩子会对大人拿着一本书念念有词而且不时翻页的举动感到十分好奇。一两岁的孩子,有时会学着大人的模样,捧着一本小册子,煞有介事地咿咿呀呀。
让孩子参与的方式五花八门,最简单直接的是翻页和发音。
一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可以翻页,读完一页大人可以邀请孩子帮助翻页。再大一些的孩子已经建立书页与故事内容之间的关系,对于重复阅读的书,他们往往凭借书中的图画就能准确判断,这时可以请孩子来主持翻页。由孩子来控制阅读的速度,你可以从侧面了解到孩子对故事的理解和喜爱程度。
如果从一出生就为孩子读如儿歌、唐诗那样的韵文,你会发现孩子很快会对节律感很好的发音敏感。我女儿六个月大时,我发现她喜欢跟着大人读的唐诗哼哼,特别在每一句的末尾,她都能跟上,而且发音的声调居然出奇的准确。实际上无论读什么,孩子在一岁前后就已经能跟着大人的朗读,有目的地哼哼唧唧。孩子这是在模仿,大人应该特别鼓励,可以通过调整朗读的节奏感让孩子更容易参与。
让大孩子参与通常需要把形式设计得复杂一点。比如分角色读、模拟表演、画道具或手工做道具,都是很好的办法。如果孩子愿意,甚至可以邀请他来故事接龙。
我们仔细回忆一下,不少孩子在学习说话之初都有类似的过程。这个奇妙而有趣的过程,如果能用到孩子阅读的培养中,同样可以发生奇效。
第五招:阅图漫步
在大声为孩子读书的活动中,有一项非常重要也非常有趣的步骤—阅图漫步(picturewalking)。阅图漫步,就是轻松自然地引导、陪伴孩子,翻看图书里的图画或插图。这种阅读方式应该是非常闲适的,就像在画中怡然自得地漫步。
在大声读完后,可以和孩子一起,也可以让孩子自己,再次漫步画中,重新回味。孩子那未受羁绊的想像力,能填补文字和图画都无法描述的空白。
日本出版家松居直先生在他的《我的图画书论》一书中,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有三个孩子,当时分别上四年级、三年级和一年级,他常和孩子们一起聊书。有一次,三个孩子告诉他,他们最近特别喜欢一本拇指小牛的图画书,还你一句我一句地告诉他故事的梗概,并形容如何的有趣。这位图画书大家松居先生很有些吃惊,他想不起来家里怎么会有这么一本书。如果是图画书,他怎么可能会不知道呢?于是,孩子们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来,松居先生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匈牙利某出版社寄来的图画书,自己因为不太欣赏它的图画风格而忽略了。
他重新认真地拜读这本书。它的名字叫《魔法的牛》,讲述的是一个俄罗斯传统童话,文字是法语的。令他十分惊讶的是,孩子们所讲的故事与他从书中看到的故事大致相同,而三个孩子对外语其实一无所知,他们的故事完全是凭借图画而看出来的。看过相当多图画书的孩子们,非常懂得通过插图读故事的方法。他们看一幅插图,从中领会故事,然后看下一幅插图,又领会那幅画的故事,再把两部分结合起来。中间断开的地方,就凭想象把两幅画的各处部分联系起来。这样一幅幅地边看图边把它们连起来,整理出故事的情节发展。
在亲子共读图画书的过程中,孩子一边通过图画在看故事,一边听着大人的声音,有背景的描述、动作的描述,还有人物的对话。我们想象一下,这与观赏一出戏剧的效果多么相似呀。所不同的是,读书时孩子可以自己来翻页,用自己的手来拉开每一场戏的剧幕。这是何等迷人的事情呀!
