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删除本不该删除的文字,把论文改得不像论文;文字颠倒,让语句变得不通顺;刻意改变一些客观事实;在文字中故意加入一些不必要的修饰语;采取截屏转化为图片插入文中等。
甚至有的学生会撰写两个版本的学位论文,一个作为查重用,一个作为最终答辩用。
实际上,论文查重实施以来,依然有不少学术不端的新闻见诸媒体。
于是,不少人开始质疑,依靠技术进行查重是否因为学校“偷懒”?这样做又能否守住学术诚信的底线?
设置论文查重并非“懒政”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操太圣也认为高校要求论文查重并不意味着“懒政”。
所谓“懒政”,是指导师、匿名评审专家和答辩委员对学生论文质量的判断不是基于自身认真研读完成,而是将之交由第三方(如查重工具)处理,最终的判断也主要是基于第三方的结果得出。
“而实际上,目前高校论文查重,仅仅在是否符合规范层面进行,并不能完全取代专家们后期作出的专业判断。”操太圣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由于现在的研究文献汗牛充栋,导师在指导学生论文、评审专家和答辩专家在评阅学生论文时,都无法保证熟悉该论文涉及的所有文献资料。
操太圣认为,从这个角度看,查重作为一种手段,的确先期做了比对学生论文与其他文献重复率的工作,避免了学位论文可能存在的抄袭等学术不端现象,让专家们更加集中精力在论文选题、论述、方法、创新性等方面进行专业判断。
但他也同时指出,若利用不当,查重工具也可能带来负面效果:其一,查重可能成为一项带来经济收益的产业,让学术性工作产生异化。
其二,查重本为一种服务于论文质量的评价手段,但随着其影响力越来越大,有可能成为目的本身,导致本末倒置。
其三,查重跟问责制和绩效评价叠加在一起,对于高校教师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影响到教师的专业性。
查重陷阱重重
每年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时候,喻海良在交终稿时都会向学生反复强调,不要从电商网站购买查重的服务。
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不同查重软件检测到的论文重复率不同。
一位网友在网络上吐槽,在网络付费的论文查重软件中,他的论文重复率被检测出不到5%,但一款免费查重软件却给出了24%的数字。
其次,原创内容也可能被定义为抄袭。
在某电商网站销售的付费查询服务中,明确对“原创内容被查重标红”与“抄袭内容没有被检测出”两个问题作出答复。
总之,抄袭没有被发现。
不仅用中文写作时会遇到原创被当作抄袭的情况,用英文写作更甚。
喻海良曾在一篇科学网博客中写道,他向某国际期刊投了一篇学术论文,论文有多处要求修改。其中一项就是论文中文字和已发表论文的文字中有14%的重复率,“要求修改,使再次查重后的结果低于5%,才能进入下一个流程”。
喻海良“一头雾水”,因为论文是百分之百的原创,何以有这么高的查重率呢?
打开对方提供的对比文件后,他发现论文中的单位词句、英文表达中的固定搭配短语、已经表明的引用观点以及专业名词都被当做了重复的部分。
对于英文抄袭一事,南方某高校理学院副教授顾曼也颇有感触,毕竟英文不是母语,不敢如中文一样,自信地造出“喜大普奔”的词句,所以只能模仿同行的句式,由此被认为写作动机不足,甚至有些专业被定义为抄袭,实在冤枉。
论文查重卡住了谁的脖子
既然查重并不能对论文进行科学的评价,那么是否还有必要进行论文查重呢?
顾曼对《中国科学报》说,“查重引起的各种问题,并不是查重本身导致的,而且只是现阶段的问题,如果教师、院系、高校能够在落实严出时不用顾忌太多,即便不查重,也很难出现抄袭现象。”
喻海良今年指导的几个本科生论文查重率都小于3%。他认为,对于认真负责的老师和努力学习的学生而言,查重确实是一份多余的工作,但从维护学校声誉的角度看,这个过程是必要的。
“如果一所高校出现个别不负责任的教师或偷懒的学生,一旦被媒体曝光,对学校的声誉影响较大。”喻海良表示。
此外,“严进宽出”一直是社会上对我国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内的培养模式的概括。
在北京一所高校任教的副教授张强更是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直言:“现在高校的标准只卡老师,不卡学生,但是学习到底是老师的事情还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多维度保证论文质量
如果仅将查重作为评价论文的手段之一,而非评价其学术诚信的道德底线和导师评价其论文的最终标准,那么就需要更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保证论文质量,甚至在本科教育阶段就要融入对论文写作的培养。
例如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成果形式也要提交相应的论文,可否允许获奖或者几等奖以上学生毕业论文免修?
操太圣也认为,面对庞大的本科毕业生人群,有效的论文指导常常得不到保证,论文写作、指导和答辩流于形式,论文质量堪忧。“对此,除了面向少数人设置的科研项目外,更重要的是改革教学方式,实施科教融合,让绝大多数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熟悉科研的基本流程,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打下一定的科研基础,从而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导师也更容易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
至于政策方面,喻海良表示,一刀切地看查重率,确实是不合理的。特别是有一些引用,如果增加了参考文献,即使是“原文”,也可能是合理的。
最合理的方式是当查重率超过一定数值时,作者可以申请专家评审,以此避免“物极必反”的情况。