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部分学者根据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土的猫类动物遗骸,提出中国的家猫饲养在四千多年以前便已开始。据对1978年河南汤阴白营龙山文化出土的动物遗骸进行鉴定,在可鉴定的954件中,有猪、狗、猫、牛、山羊、马和家禽鸡等七种;在第17号灰坑发现的保留有第四前臼齿和第一前臼齿的下颌骨,根据测量的数字看,“很可能是家猫的遗骸”,其“放射性碳素年代为公元前2160年”。(周本雄:《河南汤阴白营河南龙山文化遗址的动物遗骸》)
然而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这些证据不能判断其为家猫,也有可能是野猫,所以关于中国养猫的确切历史至今还没有统一。
猫的本字是“貓”,《大雅·韩奕》中提到:“有熊有罴,有貓有虎。”
在古代的大蜡礼中,奉猫为神,原因是猫食田鼠,去苗之害,对人的农业生产有贡献。大蜡礼中被奉为神的不是今天的家猫,当时称之为狸。狸捕鼠,在战国时期便有记载。如《韩非子·扬权篇》说:“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载:“以狸致鼠,以冰致蝇,虽工不能。”说明以狸捕鼠已很常见。
到了汉代,仍称猫为狸。《淮南子》中多次引述。如“譬犹雀之见鹯,而鼠之遇狸也。”(《主术训》)“坏塘而取龟,发屋而求狸,掘室而求鼠,割唇而治龋”(《说山训》)。
宋·苏汉臣《冬日婴戏图》(局部)
刘向在《说苑》中也谈到以狸捕鼠:“骐骥碌骈,倚衡负轭而趋,一日千里,此至疾也,然使捕鼠,曾不如百钱之狸。骐骥碌骈,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狸用百钱即可在市上购得,可见养狸并用以捕鼠在当时已相当普遍。
但是,这狸和家猫是一种动物吗?一部分学者认为狸与猫只是古今名称之异,到了唐宋时期,二名仍然并存,宋代还称猫为“狸奴”,如黄山谷《乞猫诗》:“秋来鼠辈欺猫去,倒箧翻床搅夜眠;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说明狸是猫的别名,狸奴也只是在猫的豢养更为普遍之后,人们对猫的一种爱称,称之为奴,表示可通人意,供人驱使的意思。
但也有另一些学者认为狸与猫有别。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野狸与家猫的区别:“狸为野猫。……狸有数种:大小如狐,毛杂黄黑有斑,如猫而圆头大尾者为猫狸,善窃鸡鸭,其气臭,肉不可食。有斑如躯虎,而尖头方口者为虎狸,善食虫鼠果实,其肉不臭,可食;似虎狸而尾有黑白钱文相间者,为九节狸,皮可供裘领,宋史安陆州贡野猫、花猫,即此二种也。有文如豹,而作麝香气者为香狸,即灵猫也。”而猫,“捕鼠小兽也,处处畜之”。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猫图漆盘
猫什么时候成为现在这副样子的?
唐太宗贞观十年(636)的《隋书·外戚传》有这么一段记载。
隋高祖文帝的皇后独孤氏,有一个异母弟叫独孤陁的男子。因为是皇帝的亲戚,他当上了上大将军,官至延州刺史。但是他喜好左道妖术咒术,他的义母高氏信仰“猫鬼”的结果,杀了丈夫郭沙罗,跑到他的住宅。碰巧皇后和重臣杨素的妻子病了,所有的医生都诊断“猫鬼附体了”。因为独孤陁是皇后的异母弟,陁的妻子是杨素的异母妹,文帝推测这一定是陁所为,于是暗中通过他的哥哥,告诫说,让他停止拙劣的捣鬼行为。但是,陁彻底佯装不知,文帝终于把他左迁到迁州刺史,并且让检察官杨远等人进行审讯。于是陁家的婢女徐阿尼有以下的证言:
本从陁母家来,常事猫鬼,每以子日夜祀之,言子者鼠也,其猫鬼每杀人者,所死家财物潜移于畜猫鬼家。陁尝从家中索酒,其妻曰无钱可酤。陁因谓阿尼曰,可令猫鬼向越公家,使我足钱。阿尼便咒之。居数日,猫鬼向素家。后上初从并州还,陁于园中谓阿尼曰,可令猫鬼向皇后所,使多赐吾物。阿尼复咒之,遂入宫中。