第六招:表演性的大声读
在为孩子大声读书的活动中,如果更多加入表演的成分,会让整个过程变得很开心,而且达到很好的效果。
最简单的表演是富有感情色彩、节奏调整适当的朗读。为了做得更好,一般应该事先预习一下素材,至少在有对话的地方要能分清哪一句话是谁说的。对话太多、说话的角色太多的书一般不适合大声读,可以尽量避免选这种读物。主人公形象特别可爱、性格鲜明、语言特征明显的故事,是特别适合大声读的故事。
第七招:重视孩子的每一个问题
孩子在阅读中提问,大致有这样一些情形:对书中的语言不明白;对故事中的事件因果关联不明白;对故事中人物的关系不明白;对故事情节的处理不理解或不赞同;强烈地喜欢故事或故事中的人物;强烈地厌恶故事或故事中的人物;从故事中引发的联想;故事与现实的关系;看似无意义的问题;带有一定干扰目的的问题;等等。
第八招:聊聊书里的趣事
在与孩子一起读完书后,许多大人喜欢向孩子提问或要求孩子复述故事。这样的做法主要是想考察孩子是否理解了故事、是否记住了故事。这的确是一种方法,但未必是最好的方法。不少孩子对这样的考察感到不耐烦,而他们的反应又令大人不满意。有的孩子甚至渐渐对共读活动感到厌烦。
与孩子聊书的过程中,大人与孩子的关系是平等的。大人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阅读经验,自然在理解的深度上是孩子所不能及的。但是孩子天真率直,没有那么多近乎成见的思维定势,而且特别善于发现细节。在对故事的理解上,大人并不总比孩子高明。因此在聊书时,大人需要蹲下来,不要高高在上。
我们试着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想,透过孩子的眼睛去看,那个看来弱小、稚趣,却也神气十足的鼠小弟,不正是孩子自己吗?那个相对来说大得可怕的空白世界,不正是在孩子的眼中或想象中的大世界吗?画家如此煞费苦心,不就是要让我们弯下腰、凑上前,与孩子一起看,同孩子一起去想吗?在匆匆忙忙的大人世界里,我们忽略了多少东西,其中最可怕的大概要属纯真的想象吧。与孩子一起聊一聊,并不仅仅是让孩子获益的事情,同时也为我们自己呀。
第九招:鼓励孩子的积极反应
第十招:鼓励孩子自主阅读
阅读是一种技能,掌握任何一种技能都需要练习。在亲子共读中,除了大人为孩子大声读外,我们也应当鼓励孩子自主阅读。如果与学习开车相比较,孩子在大声读的活动中是看大人开车,而在自主阅读的活动中是自己开车。
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孩子的自主阅读习惯?大概从孩子能有手抓住卡片时就可以开始了。这里可能有个概念问题,许多人认为自主阅读必须是要在识字量达到足够多以后,他们不认为看着图画的阅读也能算是阅读。但是你只要细致观察一下拿着卡片琢磨的婴儿,还有一页一页翻着图画书念念有词的幼儿,你就会知道他们的专注程度一点不亚于捧着文字书阅读的大人。
不过培养幼儿自主阅读的习惯,切忌操之过急。擅长教孩子认字的家长往往会更为心急,但实际上,识字多少与自主阅读的习惯之间没有当然的关系。孩子养成这种习惯主要靠对大人的模仿。大人要做的事情是努力营造适合的环境,并且为孩子做好日常的表率。而当孩子表现出自主阅读的愿望,大人要热情地鼓励并给予适时的引导。
大人常常很焦急地希望孩子早早跨越图画辅助的阶段,尽快进入独自阅读文字书的状态。有这种想法的大人往往不承认儿童读图画本身就是阅读,忽视了孩子在阅读中的快乐体验。这种焦急的心理往往会破坏孩子对阅读本身的兴趣,有不少孩子甚至在上学前就开始厌恶读书啦。如果读书就是那样,谁又会喜欢呢?
第十一招:阅读成长记录
不少家长喜欢为孩子做成长记录,这是非常好的习惯。孩子的成长大事,日常活动,童言稚语,都可以记录下来。大人时常翻看和回味,感到乐趣无穷。如果我们也能将孩子的阅读成长经历记录下来,不但会非常有趣,而且会对引导孩子阅读很有帮助。
更为细致的记录还可以包含阅读的方法和孩子的阅读反应,如对某些书的好恶,读某些书时提到的有趣问题,对某些书所做的评语,读完后的感想,等等。这样的记录,大人可以时常翻出来分析孩子的阅读发展情况,孩子也可以用来重温当时阅读的快乐情景,从而进一步重复阅读或进行延伸阅读。
我先来抄录一段书评:
这是五岁八个月的女孩小水碗对《晴天有时下猪》绘本的评语,由她口述,妈妈记录并发布到红泥巴读书网上。在那里,还有她对《冰小鸭的春天》(孙幼军)、《假话国历险记》(罗大里)和《洋葱头历险记》等书的评语,读起来好玩极了。妈妈给她读完故事,再找个高兴的时候跟她聊一聊,录音下来,再整理成文留作记录。想想看,这还是很有些费力的事情啊。你觉得这么做值吗?我认为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有这样的好妈妈,小水碗怎么可能不会成为小书迷呢?
第十二招:延伸阅读
整个世界充满了关联,如果我们能沿着各种有趣的关联,将孩子的阅读视角不断延伸开去,一定能帮助孩子在知识领域获得广博的趣味。
第十三招:同龄孩子的阅读交流
阅读是一种交流活动。它是读者与作者之间通过文字或图画的交流,亲子共读在此之上又有大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交流赋予阅读的丰富意义,并不限于作品本身。让孩子与同龄的孩子进行阅读交流,是另一种既有趣又有效的引导方法。
最直接的交流方式是相互借书。书籍的价值不在收藏而在流通,再好的书只有一个人能看也是毫无意义的。鼓励孩子共享书籍,不但能让他们体会到书的真正价值,还能帮助结交趣味相投的书友。
最好的交流方式是让孩子们一起看书、聊书。孩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力,有时远远超过大人对他们的影响。一个孩子可能还没有养成阅读习惯,但把他放入一群正在阅读的孩子中,他会模仿其他人渐渐融入其中。一个孩子读一本书可能觉得很好玩,说给大人听大人或许只是投好地笑笑,可是说给其他的孩子听他们就会觉得真的蛮好玩,如果大家都看过而且都喜欢相同的主人公,那么就会开心得不得了。通过这样的交流,孩子们不但能增进友情,还能互相得益。
第十四招:随时随地读书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爱书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爱书的小书迷来说,随处都可以是读书的好地方。
带孩子出外聚会吃饭时,别忘了带上书,小书迷填饱了肚子,要是找不到新鲜玩意儿玩耍,恐怕就会吵着要看书。
周末与孩子一起去爬山、郊游时,别忘了带上书,在山顶上、在大草坪上歇脚时,有什么快乐比得上翻一本心爱的书?
假日与孩子一起远行的路上,别忘了带上书,在旅行的途中总免不了烦闷的时候,特别是赶上晚点或大塞车,这时候与孩子一起享受有趣的书是一种莫大的快乐。
在大城市出门坐车或开车,难免会遇上拥堵,有时大人都会烦得受不了,孩子更别提。这时如果手头上有一本孩子平日特别喜爱的图画书,比如《吃噩梦的小精灵》、《月亮狗》什么的,绝对可以做救星。或者,打开特大字号的童谣、唐诗读本,语调优雅地念上几句;或者,打开《趣味动物乐园》与孩子玩几个猜题的游戏,烦闷的时光会在欢声笑语中过去。
带孩子长途旅行更应该考虑带几本书,在不熟悉的地方为孩子读熟悉和喜爱的书,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安慰。这种情况下,假如大人有充沛的精力,还不妨选择篇幅较长的书,如《大林和小林》、《小猪唏哩呼噜》,带着悬念一路读下去,状态投入的孩子会忽略旅途困乏。
爬山、郊游、野餐的间歇,特别适合读能让人开怀大笑的书,比如《提姆与莎兰去野餐》、《晴天有时下猪》,哈哈大笑之余,精神备增,游兴更浓。
不过,具体选择什么书,最好还是先征求小书迷的意见,孩子自己要带的书往往是最好的。
第十五招:充分利用公共资源
爱书之人需要学会充分利用公共资源,无论一个人多么富有,也不可能买尽天下之书,而且这种占有也毫无意义。最常用的图书公共资源是书店、图书馆和互联网,我们需要教孩子学会使用它们。
图书馆是最佳的公共图书资源,图书馆的发达程度是国家或地区文明程度的标志。国内的许多大城市都有专门的少儿图书馆或者公共图书馆少儿部,不过国内的少儿图书馆一般都有最低的年龄限制,比如在广州少儿图书馆借书需要年满三周岁。为符合条件的孩子办个借书证,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去图书馆,逐步教会孩子自主查找、使用那里的图书资源,将会大大拓宽孩子阅读视野,提高对阅读的兴趣。
让孩子养成使用图书馆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尊重孩子自己对书的选择。大人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但应当鼓励孩子自己来挑选想要阅读的书。不要因为担心孩子不会选书而总是为他代劳,一个人只有在拥有自由后才能学会如何选择。真正的爱书人,要学会自己来选择书。
第十六招:书香满家园
用书来装点日常家居环境,在家庭中营造阅读气氛,是让孩子爱上书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家庭的阅读活动不但可以在亲子间进行,还可以在整个家庭中进行。大家一起闲聊书,一同看书读报,遇上好玩的段落,爸爸为妈妈读一段,妈妈为爸爸读一段,那种从阅读中获得的快乐,会很自然地传导给孩子。何愁孩子不爱上书呢?