于是审调官杨远在门下外省让徐阿尼把猫鬼叫出来看。阿尼于是在夜中置一盆香粥,一边用匙子敲打,一边呼之:“猫女可来,无住宫中。”不久,阿尼脸色变青,就好像被牵拽着一样,说:“猫鬼已经到了。”
关于宫廷贵妇养猫,还有一个著名的记载,相信只要是对历史有点兴趣的人都能知道。
这个故事,本来见于元和二年(807)作者刘肃作序的《大唐新语》卷12《酷忍篇》。后来,《太平御览》卷912和《新唐书·后妃传》,《资治通鉴》永徽六年(655)等也原原本本地加以引用。
唐代周昉《宫乐图》中猫很明显是贵妇豢养的宠物
宋代时,猫基本不怎么干抓老鼠的事情了,陆游的《嘲畜猫》也发出过类似的慨叹:“但思鱼餍足,不顾鼠纵横。”但同样是陆游,在他的《岁未尽前数日偶题长句》中也有:“榖贱窥篱无狗盗,夜长暖足有狸奴。”他晚上睡觉的时候,竟然还需要猫来暖足。
但那个时候,猫也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陆游的《赠猫》就很好地说明了猫有多难得到:
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
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
宋代曾几的七言绝句《乞猫》中,把那种对猫的渴望描写得淋漓尽致:
春来鼠壤有余蔬,乞得猫奴亦已无。
青蒻裹盐仍裹茗,烦君为致小於菟。
宋代时,还有专门的“相猫术”。北宋会稽陆佃的《坤雅》指出:“猫有黄、黑、白、驳数色,狸身而虎面,柔毛而利齿,以尾长腰短,目如金眼,及上胯多棱者为良。”
宫内专门设有猫房,豢养各种珍贵品种的宠猫,15只一群,派专人负责饲养和管理。猫们都有自己的专称:公猫称为某小厮,母猫称为某丫头;加授过职衔的称某老爷,被骟过的称为某老爹。据说在一些内臣家所畜骟猫,其高大者,甚至大于寻常家犬。
明宣宗朱瞻基御笔所绘《花下貍奴图》
明宫中养猫泛滥始于嘉靖一朝。相传,嘉靖皇帝最宠爱的一只狮子猫很是稀奇,它有一身滑腻卷曲的淡青色毛,惟有眉毛却“莹白若雪”。嘉靖皇帝对它爱不释手,赐御猫一个“霜雪”的美名。
听说这霜雪不但性格温顺,而且还善解人意。嘉靖帝的眼神它都能读懂,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撒娇,什么时候应该回避。对于嘉靖皇帝的生活习性,霜雪全都铭刻在心。每当嘉靖帝闭目养神打盹,霜雪便静静地陪伴在旁边,即便是饥渴便溺,也要忍到皇帝醒来,十分乖巧。因此,嘉靖皇帝对它已经达到了须臾不离的地步。
后来,霜雪死了,嘉靖皇帝对这只备受恩宠却天命不永的御猫,给予了“忠无不酬”、“生荣死恤”的待遇。不仅下旨隆重礼葬,用金子制作了一只棺材,将它安葬在万寿山北坡,还为它御笔题碑,命名“虬龙墓”。
嘉靖帝还按照道教礼仪设坛为之祈祷,写了大量的青词来表彰和悼念这只御猫。皇帝如此重视,大臣自不敢怠慢,也献上各种青词。嘉靖朝文人学士袁炜的青词中有一句“化狮为龙”,深得圣意,不久袁炜便被提升为朝廷大员。
到了万历时,明宫的爱猫之风达到极盛,紫禁城里,无论御前还是后宫中,无不有猫。得宠的宫猫,可以被加官晋爵,称为“某管事”或“猫管事”。皇帝赏赐时,“猫管事”也随同领赏。有时候,一些不得宠的妃子生活待遇还不如一只得宠的猫。
但是养猫在民间还是很流行的,比较有意思的是,清代有人写了一本堪称猫的百科全书的书籍。这本书便是成于咸丰三年的《猫苑》,此书广搜博采历代有关猫的典故、诗文及传说,仿照宋代傅肱《蟹谱》、明代陈继儒《虎荟》的体例,分门别类归纳而成书,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猫的著作。全书分《种类》《形相》、《毛色》、《灵异》、《名物》、《故事》、《品藻》七门。在《故事》、《品藻》和《补遗》中还收录不少寓言,有的较为罕见,如赵古农的《迎猫制鼠说》,无名氏的《宝猫说》以及《详猫说》等。在这几篇作品中,作者还辑录了尚已失散的《相猫经》中的“相猫十二要”。
参考资料:《家猫的驯化史》佟屏亚、赵国磐;《中国养猫史略》谢成侠;《唐宋诗文的艺术世界》[日]笕文生,笕久美子;《鼠咬天开》马昌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