为了让女儿有一个独立、安静的卧房,我很早就把书房让给了她。她的房间半壁是我的书,还有半壁是她的书和玩具,可以不夸张地说,她生活在一个书的世界里。在她的房间找书、翻书变成一件日常琐事。每当我买的书成捆、成箱运来时,我都会请她来一起做整理的事情,我们搬过来、放过去,点一点、数一数,快乐得就像一对大财主和小财主。
除了念书给女儿听,家里的大人还时常相互读一点什么,比如读点儿报纸上有趣的事情,或者书上的某些段落。像《爱心树》这样的书,是特别适合家人相互读来听的书。还有些有趣的问答卡片,比如有一套唐诗问答卡片,非常适合全家人一起来游戏,只是把最初抢答的机会让给孩子。女儿特别热衷于这种阅读游戏。
第十七招:橱窗原理
用书来装点孩子的生活环境,类似在家中设立书的橱窗。在孩子的卧室、床头、专用的书架或是玩具架上摆放上可爱的图书,肯定会引起孩子的特别注意。
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有一本或几本书特别想推荐给孩子阅读,可他似乎并不怎么感兴趣。怎么办呢?你不妨琢磨一下商场里橱窗的摆设。商家会将特别推荐的货品以相当诱人的姿态摆放,再加上和谐的背景和灯光设计,总能让你忍不住多看几眼。
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以创作皮皮鲁、鲁西西、舒克、贝塔等故事闻名国内的童话大王郑渊洁先生,在他改编的《红楼梦(儿童版)》序言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这是另一种橱窗的故事。
这种状况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在美国也有类似的状况。它带来的一个显著后果是,在小学五、六年级阶段,出现明显阅读障碍的学生中绝大部分是男生!在现代社会,阅读障碍几乎可以与学习障碍划等号。
从另一个角度说,爸爸给孩子讲故事、读书的风格与妈妈不一样。通常爸爸会更硬朗些、更幽默些、更夸张些、更荒诞些,对付这种风格的故事,爸爸有妈妈所没有的独到之处。孩子少了爸爸讲的故事,也算是童年中的一大缺憾。
在爸爸和妈妈都为孩子念书的家庭里,听书的孩子常常还会挺挑剔呢,比如这本书应该请妈妈读,那本书一定要爸爸读。仔细想想,孩子的安排往往很有道理呢。
鉴于大部分情况下妈妈念得比较多,所以我特别推荐几种适合爸爸念的书。
比如苏斯博士的《戴高帽的猫》,幽默怪诞,故事充满恶作剧的色彩,特别需要夸张的表现力,对这种书做爸爸的应该当仁不让。
比如《晴天,有时下猪》,真是有些疯疯癫癫的书呀,没有疯疯癫癫的劲头儿吧,味道是读不出来的。这也应该是爸爸的强项。
比如《维利床下的鬼》,看上去是妈妈与儿子的生活故事,本来是要帮助克服孩子的胆小,却变成对妈妈的调侃。呵呵,当爸爸的怎能错过机会?
第N+1招:无招胜有招
《父母必读》:我知道您是一个大声给孩子读书的父亲,但是却不知道生活中,在做父亲的其他方面,你是怎么和孩子相处的?
《父母必读》:以前,提起读书,很多人总是说这是妈妈该做的事,您却常常告诉大家,读书决不是女人的专项工作。那么,你和妻子在家庭里是怎么进行角色分工的?
阿甲:这说起来也很长篇,可以专门写一本书,关于童书的理念和选择的方法。不过也可以很简单地介绍这样几个原则:
第一,大人选择自己也喜欢的书,一定要真心喜欢;
第二,要不断尝试,谁也不是天生的专家,大人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大人对自己也要宽容,不怕犯错误;
第三,要多交流,包括与其他人的交流和与自己孩子的交流,善于借助别人的经验;
第四,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最好从一开始就鼓励孩子多自主选择,相信孩子自己的选择。
《父母必读》:除了选童书,如何和孩子一起阅读,也是许多妈妈困惑的问题,我知道你在即将出版的《父母必读》下半刊第6期为家长支了18个高招,能在这里露一两招吗?
阿甲:那18招是对一些基本原则的展开和细化,归纳起来可以重新简化为两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